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与观众的双向奔赴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后国庆档」观察

2021-12-06 20:44:21 传媒1号 微信号 

 

刚刚结束的11月档,国产院线片单的票房成绩中规中矩,有惊喜,也有遗憾,有社交平台的热议出圈,也有口碑平台的褒贬难断。后国庆档的余温正盛,也为电影人与观众新一轮的「相爱相杀」贡献了最敞亮的擂台。#11月档的哪一部影片在你心里风过有痕?#请在留言区留下你的看法。

"

作者 | 醒醒

随着《黑客帝国4》正式定档明年1月,《蜘蛛侠:英雄无归》释出IMAX版预告并于北美宣布定档。如此看来,2021年最后一个月的院线依然将是一派国产片百花齐放的光景。

无独有偶,在已经数不清是第几个没有欧美大片上线的全国产影片档里,刚刚结束的11月交出了一份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票房成绩单(以下提及的票房数据来自灯塔专业版,均为截至发稿前)。

王朔担任编剧、完全有资格被定义为「名家名篇」去期待的《不老奇事》,在网友「前半段青春疼痛片,后半段医疗奇幻片」的调侃中收获平平,票房不足4000万。

依托足够传奇的人物底色与故事而生的《梅艳芳》,在主创一度令人十分动容的诚意之下,口碑依然出现了粉丝情怀与愤慨皆全数拉满的两极分化,票房定格在1.07亿。

前期因独居女性安全问题而在全网话题度颇高,却因与现实逐渐脱节的叙事内容逐渐失去市场的《门锁》,最终拿下2.3亿的票房成绩。

凭借#刘德华张涵予范伟17年后再同台#的名场面狂掀一轮爷青回的《铁道英雄》,却依然难逃主旋律电影后劲不足的市场瓶颈,仅收获1.29亿。

如果成绩单看到这里皆在你的情理之中,那么11月档青年导演们的表现倒也确实担得上一句意料之外。

尽管没能摆脱「作者电影」的标签,从平遥走向院线的《野马分鬃》在排片压力下将1000多万票房收入囊中;从万合天宜走出的青年导演刘循子墨将一出带着悬疑色彩,披着高级剧本杀外壳的「闹剧」,狂揽7.4亿票房,成功在11月档的票房榜上《扬名立万》。

长久以来,观众对于电影的激情买单率都被定义在票房成绩上,无外乎电影本就是视觉与听觉的直接刺激下诞生的艺术,而人总会习惯性的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换句话说,为自己的情绪需求买单。

依赖于较为良好的观影环境,除却不可抗力因素,如今的票房成绩和内容质量基本可成正比。但仍有大量的电影创作者囿于如何才能让作品精准空降观众的情绪领域,与其共舞,实现真正的双向奔赴。

1号认为,不如将11月档的惊喜与遗憾作为一个契机,和这一结论的背后逻辑打个照面。

用力过猛的情绪消费

只会沦为浪费

想要成为观众情绪的引导者,带商业性质的电影人的第一门功课,往往是从理解情绪发生的契机在哪里而开始的。

如今,电影院里同期在线的、可选择的观片题材颇为丰富,而观众最终会走进哪一个放映厅的决定性因素,大多来自于互联网的热议或自我情怀的满足。

将独居女性安全问题尽数摆上台面的《门锁》,显然打算从前者寻找到突破口。

早在电影上映前,《门锁》宣发的先行议题就围绕着独居女性安全掀起过一阵热议潮。除了在先行预告片中保留了浓郁的悬疑氛围,叫人又惊又奇外,主演白百何为独居女性安全问题发声的物料,也通过互联网的传播瞬间牵起了观众,且不止是独居女性群体,对这部电影即将带来的关于社会热点刻画的期待情绪。

来源:微博

也正是有了这样情绪饱满的铺垫在前,被吊起好奇心而选择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只会更加严格。

