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两江两东霸榜

2020-09-09 16:50:50 和讯网 

  2020年9月8日,华顿经济研究院编制的“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在上海发布。来自南京、成都、济南、绍兴、长沙、西安、福州、兰州、贵阳、金华、遵义、邯郸、株洲等百强城市的代表出席会议。发布会上,中国百强论坛主席、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就“提升城市价值,创建美好城市”为议题进行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

  “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自2015年发布以来,至今已连续发布六年。该榜单以GDP总量排名前110位的城市作为入围城市,再根据经济指标(占比61.8%)和软经济指标(占比38.2%)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经济指标由GDP、居民储蓄和财政收入组成,软经济指标由环境、科教、文化、卫生组成。各指标得分均按其总量(占比61.8%)和人均量(占比38.2%)综合而成。

  按照GDP总量确定入围名单倡导城市不断做大,考量人均量倡导城市不断做强,加入软经济指标则是倡导城市不断做优,“做大做强做优”体现了“五个文明建设”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导向和激励,可以更全面、科学地衡量城市在经济、社会、科教、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

  发布会上,华顿经济研究院秘书长段小光对“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进行了具体解读:

  1、百强城市是中国经济的主战场

  2019年全国GDP总量为99.08万亿元,百强城市GDP总量为69.58万亿元,此次上榜的百强城市的GDP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70.23%,占比同去年73.87%相比下滑约3.6个百分点,但百强城市依然是中国经济的主战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百强城市的硬经济下滑明显,因此未来提升百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是振兴中国经济的核心发力点,特别是位居前列的百强城市,如前十、前二十等位次城市,其经济实力在全国经济中居于举足轻重地位,并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具有主导决定性作用。

  2、十强城市:层次分明,竞争激烈

  在“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上,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连续六年稳居前四,综合实力最强。北京、上海与广州、深圳均为榜单前四城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是杭州和苏州,位居第五和第六位,第七至第十位的城市依次是武汉、南京、重庆和成都。重庆重返前十,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跻身前十强的城市,西部地区有重庆、成都两市进入前十强。从南北格局看,前十城市中,南方占据 9 座,北方只有北京一市。

  第一层次:从榜单前十强来看,北京(95.62分)和上海(90.95分)综合得分都在90分以上,显然是居于最高或第一层次。在硬经济方面,上海与北京的经济水平相差不大,但北京作为首都城市,资源优势明显,软经济实力强劲,尤其是在环境、科教和卫生方面均显著高于上海。

  第二层次:广州(78.59)和深圳(77.23)从综合得分来看,两者分值相差较小,属于同一层次城市,但与北京和上海仍存在12分之多的差距。深圳经济实力高于广州,但在软经济实力方面与广州差距较大,尤其是在科教与医疗卫生方面差距明显,深圳软经济水平排名第 20 位,是前十强城市中排名最低的城市,与其经济“第三城”的地位不相匹配。

  第三层次:第五和第六位的杭州(73.14分)和苏州(71.07分)综合得分在72分左右。苏州经济实力高于杭州,是经济“第五城”,而杭州作为省会城市,拥有较为丰富和完善的科教、文化和医疗资源,因此杭州的软经济水平高于苏州,苏州软经济与其经济地位不匹配。

  第四层次:其它70分左右的城市涵盖了第七至第十位的城市依次是武汉(70.60)、南京(69.93)、重庆(68.52)和成都(68.25),这四个城市得分不相上下,竞争激烈。

  3、软硬经济要协调发展

  前十强城市中有8个城市的软硬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其软硬经济指标都在前十,前十强中有9个是副省级以上城市,因此科教、文化、卫生等软经济资源配置丰富。在百强榜单中,还有较大部分城市在硬经济和软经济的实力不相均衡,相差较大。

  深圳和苏州在硬经济中位列第3和第5位,而在软经济中,分别位列第20位和18位。深圳在普通高等院校数、专任教师数及医院数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苏州硬经济是第五城,软经济位列第18位;无锡硬经济位列第十位,而其软经济位于第23位,因此苏州和无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对软经济的协同发展,尤其在科教和卫生领域。

