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卒。

2020-11-27 16:47:47 和讯名家 

监管部门的风险大概是没有了。这一刻,没有人在乎:为什么当初会冒出5000家P2P网贷机构呢?

作者:董云峰

编辑:叶冬

恭喜有关部门。

11月27日,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在“《财经》(博客,微博)年会2021”上表示,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压降,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逐渐压降,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归零。

很有趣:推动P2P网贷行业走向灭绝,成为了一项重大政绩。

2019年下半年以来,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每隔一阵子就会公开发声,披露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数量,并将之作为互金整治的核心成果。

从数据来看,2019年9月末,462家,当年末,248家;今年3月底,139家,9月末,9家。

直到今日,这一数字终于归零。于监管各方而言,大家都舒了一口气,算是兵不血刃完成了这一重任。

对从业者来说,他们眼望着渐行渐远的胡萝卜,被下手越来越重的大棒慢慢抡死:一边是备案、备案试点、监管试点、转型等烟幕弹,一边是双降、三降、退出、严打等大杀器。

更令人遗憾的是,存量风险的完全化解言之尚早,还有很多出借人的资金被埋在里面,规模达到数千亿元。在稳定压倒一切的背景下,你很难看到听见他们的声音。

反正监管部门的风险大概是没有了。接下来的锅,还是要甩给地方政府。

就在刚刚,一家监管部门旗下的媒体公众号推送了一条文章,标题为《P2P,0!》。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这一刻,没有人在乎:为什么当初会冒出5000家P2P网贷机构呢?

试问,是谁令成百上千万投资者陷入互联网金融的乌托邦幻梦?又是谁最终把互联网金融变成血流成河的修罗战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走出这个宿命?

在即将出版的《伟大的叛逆:中国新金融变革史》一书中,我们写道:

P2P行业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它被裹挟进了互联网金融的滚滚洪流中,冠以“创新”之名开始了一段畸形地生长。

P2P的繁荣恰逢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进入深水区,日益旺盛的投、融资需求成为其繁衍的土壤。而一个本该受到强监管的行业,又恰巧遭遇了阶段性的监管缺席。

在中国特色的金融土壤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大多数P2P平台无可避免地成为了恶龙,与庞氏骗局、非法集资搅在一起,其结局必然是毁灭,并且连带着葬送了整个行业。

尽管后来P2P的野蛮生长带来了太多恶劣的影响,但不可忽略的是,它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汽车金融等细分领域的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间接推动了民间金融的阳光化以及传统金融机构的革新。

如果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一场伟大的叛逆,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惊奇,那么P2P更像是一出意外的插曲。只不过,从监管者、从业者到消费者,都付出了太多代价,甚至是不必要的代价。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彭冰写过一篇《反思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三种模式》。他认为,运动型治理模式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其代价是巨大的。因为在整顿之前,投资者、消费者都可能承受了巨大的风险损失。彭冰进一步指出:

“对于从事金融创新的创业者来说,在整顿之前只能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摸索前行,在刀尖上行走;事后的整顿又往往将这些创业者送入监狱。这会严重损耗我们这个社会最稀缺的资源——创新型人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金融琅琊榜。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