关于《门锁》故事内容结构上的问题全网有迹可循,这里不多赘述。前期画面与配乐的融合足够「一惊一乍」的叫人忘记手里还捧着爆米花,但当配角悉数出场,人物合理性开始渐离轨道,所有立在前面的flag,诸如「这是一部阐述独居女性面临的各种焦虑与困惑的电影」都被蜻蜓点水地一笔带过。

因此,已经形成了良好「反诈」意识的电影观众脑中不自觉地警铃大作,为这样的噱头营销反手就是一条朋友圈,成功阻止了下一位想要走进放映厅的朋友。

来源:网络

如果你是为互联网热议激情买单的其中一位,也许只会感慨「又浪费了两个小时体验什么是如坐针毡」。但如果你是为成全自己的情怀,渴望重温经典,复刻回不去的时光而走进过11月档的放映厅,某种情绪消耗带来的后劲也许会更加挥之不去。

几乎所有看完《梅艳芳》的观众都有一个共识:「很好哭却也很好吐槽」,「有几分诚意却也绝对不完美」。

撇开演员选角问题的争议,前期宣发通过主创的长文陈情、一众电影人出镜缅怀,确实叫人破防,那根尽管跨越了18年的时间,从未停止过怀念的神经也被隐隐牵动。但有些遗憾的是,正经故事的单薄、大众情怀的过度消费还是成为了《梅艳芳》和观众之间始终横亘着的那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来源:微博

不难理解的是,人物传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想要完美复刻,内容制作层面上存在难以突破的壁垒,何况梅姑的一生本就是一部道不尽的传奇。但刻意将观众,尤其是带着怀念的深情前来观影的观众,隐藏最深的「逆鳞」选择了原景重现甚至是强行美化的方式来处理,这部电影的主创显然没有弄明白自己的基础受众的情绪需求究竟该从何撩起。

都说「滤镜太深容易失真」,电影创作者想要把握的情绪消费密码有时确实能够成为作品热度的筹码,但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翻车」风险。过度的消费一旦沦为浪费,不仅突破创作瓶颈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国产院线的口碑长线规划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标新立异的「先锋」创作,

需要安全距离

近几年关于电影创作的探讨,不约而同地把「共情」放在一部作品应该完成的基本要求的首要位置上。然而,撩情绪似乎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被动技能,毕竟电影创作出的百态人生不是所有观众都能跟着一发入魂的。所以更多的人,尤其是观影梯队的主力军:年轻人,开始向新鲜的兴趣领域移情。

在这一点上,青年导演梯队的创作意识十分突出,因为他们似乎更懂得年轻人的兴趣七寸应该怎么打。

总结起来无外乎是要「新」、要「奇」,要「先锋」。毕竟年轻一代的躁动不安总是有迹可循的。通过打破、偏离一些既定的创作系统与习惯是最直给的方式之一,但要注意保持「安全距离」。

比如曾红极一时的宿舍最爱喜剧系列《万万没想到》。如果还能回忆起它的细枝末节,你会发现它的荒诞、离谱、无厘头背后是叫人无法拒绝的上头。

来源:网络

也因此从万合天宜走到大荧幕的刘循子墨,足够有能力让这样的「先锋」再一次《扬名立万》。但如果这里的「先锋」仅被解读为「这是一部以剧本杀为亮点打造的作品」,格局就小了。

导演刘循子墨在媒体采访中直言「我其实没玩过(剧本杀),只是觉得第一部电影拍熟悉的领域可能更生动。」于是,一出属于电影人的群像好戏就此开场。

来源:网络

当然,和这样误打误撞讨巧的宣发点相反的,也是「先锋」创作带来的两极风险:为兴趣买单继而深陷其中,为兴趣买单结果并看不懂。因此,「安全距离」显得尤为重要。

前有《报告老板》等系列的后劲不足,观众对无厘头的审美疲劳可能会在同等套路之下持续「反感」。于是《扬名立万》从一众主创最熟悉的影视圈开始落脚,伴随着「杀人犯竟坐我旁边」的紧张氛围,一场剧本会将资方的阴晴不定,演员的颐指气使,导演和编剧难以自持的执念刻画的几乎滴水不漏。