  西安作为省会城市,软经济排名第7位,而其硬经济位列第22位,因此西安对于硬经济的发展需大力加强。

  在百强榜单中,软硬经济排名相差较大的还有鄂尔多斯(600295,股吧)、榆林、泰州、宁波、哈尔滨和赣州。鄂尔多斯、榆林、泰州硬经济分值均在百强榜单中前50强,而其软经济均在90名之后。其中榆林需在环境方面进一步提升,鄂尔多斯和泰州在科教和卫生方面仍需提高。宁波在全国硬经济中排名第9位,而软经济排名第34位,其因软经济分值落后导致综合排名下滑。

  哈尔滨和赣州在软经济方面表现突出,其中哈尔滨软经济排名最高,位于第14位,但因GDP和财政分值下滑,导致了硬经济和软经济排名不平衡的状况,哈尔滨需要大力发展硬经济。赣州综合排名连续三年上升,但赣州的软经济和硬经济水平差距较大,未来赣州可在加强城市综合文明建设的同时,合理规划和布局产业结构,寻找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提升经济实力,实现全面综合协调的高质量发展蓝图。

  4、区域分布:由东向西呈阶梯式分布

  东部地区上榜城市60个,中部地区上榜25个,西部地区上榜15个,呈现出由东向西阶梯式下降的格局。三大经济圈中百强城市高度集聚,长三角地区上榜城市22个、珠三角地区8个、京津冀地区8个,三者合计上榜38个。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长三角有上海、杭州、苏州和南京四座城市跻身前十阵营,珠三角地区有两个城市位列前十,京津冀地区仅有一个城市上榜前十。由此可见,长三角是我国最有影响力和经济最发达区域,为全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两江两东再领风骚,闽赣皖进步显著

  按省份划分,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四省上榜城市数量排名前四。其中,江苏上榜城市13个;山东上榜数量12个,位列第二;广东(9个)和浙江(8个)排名第三和第四。今年江苏省表现突出,苏州市和南京市位列前十,需特别指出的是,江苏发展最为均衡,所有13个地级市全部上榜,是全国唯一地级市全部上榜的省份。无锡在经济方面表现出色,综合排位上升至第12位,其硬经济、GDP总量和人均GDP分别在榜单中排名前十。浙江8个上榜城市排名普遍靠前,上榜城市综合排名均在前55阵营。

  福建省表现亮眼,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位次均较去年上升,同时新晋3家百强城市,分别是龙岩、莆田和三明。此外,安徽和江西虽上榜城市不多,但进步显著。安徽上榜的两座城市合肥和芜湖排名显著上升,且新晋1家百强城市滁州(第90位);江西省不仅连续三年有新上榜城市,且所有上榜城市位次均有所提升,表明江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今年江西新上榜城市为宜春,排名第99位,上年上榜城市是九江,今年排名第74位。

  中部地区河南上榜城市最多,有6座百强城市;其次是湖南,有5座城市上榜,江西和安徽各有4座和3座城市上榜。

  西部地区上榜的15个城市中,省会城市有5个(成都、西安、昆明、贵阳、兰州),直辖市1个(重庆),自治区首府3个(乌鲁木齐、南宁、呼和浩特),其余6个为地级市,表明西部地区多以单个中心城市为主,导致省内区域经济悬殊较大。

  会上,华顿经济研究院还同时发布了硬经济、软经济、居民储蓄、财政收入、人均GDP等五个单项的十大城市榜单。

  硬经济分值最高的十大城市:北京(95.82)、上海(95.57)、深圳(88.28)、广州(78.50)、苏州(77.41)、杭州(73.63)、南京(70.42)、武汉(69.30)、宁波(68.25)、无锡(67.99)

  软经济分值最高的十大城市:北京(95.29)、上海(83.48)、广州(78.74)、武汉(72.70)、杭州(72.34)、重庆(70.78)、西安(70.60)、成都(69.97)、南京(69.13)、长沙(68.30)

