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的根源 通过伊斯兰与西方冲突的动态考察可以发现,自近现代以来,正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伊斯兰世界咄咄逼人的挑战,才激起伊斯兰民众回应性的反抗。
|
|
意识形态层面:伊斯兰国家观及其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冲突
从意识形态层面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现行政权实行的现代政治制度提出质疑。由于中东许多世俗政权所采取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均属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原教旨主义者反西方政治制度的种种诘难便直接指向了现行政权。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现代国家理论的责难,集中为一点,实际是对西方民族国家以国家为效忠对象,实行政教分离做法的不满。究其根源,这与世界两大宗教在国家观念生成过程中的不同经历直接相关。从外在原因看,现代民族国家理论作为源自异域文明的“舶来品”,能否在伊斯兰世界找到适宜的生存土壤,至今仍是个极易引起争议的话题。[详细] |
|
|
|
|
传统文化层面:伊斯兰教的独特属性及其对西方文化的抗拒
首先,从伊斯兰教本身的体系构成来看,伊斯兰教的自足性特征使之阻断了对西方文化的有效吸收。伊斯兰教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宗教。它不仅是宗教权威,而且也是世俗权威的源泉;它是一种神灵和人类的总体;它适于今生,也适于来世。[1]由于伊斯兰已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类型,因而,它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时,往往表现出一种“内向求”的文化心理。在伊斯兰教发展史上,有一种“创制之门关闭”的说法。与伊斯兰教文化地位的不可替代相比,基督教已基本完成了它曾经被赋予的重要文化使命。它在两世兼顾的伊斯兰教面前,显得功利主义有余,而价值关怀不够。[详细] |
|
|
|
社会心理层面: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定社会心理 通过对伊斯兰与西方关系的历史考虑可以发现,在两大异质文明交往史上,曾屡屡发生战争冲突。由于双方的扩张与抵抗都不约而同地把宗教作为政治、军事动员的有效工具,因而双方间的仇视和不满从一开始就掺杂着文化敌对的成分,并因此使双方间的对抗变得更为敏感和复杂。自近现代以来,他们在与西方的交往中备受欺凌,长期处于弱者地位。这使他们比西方国家更为敏感,更容易诱发针对西方的仇视情绪。这种基于历史冲突形成的思维定式,又因近现代以后西方国家对伊斯兰世界的新一轮殖民扩张而得到进一步验证,从而使双方间业已形成的心理鸿沟越来越难以弥合。[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