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长企业启示录

2020-11-28 00:15:13 和讯名家 

  编者按:从11月17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开始推出系列专题“高成长企业论——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瞪羚’样本”,计划连续推出十期。该系列报道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策划执行。

  该系列报道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成长企业,我们试图通过深入的一线采访和实地调研,呈现活跃在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的“瞪羚”企业的群体故事,挖掘大湾区创业者们对各自所在产业的探索、发现和努力,也试图呈现他们的奋斗、选择和思考。

  第十期,我们通过启示录的形式对这次系列采访调研活动加以总结,希望为更多创新型企业提供成长经验,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提供参考。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   者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智库首席研究员,张立伟

  编   辑丨洪晓文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环境下,中国企业面临新格局、新市场与新挑战。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将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积极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目前已经培育了一批“小巨人”、隐形冠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等创新型企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日前联合策划执行了高成长性创新企业系列报道,首批选择了9家瞪羚样本企业。

  瞪羚企业是刚刚越过死亡谷,以创新为驱动力,拥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潜力大。此次系列采访报道活动让我们对大湾区瞪羚等高成长性创新企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展现了大湾区中小企业蓬勃的科技创新活力。

  时代呼唤创新型企业家

  调研发现,以瞪羚为代表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大都具有专业技术与产业背景, 具有成为新一代企业家的显著特征。但是,仅有专业技术背景不行,还需要与市场运营能力结合,才能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商业应用,获取商业利润反哺技术研发,形成良性循环,走出初创企业的死亡谷。

  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在短缺时代抓住市场需求,依靠个人胆识与能力组织生产和销售,闯出一条路。1992年后第二代企业家主要以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下海人员组成,主要靠复制发达国家企业管理、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等,在制造业与服务业领域施展拳脚。在世纪之交,一些年轻创业者学习硅谷的互联网技术与应用,通过本地化进行商业革命,开启互联网时代。

  第一、二代企业家,主要以营销为主导组织规模化生产以及建设商业网络,技术上一般通过模仿、购买等方式获得,尤其是核心技术、材料与零部件在一定程度上需依赖进口。在1980年代,一些大企业曾就发展路线上出现争论,即选择以市场推动研发的贸工技模式,还是选择以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动生产销售的技工贸模式。华为选择了后者。

  老一代企业家中部分存在的重视销售与生产而轻视研发的现象,与中国发展阶段有关,规模化的低端增量需求以及创新资源的不足造成了部分企业家的局限性。但是,在进入新时代后,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万美元,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卡脖子”问题突出,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这种发展矛盾就需要依靠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向生产链与价值链高端进军。

  在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已经饱和,供给质量尚未能满足产业与消费升级需求的新发展阶段,时代呼唤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家。他们要承担突破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任务,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实现产业发展自主可控;他们需要投身于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他们应该提升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数字化发展。

  所以,新一代企业家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门槛,不仅要像传统企业家那样擅长组织生产和销售,更要有能力组织创新资源研发原创性技术,采用全新商业模式或者生成新形态。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家则成为技术创新的组织者,必然会要求新一代企业家懂技术与产业,善于组织创新要素。样本企业的创始人背景展现了新一代创新型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瞪羚企业样本特征

  一是以创新为核心。

  样本企业均拥有核心技术以及持续研发的能力,并通过大量专利建立护城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一席之地,甚至部分企业的技术达到了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比如华科创智打破了Cambrios对纳米银线的垄断,解决了国内相关产业被“卡脖子”的问题。邦普循环在动力电池回收循环利用领域实现了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占居全球一半市场,并主导了中国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

  技术研发与创新在企业支出中占比大。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具有轻资产的特点,主要投入研发领域,生产部门大都可以外包。比如海普洛斯 2018年的研发费用占比在70%-80%,2019年40%左右。视臻MAXHUB的员工平均年龄在29岁以下,技术人员占比约60%。

  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创新网络。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领头人与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一些企业借助外脑推动产学研合作,形成创新网络。邦普循环建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并且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达成专项研究战略合作,建有院士工作站以及”国家创新中心“。华科创智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张艺紧密合作获得独家专利授权,与华南理工大学的曹镛院士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主要研究的方向是柔性OLED照明技术。

