股票/基金   微博   新闻   个人门户  search2

  2011年地方财政危机已崭露头角,2012年,在房市严厉调控及巨量保障房任务之下,尚未摆脱“土地财政”的部分地方政府财力更将逼近枯竭,名义破产绝非危言耸听。中央与地方财权矛盾日益突出,利益分配格局重构已势在必行。是重回上世纪80年代“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老套路,还是事权与财权合理搭配? 当然,比地方政府财政危机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以地方政府作为融资主体和经济发展主体的角色定位与市场化改革的冲突。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自秦汉以来数千年的中央地方博弈将永不停止。 [微博热议][相关专题:聚焦地方财政赤字][国务院批准浙江等4地自行发债]

地方财政危机与分税制争议

  • 突击花钱
  • 地方债
  • 资源税改革
  • 分税制

贾康:土地财政不能归罪于分税制改革

    现在公众抨击地方政府职能扭曲、行为短期化、土地财政化。所有这些问题,将板子打在分税制上,那是打错了地方,因为省以下并没有进入分税制状态!恰恰由于弊病丛生的分成制、包干制还在省以下财税体制内运行,才会产生公众和舆论所诟病种种源于体制改革不到位而滋生的问题。[详细]

吴敬琏:政府应逐步退出微观经济领域

    政府主导有两个重要含义:一方面是政府掌握了太大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另一方面是发展服从于各级政府的政绩目标。“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是一种过渡性的经济体制,它有两种发展前途:一种是政府在市场成熟起来以后逐步从微观经济领域退出,去做它应该做的事情。这会迎来更加开放自由、富有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另一种是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的管控和市场的干预,这可能会变成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详细]

地方财政压力日增

  • 土地出让金

    前8月全国土地出让金不足去年一半

        从前8月京沪广深以及其他7个重点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情况来看,11个城市中,大半数土地出让金收入都较去年同期出现了明显下跌,跌幅最多的达四成。[详细]

  • 地方负债

    国内近20%市级地方政府负债超100%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近日表示,目前中国有接近20%的市级地方政府负债率超过100%。但他同时表示,负债率超过100%未必就一定会出事。[详细]

中央财政突击花钱成年底风景

  • 财政收入

    前10月财政收入达90851亿超预算aa

        10月份全国完成财政收入9188.34亿元,同比增长16.9%,;前10个月全国累计完成财政收入90851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8.3万亿元的总值。[详细]

  • 财政突击花钱

    年底财政突击花钱或超3.5万亿

        按照预算,今年全国财政安排的支出为100220亿元,前十个月全国财政完成支出77559.6亿元,要完成全年预算,最后两个月全国财政还需要支出22660.4亿元。[详细]

地方债是枚救急药

  • 地方发债

    地方债无法解融资之渴 偿债能力仍需加大财权

        地方政府债券可以解决地方债务阳光化的问题,却无法解地方政府融资之渴。4省市自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解决当前地方财力不足、规范地方债务的重要尝试,然而地方债券偿债能力仍需要赋予地方政府更大财权。刘国艳认为,这仍需要进一步推动分税制的改革,即需要财权的下放和事权的上收。[详细]

  • 地方债

    地方债风险在局部

        “虽然根据审计署最新公布的数据,10万亿左右的地方债务确实给当前的经济造成了威胁,但那已经是过去几年积攒下的风险,现在的现金流并没有因此受到威胁。”从长远来看,不能排除地方债务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更大的系统性影响的可能。如果未来地方政府不进行土地金融财政的改革,那么地方债务问题将一直存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将是很大的威胁。[详细]

  • 地方债

    刘晓忠:财政体系重塑 地方债才能名副其实

        目前试点的自发地方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债,需受益于财政体系的重塑。殊不知,目前市场热捧地方债主要是基于金融压抑和有效储蓄紧俏下的权宜之举。一则当前实体经济和房市都趋向疲弱,而金融脱媒现象严峻;一则人口老龄化下储蓄率趋降是长期趋势,加之当前收入分配体系过度向政府和企业倾斜,致使财政存款成为了银行争取巨额存款的主要来源之一。[详细]

