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金   微博   新闻   个人门户  search2
中国经济转型:依然摸着石头过河?
2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只知不长征不行,却不知长征之路怎么走。21世纪的今天,中国开始经济转型这一新的长征时,同样只知不转型不行,却不知转型之路怎么走。对于转型之路径选择与方式选择存在巨大分歧。或许依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谁能揭示中国经济奇迹之谜,就可获诺贝尔奖。同样谁能为中国经济转型开出药方,也可获诺贝尔奖。

中国经济转型系列专题:[中国巨轮为何转向?] || [富士康深圳突围] || [比亚迪的惊人一跃]
[深圳:而立未立?] || [重庆:伟大的实验]

和讯调查

1.你认为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应借鉴——
1.北京模式
2.华盛顿模式
3.既非北京模式也非华盛顿模式
4.摸着石头过河
5.说不好
  
 
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并举?

    对于中国经济转型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之路怎么走。 欧美日韩港台都是在向中国内地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本土产业 升级,为其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社会奠定基础的。而中国人口地域的特殊性,或使其不得不在本土同时进行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

    困惑一:是否效仿欧美日韩港台产业转移
 
    【分析】中国两千万农民工就业问题待解
    对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惑就是是否效仿欧美日韩港台产业转移,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转移至内陆,甚至一步到位直接 转移到东南亚乃至非洲去。产业升级就是以技术密集型取代劳动密集型。 但是,中国不可能简单复制这一模式。一年要解决两千万农民工就业 的中国,不可能抛弃劳动密集型产业。
 
    【出路】走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之路
    从富士康比亚迪两大企业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深圳重庆两大城市的转型中,可以发现中国经济转型的复杂性,比如重庆作为沿海产业转移的一大接收地是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并举,同样比亚迪作为产业升级的代表并未摈弃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走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之路。

[相关新闻]比亚迪的惊人一跃||重庆模式:伟大的试验
中国制造与中国内需并重?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广受非议,几乎成为以牺牲中国利益而满足美国的代名词。以中国制造物美价廉化解美国通胀,以中国制造微薄利润积累的外储购买美国国债以支持其借债消费,给中国留下的是随美元不断贬值的外储。然而,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更危险的误导或许是放弃中国制造这一世界工厂之路。

    困惑二:是否放弃中国制造这一世界工厂之路
 
    【分析】中国制造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
    尽管东南亚印度非洲具备生产要素成本很低的优势,但东南亚无中国的人口地域优势,印度有人口地域优势,但文盲率、贫困率比重太高 ,至于非洲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不稳定,加之中国庞大外储可以作为与技术产品出口、项目出口之配套买方信贷,因此即使中国全面实现生产 要素市场化,中国制造比较优势也将长期存在,仍可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但是,今日中国制造面临的最大机会与最大挑战均来自美国。尽管既担心中国崛起又担心本国通胀的美国依然离不开依然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不过其前提是,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中国不挑战美国霸权。
 
    【出路】中国制造与中国内需并重?
    像中国这样13亿人口的大经济体,不可能像韩国和台湾之类小经济体借出口导向型经济迈向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像印度主要发展内需导向型经济。如果放弃中国制造这一比较优势,不采取中国制造与中国内需并重,我们恐怕难以迈向发达国家。

[相关新闻]中国制造折射下的国际化三角困境||龙永图:制造业强国仍旧是中国努力的方向
要素市场化赶超产品市场化?

    中国经济转型的最大压力来自补要素市场化这一课。俄罗斯东欧的激进式改革,以巨大成本同时实现商品市场化与要素市场化,而中国经济转型的渐进式改革,虽然避免了俄罗斯东欧的休克疗法带来的大冲击大震荡,却留下了商品市场化与生产要素非市场化并存之中国特色后患。

      困惑三:要素市场化是否意味着中国比较优势丧失
 
    【分析】要素市场化远远落后于商品市场化的进度
    中国的商品市场化已基本完成。但包括土地、资本、技术、资源、劳动力在内的要素市场化却远远落后于商品市场化的进度。这是许多发达国家至今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制造长期依赖的比较优势,很大程度在于要素市场化落后导致中国工资、土地、资 源等成本远低于国际水平所致。[详细]
 
    【出路】继续推进要素市场化的步伐?
    在产品市场化30年后,中国终于开启生产要素市场化,这意味着中国制造成本全面大幅提升,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生产要素市场化,意味着改革深入到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诸多方面,经济转型进入深水期,既得利益集团难有动力协助社会完成转型。

[相关新闻]中国巨轮为何转向?||要素市场化 中国代工业转移的动因与归宿
 
非北京共识非华盛顿共识?

    对于持续三十年年均增长9.8%的中国经济奇迹,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北京共识(又称中国模式),但陈志武认为中国模式根本不存在。21世纪中国经济转型,或许既非北京共识也非华盛顿共识。

      困惑四: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是否都无法指引中国经济转型

    【分析】中国经济转型的最大困惑在于缺少成熟的理论指引
    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引,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付出了惨重代价才完成向市场经济过渡: 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引的拉美模式。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一度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然而都在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的阶段停滞不前,归根结底是这些国家形成所谓权贵资本主义的模式,扼杀了经济体中的活力。 而以北京共识指引,实行渐进式改革的中国则存在明显弱点,比如陈志武所概括的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三低(低福利、低地价、低人权),最大的问题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度,国企效率过低。中国不得不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30年后,再次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
 
    【出路】中国经济转型既非华盛顿共识也非北京共识?
    既然以自由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与以政府主导经济为核心的北京共识,各有各的优势与缺陷,那么21世纪中国经济转型应当既非华盛顿共识也非北京共识,而是吸取二者之长摒弃二者之短。

[相关新闻]转变发展模式 避免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国内外学者激辩“中国模式”
 
依然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国经济奇迹与中国经济转型都是史无前例的,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但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是否依然可行?会不会付出过高代价?

      困惑五:进入深水区的中国经济转型是否依然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分析】中国经济转型无成功先例可借鉴
    中国转型之艰难,难在摸着石头过河上,中国作为全球第二经济体、作为人口最多国家转型无成功先例可借鉴。转型进入深水区后能不 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转型需要多少年?会不会落入转型陷阱?而陈志武提出转型进入深水区后不能摸着石头过河,深水区恐怕摸不着石头。
 
    【出路】继续采用比较优势战略?
    对中国转型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是林毅夫所总结的“比较优势战略”。林毅夫认为中国发展的秘诀,是采用“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奇迹般成就,是领导层分析了中国资源要素的结构性特点(资源、劳动力、资本的份额比),决定放弃50年代实施的重化工业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转而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出口,发展乡镇企业和市场经济,从而一步一步提升资本积累和资源禀赋结构,再逐渐转变到资本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产业上来。这就是比较优势战略。显然,比较优势战略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关新闻]陈志武:未来不需“摸着石头过河”||在绿色经济中寻找市场的力量
 
结束语
    截止到本期,中国经济转型系列专题共策划了六个专题,剖析两个企业两个城市的转型之路,就此告一段落。当然,即使一个企业、一个城市的转型成功可以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但是,典型的特殊性、难以复制性,并未降低偌大一个中国转型之艰难。
    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发达国家有多种模式,日韩中国台湾是出口导向型,中国香港新加坡是服务型社会型,俄罗斯资源型。至于中国经济转型之路?尚无定论。或为林毅夫称之为比较优势型,或为摸着石头过河?
CopyRight © 和讯网 北京和讯在线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