  跨界合作成为创新源泉。当前创新越来越涉及到多学科与多行业,同时,创新不仅仅是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的任务,与产业链上下游甚至跨界合作成为促进创新的重要力量。精铟海工创始人李光远认为,自己研发团队的长处是善于跨界寻找思路和方法,他认为很多技术由于行业的天然隔绝而没有做到跨界应用,但其实无论是思路还是技术方法,往往在其他行业同样可以很好的应用,要善于借鉴和学习。海普洛斯与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研究所合作,同时也和人民医院、北大医院等医院合作,准备打造一个一加一大于二甚至说大于三的研发模式。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

  研发技术只是第一步,如何将技术产品化并实现商业应用,推向市场也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实现产业化与市场化,那么,企业就无法通过市场获取利润维持生存,也难以继续反哺研发。

  华科创智在拥有纳米银线的核心技术后,必须达到企业应用要求,经过了多年上万次的实验才解决纳米银线商业化技术难题。因此,华科创智成功之处被定位为“将技术和市场很好地结合起来”。云天励飞进入安防市场后,为了满足更好的使用要求,AI技术团队与警务团队试点合作两年的时间去打磨项目。

  创新型企业必须技术与市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样本企业中看到一种现象,如果创始人是技术专家型,他会找一个熟悉产业与市场的人合作,如果创始人是产业市场型,他一定会带着产业痛点去寻找研发型人才合作。比如华科创智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喻东旭在十几年的IT制造行业中发现关键材料ITO被日本企业垄断,当他遇到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温维佳后,两人创办了现在的公司。周威长期从事医疗器械的销售工作,当他结识清华大学博士、中科院高级工程师吴小光后,两人开始合作创业。

  三是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型企业的最大挑战是,拥有技术后没有成熟市场、缺乏应用场景,或者说市场需要自己开发。因此,创新型企业需要有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能够在技术与市场方面双向探索开发。

  极飞科技在转向农业无人机方向的时候,他们首先要解决无人机农业应用的技术难题,到新疆开始无数次实验并解决技术难题后,又必须创造出商业应用模式,先是建立直营服务团队,最终让市场接受。彭斌认为“我们不应该只为技术找行业,应该为行业找技术。”

  MAXHUB生产出第一代会议平板时,这个领域还是一个无人区,MAXHUB不得不自己开发市场,把产品提供给一些重点客户进行免费试用,并不断增加功能,才逐渐打开市场认知。邦普循环在研发成功废旧电池的材料回收技术并实现量产后,尽管价格更便宜但市场上尚未有企业使用,因为市场对其质量心存疑虑,全球也没有同类企业。为此,他们与有关部门和标委会沟通协调,并成为国家电池回收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建立监测方法与质量标准体系后才打开市场。邦普循环又引入宁德时代(300750,股吧)投资,锁定了最大的供应商与客户,并通过技术合作实现同步迭代,最终实现技术水平与市场规模同时大幅提升。

  四是坚持专业路线。

  几乎所有样本企业都强调了会坚守专业,走专特精新路线,未来发展目标对标的是全球行业领袖。华科创智研究纳米银线和CPI关键技术用了多年时间,他们的愿景是成为像美国杜邦、德国巴斯夫、日本住友化学等全球知名的材料公司。极飞科技提出了以“提升全球农业生产效率”为使命的公司愿景,对标的是约翰迪尔和久保田,两者是全球农机巨头。

  精铟海工所处的工程领域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李光远表示企业不具有弯道超车的能力,但会专注做下去追赶国际领先企业,十年赶不上那就二十年,需要耐心,不能急功近利,只要老老实实做事,总会有收获。海普洛斯表示未来还是专注在肿瘤基因检测这个细分赛道,成为国内肿瘤基因检测最靠谱、最科学、最具医学性的一家公司,希望做到中国的第一,也希望成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技公司。

  大湾区创新发展优势

  大湾区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全球规模化制造业中心,形成了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为特点的商业文化,同时,大湾区科技研发基础能力不足,企业主导的应用技术领域比较发达。在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资源的不足或许会影响大湾区未来的产业发展。

  但是,通过此次针对瞪羚企业的调研走访,我们发现,大湾区具有很强的环境优势,正吸引世界各地的创新人才与资源流入,汇聚成为创新高地。在这些企业当中,有两家在相关领域主导或参与了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有两家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有的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具有很强的创新力。

  这些企业家选择在大湾区创业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大湾区具有全国最优的营商环境以及支持创新的政策环境。大湾区是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化的特征,广东省政府以及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支持创新的政策,在各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监管部门也对创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比如极飞科技做农业无人机涉及到安全问题,企业与监管部门沟通后很快获得了民航局第一张农业无人机的云牌照。