  • 地方债

    冯立果: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是饮鸩止渴aa

        众所周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是政府开支和举债太大,而财富生产部门日渐萎缩。在此背景下,财政部在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市场条件远远不够充足的条件下,仍然允许四省市自行发债,不能不说有过于仓促之嫌;而从地方债务已达10万多亿的情况下,依然允许四省市自行发债,不能不说是饮鸩止渴之举。[详细]

央地财税格局难触动

  • 资源税

    资源税改革起步 中央地方利益将调整aa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将于2011年11月1日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新施行的全国范围内的资源税改革中,油气资源税税率较试点时有大幅提升,煤炭、稀土资源税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仍使用从量定额计征的方式。[详细]

  • 资源税

    资源税改革无法彻底改变央地财税格局aa

    以提高税负为中心的资源税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丰富地方的财政困难,增加这些地方一定的可支配财力,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财权、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的现实,资源税改革无法取代财政体制改革。资源税占税收总收入比例较小,即使是税负提高,也不能指望靠资源税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权和财力分配格局。[详细]

  • 地方债

    刘晓忠:财政体系重塑 地方债才能名副其实

    目前试点的自发地方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债,需受益于财政体系的重塑。殊不知,目前市场热捧地方债主要是基于金融压抑和有效储蓄紧俏下的权宜之举。一则当前实体经济和房市都趋向疲弱,而金融脱媒现象严峻;一则人口老龄化下储蓄率趋降是长期趋势,加之当前收入分配体系过度向政府和企业倾斜,致使财政存款成为了银行争取巨额存款的主要来源之一。[详细]

  • 地方债

    房产税短期难解地方财政之渴aa

    目前房产税的全面铺开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广州市人大代表邹榛夫就认为,目前各地的征税系统还存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问题,还不足以应对全面铺开后的局面,全面铺开的可能性不大。贾康也指出,目前房产税最重要的任务,还不是筹集财政收入,而是要调节经济和社会生活。 [详细]

分税制改革如何突破

地方政府融资与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中国税改历程回顾

1978-1993年税制改革

税改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

税改

2001年以来税制完善

·1978-1982年的涉外税制改革

·1983年第一步“利改税”方案

·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

改革后形成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复合税制,共37个税种,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和行为税、资源税、特定目的税、涉外税、农业税等七大类。

·全面改革流转税

·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

·统一个人所得税

·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

改革之后的我国税制,税种设置由原来的37个减少为23个,初步实现了税制的简化、规范和高效统一。

·“费改税”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

·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零星税种改革

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税种设置进一步减少为18个,税制更加规范和统一。

地方政府融资发展四阶段

探索起步阶段(1979~1992年) 我国自1979年开始小范围实行基本建设“拨改贷”,受此影响,我国的投资市场发生很大的积极变化,特别是对外开放的迅速发展、股份制的试行、国库券及企业债券的发行,使政府投融资渠道开始呈现多样化的格局。这一阶段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主要来源包括中央专项补助、地方财政预算安排、银行信贷、财政信用、世界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债券以及企业税收减免等。
扩大推广阶段(1992~1998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明确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基本内容,并将投资项目划分为竞争性项目投资、基础性项自投资和公益性项目投资三大类,规定了各类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方式。1994年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提高了中央财政集中程度,取消地方政府债券和担保融资方式,上收税收减免权利。
加快发展阶段(1998~2010年)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加深,中国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针对亚洲金融危机蔓延之势,我国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通过扩大政府投入以政府直接投资为主拉动总需求。按照基建项目的融资体制,中央政府可以为审批通过的基建项目提供一定的中央财政支持,但地方政府必须足额安排配套资金。由于收支平衡及地方政府发债的限制,地方政府承担了巨大的基建项目资金压力。
规范完善阶段(2010年至今) 2009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地方投融资平台数量急剧增加,举借债务规模迅速膨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加速累积。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当年宏观政策方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大力推动结构性减税。同时,从2012年1月1日起,先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条件成熟时可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进行试点。
CopyRight © 和讯网 北京和讯在线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