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千里 求索求实——汪熙先生的爱国情怀

2020-10-24 10:13:39 中国经营报 

文/章文钦

这篇纪念文字,主要叙述我向汪先生问学30多年留下的记忆,进而记述汪先生的爱国情怀。

汪熙先生八十之年出版的《求索集》,序言起首录下《楚辞·离骚》的名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接着有一段与骚人之旨可称同调的夫子自道: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求索,若干年来,我‘求索’到什么呢?实不敢说。回想起来,我生于乱世,长于日寇蹂躏,国家山河破碎之时,青年时吃了几年洋面包”,“当个人和国家的前途都出现一线曙光时,我已步入苏东坡所说的‘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境界,但突然感到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冲动。”

如今品读这些文句,令人感到王先生的爱国情怀。他将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来不及抚摸身上的伤痕,也无时间倾吐胸中的怨气。在度过人生本来可以大有作为而不能有所作为的青壮年时代后,依然无怨无悔,将后半生的40余年献给祖国的学术文化事业。他说:“青春从六十岁开始”“生命始于七十”,八十之年又说“好戏还在后头”,绝不是一时兴起的豪语,而是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的自然流露。

1985年,为庆贺著名学者、革命家陈翰笙先生九十华诞,复旦大学出版了《陈翰笙文集》,汪先生撰文《一代宗师陈翰笙》载入集中,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在抒写陈先生爱国情怀的同时,把自己的爱国情怀也抒发得淋漓尽致。立志献身救国的青年陈翰笙十八岁那年(1915年)出洋勤工俭学,先后赴美国和欧洲攻读硕博士,1924年,二十七岁的陈翰笙学成回国,应蔡元培之邀在北京大学讲授欧洲通史、和美国宪法史。事有巧合,汪先生1944年底考取公派赴美留学,1947年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成归国时,也是二十七岁。

2011年,美籍华裔学者王栋著《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叙述》中译本,作为 “中美关系研究丛书”第二十四辑出版,汪先生在主编前言中写道:

“不平等条约”这顶不光彩的帽子,套在我们的头上,从我们的的祖辈开始,已经几万个日日夜夜。我从青年时,就把这个“苦果”埋在胸中,到现在还隐隐作痛,挥之不去。现在这个“不平等条约”虽然大部分已经废除(不能说完全废除),这是千百万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

汪先生在中美关系研究中,曾因谈到中美关系尤其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友好的一面,招来某些质疑。其实汪先生始终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又实事求是,发扬真理,并未忽略美国历史上的对华侵略,以及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曾经存在的不友好一面。

作者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外关系史博士。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