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 | 从外部嫁接到内生萌芽,金融与互联网关系重塑如何?

2021-01-26 17:01:17 和讯名家 

 

作者:林木(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

编辑:金明正、杨文华

来源:九卦金融圈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金融监管持续加码,所有金融活动必须纳入监管框架中,从互联网贷款、网络小贷征求意见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到互联网存款、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及近日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金融与科技的边界日益清晰。科技不能越俎代庖,金融也不能坐享其成,科技不能挟垄断之势妄自尊大,金融也不能因力有不及而拱手依附。金融与科技应当基于各自的优势和价值,形成职责清晰、地位平等、协同互补的新型合作关系。

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高频的场景覆盖,以及场景下的线上获客和流量经营能力,而基于场景运营和流量经营所沉淀下的用户数据资源,则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法宝,这也是互联网公司在金融科技合作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根源,因为掌握了数据这一关键生产要素。金融则是典型的低频弱场景,长期风控文化下的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坐商惯性之下的用户意识不强,以至于2013年以来在与互联网公司竞合历程中处处被动。

面对互联网公司的崛起,特别是对金融业务的蚕食甚至攻城略地,商业银行也在奋起反击。比如在场景建设方面,从工行的融e购、建行的善融商务,到民生的直销银行探索以及中小银行的本地化场景服务平台建设,商业银行走过不少弯路,自建场景之路充满曲折。

随后,从工行建行等大行,到城商行、农信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开始探索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一时间各种牵手新闻频频刷屏,互联网公司也开始高喊金融科技合作与输出的口号,科技金融摇身一变成了金融科技。

此前作为商业银行自营能力探索的直销银行模式,也迎来了首张牌照批复,这是金融与互联网合作的典范,从此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入到实质性的资本和经营层面的深度合作。

此外,最典型的还有各类联合贷款产品层面的合作,借着零售转型与普惠金融的东风,这种联合贷的模式仿佛成了双赢,既帮助中小银行获得了利润,完成了普惠金融指标,还有力的证明了零售转型的成效。对互联网公司而言,则用更便宜的资金,撬动了更大的杠杆,赚取了更高的收益,最关键的是,借由联合贷款模式,获得了更多用户数据特别是征信相关数据。

但表面繁荣之下,难掩风险隐患丛生。

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调下,金融与科技、金融与互联网的关系迎来关键转折。不论是互联网贷款新规,还是互联网存款办法,都重点强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自主核心能力,比如自主风控、自营平台等。

巧合的是,此前一度暂停的直销银行牌照也豁然开闸,且一连批复两张,其中一张为商业银行独资经营。直销银行仿佛又回归到了商业银行探索自主化的互联网经营能力的初心。

笔者粗浅认为,随着监管趋势态势的不可逆,金融与互联网的关系,也将从嫁接式的外生性结合发展,向种子式的原生性萌芽成长转变,自主化的互联网经营能力探索固然曲折,包括自营场景、自营获客、自营渠道、自主风控等等,但这是一个必须面对且不得不走的必经之路。

但今天自营能力的探索,已经不同于2014年的境况。移动互联网正在迈向产业互联网,C端流量的优势正在让位于B端赋能的价值,历经多年,商业银行也逐渐找到了互联网运营的一些“独门绝技”,最关键的是,过去互联网以科技输出之名行金融业务之实却无拘无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笔者认为,尽管监管规则统一,金融创新必须纳入监管之中,但商业银行的场景经营和流量运营能力不足依然是天然的短板。相比于互联网公司所拥有的丰富生活场景,商业银行应该更加关注对自身金融场景的打磨,并不是只有生活场景才能算场景,日常转账交易、客户资金管理、信用贷款申请等金融活动,本身也是一种金融属性的场景,而且是商业银行等持牌机构所独有的金融场景资源,对这种金融场景的精细化打磨与经营,将成为商业银行自营场景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

此外,在流量运营方面,过去单纯的采购流量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自营平台的建设不仅是满足监管要求的无奈之举,更是筑牢自身护城河的关键一招。相比于C端流量的触点打造和流量获取,商业银行更应该抓住产业互联网的机遇,发挥自身从事机构业务的经验优势,连接好B端企业客户和G端政务服务甚至是F端的金融同业,通过服务B\G\F等机构客户,带动C端流量的获取与经营。就像零售之王,也是在一体两翼的框架下,实现机构业务与零售业务的融合协同。

从互联网贷款到互联网存款,再到用户数据合规、产品销售合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等,监管关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框架已经日渐完善。过去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吐槽互联网公司的监管套利,现在金融与科技的监管已经明确,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必须抓住时机,明确定位,强化自营能力建设,否则,没有自主能力作为基石的业绩亮点,终将是昙花一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九卦金融圈。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