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财政压力凸显,地方政府被迫承认数据注入水分
1月3日,内蒙古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同时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1月11日,天津将2016年滨海新区GDP从10002亿调整为6654亿,2017预计为7000亿,官方解释调整原因是GDP统计口径从注册地改为在地。
承认数据水分背后是地方财政压力凸显以及中央对地方债务管理越来越严格。地方政府之所以承认此前注入这么大规模的水分,我们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地方财政压力凸显。其次,地方债务管理越来越严格,不规范的业务模式面临调整压力。最后,中央对经济从关注总量增长到注重质量的转变给了地方政府承认注水分的前提。在这种发展基调变化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也敢于公布总量数据上的注水分。此外,地方政府未来要保持此前的高增速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二、区别看待地方经济数据挤水分的不同影响
尽管调减数据肯定会带来绝对值的降低,但市场关注经济更多的是从增速的角度,因此下面主要分析同比增速的变化。
(一)辽宁调减只调当年数据,目前负面影响已基本消除
辽宁调减只调当年数据,并未对基数同步调整,因此形成了对全国的拖累作用。但此次调减数据同步调减了16年数据,基数的降低意味着同比增速不会大幅下滑,因此对全国的负面影响也相对较小。
辽宁数据注水负面影响已基本消除。随着近几年的挤水分,辽宁对全国的负面影响日益减轻,17年11月仅仅拖累全国投资0.04个百分点。
(二)此次调减对17年全国经济数据影响有限
天津调减对全国GDP增速不会产生影响。天津调减数据的理由是GDP统计口径从注册地改为住地,国家层面统计数据时数据会将此类地方重复计算的误差消除,因此并不会对全国口径GDP增速产生负面影响。
内蒙古同步调减16年数据,全国受其负面影响有限。不同于天津,内蒙古是“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区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因此其调减会对全国数据产生影响。但是考虑到此次同步调减了16年数据,如果全国16年数据也跟随地方调减的话,加上内蒙古在全国占比较低,那么对全国GDP增速影响有限。
(三)对当地经济影响可控,但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担忧或加剧
挤水分对天津经济影响可控。具体到天津地区的影响上,按照未调减的数据计算,17年天津全市和滨海新区GDP可变价增速分别为8.15%和7.9%,因此滨海新区拖累了全市增速表现。按照此次调减后的16年和17年数据计算,预计17年滨海新区GDP可变价增速将降至5.2%,但在全市中占比将有所下降,因此对全市增速拖累影响将变小。
挤水分对内蒙古负面影响或已过半。内蒙古新闻稿中只公布了16年工业增加值修正值,并未对17年数据进行预估,因此我们无法对具体影响做出准确判断。但从内蒙古数据走势上看,从去年7月开始工业增速大幅下滑,最低触及-7%,三季度GDP增速也下滑至5%,因此我们猜测数据核减可能已经提前开始,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或已过半,不排除今年初仍会有一定拖累。
财政收入绝对值的下滑加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担忧。不同于其他经济数据关注于增速,财政收入更加需要关心绝对值,因为绝对值的大小直接决定是否能够覆盖刚性支出和对当地融资平台的外部支持力量。天津和内蒙古数据的调减同时将带来财政收入的大幅下滑,如果后续中央没有加大对他们的转移性支付力度的话,市场或将加大对两地地方融资平台的担忧。
三、未来或将有更多地方政府爆出数据水分
我们在关注辽宁经济数据时发现,今年吉林等地投资增速也出现了大幅下滑。考虑到天津和内蒙古在爆出数据分水新闻之前已经开始实际数据挤水分,在中央对地方负债管理更加严格的情况下,不排除未来更多地方政府爆出数据分水。
近期内蒙古、天津等地地方政府公开承认此前经济数据存在水分,并对16年数据进行了调减。考虑到辽宁数据挤水分对全国经济造成了拖累,那么此次挤水分是否会对17年全国经济数据产生负面影响呢?另外,数据的调减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何种压力呢?本篇专题将就近期地方政府挤水分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一、地方财政压力凸显,地方政府被迫承认数据注入水分
进入18年以来不到半个月时间,内蒙古和天津相继承认经济数据存在水分。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同时调整2017年收支预算预期目标。调减后,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2016年公布数据(2016.5亿元)下降14.4%,剔除虚增空转因素后同比增长14.6%。同时,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基数也相应核减。1月11日,天津市将2016年滨海新区GDP从10002亿调整为6654亿,2017预计为7000亿,官方解释调整原因是GDP统计口径从注册地改为在地。