观众在这场闹得慌但也深意匪浅的戏里把热闹看了个遍,电影圈的同行却看出了不一样的门道。一句「十个项目九个凉」引来影院内一阵笑声,观众兴趣值、同行共情值一箭双雕。

这是《扬名立万》的「先锋」所划出的「安全距离」,不近也不远。同样在11月档以电影工作者为主角的作品《野马分鬃》里,也能看到青年导演的「先锋」创作意识正如渴望跑得更远的野马,却遗憾地朝着「先锋」的另一极奔去。

当我们同样用「门里门外」两个维度来重看这部作品,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门外的观众无论是因为何种光环关注到这部电影,兴趣必然是入局的根本原因之一。但就在他们以为这是一部纯粹放肆的青春片,正准备卸个妆来好好共情一场的时候会发现,关于主人公那些青春里的躁动表达过于复杂和流于表面,以致内里真正想要的表达的核心很难聚焦。

反观门里的观众,或者说,被允许进圈的这部分观众,除了熟悉的工作环境、深植于台词里的文艺片导演也是自己的偶像以外,除了表白与致敬热爱好像没留下太多的后续。

来源:网络

「巧妙的先锋,是只偏离既成系统一点合适的距离,偏离得太多了,反应就会是『看不懂』」来总结再合适不过。

「势均力敌」的梦幻平衡,

才能真正「双向奔赴」

如果把电影人与观众比作一段亲密关系的双方,似乎没有什么比「势均力敌」更能解答「如何才能实现双向奔赴」的疑惑。

其实再通俗的说,整个国产商业电影市场未来更加需要的,是一种万事万物中皆可贵的平衡。

一方面,创作者的强势和任性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查与自省。

首当其冲就应该是从零开始,从内容出发,真正地重视观众的情绪需求。任何时期,营销铺设不该仅限于噱头发酵,成为曲线救烂片的最后一根稻草。微博也于今日发布了最新的话题公告,被公示的又一批因发布纯商业蹭热度内容被处罚的营销账号背后,是越来越严格的违规行为清查机制。内容上的缺口想要凭借话题热度的刺激来完成绝地翻盘已经越来越难。

来源:微博

而反观如今的口碑声量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尽管评判标准还没能完全服众,但基本的公正性已经不是三千水军能轻易撼动的了。

另一方面,创作者的弱势和自我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平衡。

「看得爽」和「看不懂」首先需要的是巧思,紧接着就是对距离尺度的拿捏。

抓准热点进行创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做法,否则只能囿于只有借势没有造势的尴尬怪圈。商业电影和作者电影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商业与他人的链接,而非沉浸式的自我表达。这种链接是微妙的,高级的,难度在于创作遇到瓶颈时的痛苦,是直接得过且过的随便安上一段毫无逻辑的剧情,或者「目中无人」的表达一段只有自己才能get的激情澎湃,还是和有趣、新鲜、更靠近大众的idea死磕到底。往往是一个关键的抉择。

而作为观众,尤其是一个热爱电影的观众,无视创作者的辛劳,跟随舆论盲目判定任何一部作品的好坏显然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保持高度敏锐的「反诈」意识来屏蔽内容糟粕和无脑营销的同时,始终能够坚持独立的思考性与判断力,给予更多的包容与肯定也未尝不是一种热爱它的最佳表达方式。

电影是感性的表达,但归根结底是理性的艺术。无论当我们致敬老一辈电影人的神乎其技,还是细品如今新生代电影人的青涩有余,会发现它始终始于热爱,忠于克制。这一点在当下,无论之于电影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同样关键,而这也许也是未来的国产电影市场发展,能否真正实现艺术与商业完美双向奔赴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传媒1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