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强迫自然人同意“刷脸”,构成侵害人格权益

2021-07-28 10:31:27 新京报 

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雪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是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有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今天(7月28日)发布,其中明确,对于违反单独同意,或者强迫、变相强迫自然人同意处理其人脸信息的,构成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

《规定》自8月1日起施行。

“刷脸”纠纷涉及侵权责任、违约责任

今天上午,在最高法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最高法副院长杨万明介绍,《规定》适用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因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所引起的相关民事纠纷。信息处理者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或者虽然没有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但是处理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生成的人脸信息,均属于《规定》的适用范围。涉及的责任承担既包括侵权责任,也包括违约责任,受侵害的杈益既包括个人信息权益,也包括肖像杈、隐私杈、名誉权等人格权以及财产权。

处理人脸信息,必须征得单独同意

《规定》第2条至第9条,主要从人格权和侵权责任角度明确了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行为的性质和责任。

杨万明介绍,《规定》第2条规定了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行为的认定,针对今年“3.15晚会”所曝光的线下门店在经营场所滥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人脸辨识、人脸分析等行为,以及社会反映强烈的几类典型行为,该条均予以列举,明确将之界定为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针对部分商家采用一次概括授权、与其他授权捆绑、“不同意就不提供服务”等不合理手段处理自然人人脸信息的,第2条和第4条明确,处理自然人的人脸信息,必须征得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的单独同意;对于违反单独同意,或者强迫、变相强迫自然人同意处理其人脸信息的,构成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

《规定》第5条对民法典第1036条进行细化,明确了处理人脸信息的免责事由;第6条至第9条分别规定了举证责任、多个信息处理者侵权责任的承担、财产损失的范围界定以及人格权侵害禁令的适用等。

业主不同意物业“刷脸”,法院应予支持

《规定》第10条至第12条,主要从物业服务、格式条款效力、违约责任承担等角度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予以回应。

杨万明介绍,针对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建筑物管理人以人脸识别作为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出入物业服务区域的唯一验证方式的,《规定》第10条明确,不同意的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请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验证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此外,针对信息处理者通过采用格式条款与自然人订立合同,要求自然人授予其无期限限制不可撤销、可任意转授权等处理人脸信息的杈利的,《规定》第11条规定,自然人依据民法典第497条请求确认格式条款无效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第12条对自然人请求信息处理者承担违约责任并删除其人脸信息的情形作了规定。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编辑 樊一婧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