  居民储蓄分值最高的十大城市:北京(100.00)、上海(93.06)、广州(80.90)、深圳(79.06)、杭州(72.81)、成都(72.78)、重庆(68.76)、天津(68.34)、苏州(68.04)、宁波(66.37)

  财政收入分值最高的十大城市:上海(100.00)、北京(95.77)、深圳(89.90)、苏州(78.07)、天津(75.41)、杭州(75.14)、宁波(74.01)、南京(71.65)、武汉(67.72)、无锡(66.80)

  人均GDP最高的十大城市:深圳(20.3万元)、无锡(18.0万元)、苏州(17.9万元)、珠海(17.6万元)、鄂尔多斯(17.3万元)、南京(16.6万元)、北京(16.4万元)、上海(15.7万元)、广州(15.64万元)、常州(15.63万元)

  结合百强城市的特点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段小光秘书长还对城市发展提出了两点建议:

  1、聚焦科教文卫产业,创造内需振兴经济

  软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科教文卫等产业或事业,尤其是高端教育、高素质文化、高质量医疗。当前的市场格局是私人经济品处于过剩状态,科教文卫事业属于公共品经济,现在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属于短板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用新的方法来解决科教文卫方面的供给侧改革,以满足人民巨大的迫切需求,从而振兴并升级经济结构,高质量医院、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需求是巨大的,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创造内需会带动一系列的私人品经济发展,首先医院及科研院所的发展会带动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发展,进而带动医疗设备、科研设备、教育设备、文化娱乐设备等私人品经济中的制造业发展,最后通过就业结构改善,带动医生、教师、文化、科研人员就业增长,从而带动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全面转型升级。

  2、多中心引领“三圈一带”全面协调发展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中国三大经济圈,珠三角有8个百强城市,其中广州、深圳2个十强城市;长三角有25个百强城市,其中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4个为十强城市;京津冀有8个百强城市,其中北京1个十强城市。相比较而言,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的“生力军”,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均衡的区域。“三圈”总共有41个百强城市,其中珠三角高度发达,珠三角区域形成多中心城市发展,以三个核心城市(深圳、广州、香港)为首的经济圈,实现区域内产业合作共赢,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提升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除湛江外,广东省尚有12个地级市没有进入百强,由此可见,广东的发展极不平衡,全面协调发展广东全域经济是广东省和珠三角面前的重大任务。京津冀地区是北京市一花独放,天津近年来发展乏力,今年跌出前十,整个河北11个地级市中有6个进入百强,因此京津冀的发展也需要全面协调发展。首先是要全面振兴天津的经济发展,同时要加速建设雄安新区,构建北京、雄安和天津的多中心发展格局,带动“京津冀”中国北部全面协调发展。由此,通过“三圈”的多中心发展带动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百强城市的“主力军”,经济、文化、科教、卫生和环境协同发展,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引领长江中下游地区均衡发展;武汉、成都与重庆引领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发展,通过长江流域的发展可以带动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长江下游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武汉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需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

  长三角城市群在“三圈一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可带动东中西协调发展,又可辐射南北经济增长。其如何发展需要特别关注,上海现为中国最大的单一经济城市,但也面临着与北京相似的拥堵拥挤和污染问题,因此也要学习和借鉴“北京+雄安新区”的模式,在距上海100多公里处再构建一个区域中心,共同引领长三角发展,苏锡常三市紧密相连同城化,且GDP总量已超过上海,其苏州和无锡人均GDP也大幅超过上海,因此“上海+苏锡常”可成为长三角的双核心,共同构成长三角核心区,与四个副中心“南京、杭州、合肥、宁波”共同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城市集群化发展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三圈一带”的多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可以带动全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发布会上,绍兴市委常委、秘书长陆维作为优秀百强城市代表,滁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兴杰作为新晋百强城市代表,分别对其近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验进行了介绍。

  最后,段小光秘书长还宣布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全面发展论坛将在11月27日-28日与第20届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高峰论坛再度联合举办。今年论坛将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全面振兴中国经济”为主题,同时发出创建美好城市的倡议,全面提升城市价值,实现百强城市软硬经济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彭立睿 HF019)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