承认数据水分背后是地方财政压力凸显以及中央对地方债务管理越来越严格。考虑到内蒙古工业增加值调减了40%、滨海新区GDP调减了33.5%,整体调整幅度不可谓不大。地方政府之所以承认此前注入这么大规模的水分,我们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地方财政压力凸显。从去年7月以来,内蒙古和天津财政增速不断下滑,从10%以上高位跌落到负增长区间(-8.59%和-5.6%),财政压力日益加大。地方政府选择此时公布真实情况或为了在今年财政预算时获得更多的转移性支付,以此缓解财政压力。
![]() |
最后,中央对经济从关注总量增长到注重质量的转变给了地方政府承认注水分的前提。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未提及经济增速目标,未来经济将从关注总量增长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在这种发展基调变化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也敢于公布总量数据上的注水分。此外,地方政府未来要保持此前的高增速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二、区别看待地方经济数据挤水分的不同影响
地方政府的数据挤水分对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认为,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看待。尽管调减数据肯定会带来绝对值的降低,但市场关注经济更多的是从增速的角度,因此下面主要分析同比增速的变化。
(一)辽宁调减只调当年数据,目前负面影响已基本消除
辽宁调减只调当年数据,并未对基数同步调整,因此形成了对全国的拖累作用。回顾历史,天津和内蒙古的挤水分并不是新鲜事,17年年初,辽宁省长陈求发在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2015年开始认真地挤水分,导致辽宁投资大幅下滑,并对全国投资形成拖累。我们用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辽宁投资占全国比重的乘积来衡量辽宁挤水分对全国投资的拖累作用,结果显示,从2015年开始辽宁拖累全国投资增速一度高达1个百分点。但此次调减数据同步调减了16年数据,基数的降低意味着同比增速不会大幅下滑,因此对全国的负面影响也相对较小。
辽宁数据注水负面影响已基本消除。随着近几年的挤水分,辽宁对全国的负面影响日益减轻,17年11月仅仅拖累全国投资0.04个百分点。从原先的拖累1个百分点发展到基本没有拖累,全国投资增速相当于因为辽宁提高了1个百分点,这也对17年全国经济形成一定支撑。
![]() |
天津调减对全国GDP增速不会产生影响。天津调减数据的理由是GDP统计口径从注册地改为住地,原先的统计将部分注册在天津的公司在外地的业务也纳入了天津GDP口径,此次调整即是将这部分数据予以剔除。此前,统计局在解释国家公布统计数字和地方政府公布值不相匹配时提到,国家层面数据会将地方重复计算的误差消除,此次天津剔除部分已经在全国口径予以考虑,因此并不会对全国口径GDP增速产生负面影响。
内蒙古同步调减16年数据,全国受其负面影响有限。不同于天津,内蒙古是“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区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因此其调减会对全国数据产生影响。但是考虑到此次同步调减了16年数据,如果全国16年数据也跟随地方调减的话,加上内蒙古在全国占比较低,那么对全国GDP增速影响有限。财政收入方面,因为内蒙古本身就属于转移支付比例较重地区,自身财政收入有限,因此对全国财政负面影响不大。
![]() |
挤水分对天津经济影响可控。具体到天津地区的影响上,按照未调减的数据计算,17年天津全市和滨海新区GDP可变价增速分别为8.15%和7.9%,因此滨海新区拖累了全市增速表现。按照此次调减后的16年和17年数据计算,预计17年滨海新区GDP可变价增速将降至5.2%,但在全市中占比将有所下降,因此对全市增速拖累影响将变小。
挤水分对内蒙古负面影响或已过半。内蒙古新闻稿中只公布了16年工业增加值修正值,并未对17年数据进行预估,因此我们无法对具体影响做出准确判断。但从内蒙古数据走势上看,从去年7月开始工业增速大幅下滑,最低触及-7%,三季度GDP增速也下滑至5%,因此我们猜测数据核减可能已经提前开始,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或已过半,不排除今年初仍会有一定拖累。
![]() |
三、未来或将有更多地方政府爆出数据水分
未来或将有更多地方政府爆出数据水分。我们在关注辽宁经济数据时发现,今年吉林等地投资增速也出现了大幅下滑。从情况类似的东北三省比较上看,经历完辽宁挤水分后,目前吉林投资相当于辽宁2倍,黑龙江投资相当于辽宁1.5倍。考虑到天津和内蒙古在爆出数据分水新闻之前已经开始实际数据挤水分,在中央对地方负债管理更加严格的情况下,不排除未来更多地方政府爆出数据分水。
![]() |
![]()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屈庆债券论坛。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