  其次,大湾区有全球最优的产业优势、商业优势与资金优势。创新型企业要同时完成研发、生产以及销售三个环节。虽然大湾区相比北京上海研发资源尚待进一步加强,但是,却有全球最高效和全面的产业制造优势以及全球化的商贸优势。有多家企业表示,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大湾区有完善的生产链供应链,能够帮助企业将技术很快转化为产品,研发与生产人员可以在场沟通磨合,高效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其他地区不具备这种资源。尤其是某些新材料、新设备的主要应用客户集中于大湾区企业,贴近客户和市场有利于研发效率。

  与此同时,大湾区的商贸网络辐射内地和世界,商业文化发达,有助于企业更快更好地走向市场。深圳与广州也是中国金融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的金融机构与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可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为高效的资金支持。

  大湾区所具有的政策优势、产业优势、营商环境优势、金融优势、商业优势等形成了极强的对创新资源与人才的吸引力。从美国回国创业的许明炎表示,这里是全球最像硅谷的地方,甚至在某些地方超过了硅谷。大湾区应该强化已有优势,继续提升营商环境与法治化水平,巩固产业制造优势,推动金融创新,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家与创新人才来大湾区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已经由“招商”转向“招人才”,因此,大湾区应该继续完善和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改革居住、户籍等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让更多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在大湾区既有事业,也有更美好的生活。

  四大制度护航企业家精神

  创新是一种高风险活动,如何促使整个社会从制度或者成本套利转向创新活动,为创新提供支持,降低创新给企业和企业家带来的风险,需要建立激励制度,激发以创新为主要内涵的企业家精神,夯实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

  首先是专利制度。企业为了获得技术优势,在创新与专利研发方面投入巨大成本,企业家敢冒风险的原因是预期在知识产权能够得到保护的基础上,将技术转化为商品获取商业回报。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创新的基石。

  在9家样本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曾面临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的情况。邦普循环为了防止技术泄漏,实行了严格的保密制度,外来人员携带具有摄像头功能的电子产品必须贴膜密封。中国应该建立更加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创新者提供保护,激励创新投入与知识产权转让。

  第二是反垄断。大企业垄断对中小企业创新构成主要挑战。首先是一些国有企业行业垄断,部分中小型企业产品很难进入行政体系的采购流程,难以争取提供服务的机会。其次是一些大企业集团以技术、专利、标准为手段的技术垄断,造成了对部分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的限制。他们分别垄断了上游资源与下游市场,使得中小企业面临创新阻碍,部分中小企业取得创新成果后,大型企业通过准入限制以及并购等方式消灭竞争对手。

  这种局面将可能影响着创新型中小民营企业与国家急需突破的领域充分对接,以及与跨国公司与大型科技企业为主的高端市场充分沟通,使得中小企业创新范围缩窄,科研投入不充分,降低创新活力。更加公正的全面的反垄断,有助于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第三是破产保护。创新是没有先例可循的高风险探索活动,如果没有破产法为创新活动中失败的企业家提供保护,就会大幅增加创新者的风险,减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投入。

  创新带来的风险是双向的,创新带来技术进步、产业更迭以及商业模式进化,有时候会产生颠覆性结果,导致大量企业被淘汰出局。同时,创新者面对巨大的挑战与风险,可能在创新过程中夭折,但创新的人才、资源与技术仍在,仍然可以在破产后继续创业。

  目前,中国只有《企业破产法》,《个人破产法》亟待出台。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提到,将分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逐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符合条件的消费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最终建立全面的个人破产制度。完善的破产立法可以降低创新者的后顾之忧,个人破产和解协议的确定性也会加速破产自然人重回创新创业的正常轨道。

  第四是金融体系。创业者要将技术或创意通过研发转化为产品并实现产业化,需要巨大的投资,而创业者往往只有知识、技术与想法,因此,需要金融资本支持实现商业转化。但是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创新有三个很重要特点,即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率高,大部分企业缺乏实物资产,很难在传统金融机构那里获得融资。

  目前,中国已经存在一些来自市场和政府的风险投资以及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的项目,并且也为这些资本准备了退出机制,比如注册制下的科创板以及创业板等。但是,目前的金融体系还待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创新的作用。应该改变金融体系以银行主导、资本市场比重较小的现状,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

  样本企业中有几家企业都曾遇到融资困难,甚至一度差点因资金链中断而倒闭。其中,重研究、轻资产的精铟海工经常面临融资问题的挑战。佛山推出了知识产权证券化ABS金融创新,匹配了精铟海工这类企业的特性和融资需求,有力地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本期编辑  陈思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