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创新奖组委会秘书长欧明刚:复杂形势下的金融创新

2022-09-26 15:36:20 银行家杂志 微信号 

  “2022年中国金融创新奖”涉及交易银行、零售银行、信用卡、手机银行、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科技、数字财富管理、家族信托、智能风控等多个领域。与2021年相比主要的变化是,考虑到双碳战略实施以来,各大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重视,我们特意设置了绿色金融创新奖。同时,将大型金融机构原来的智能风控创新奖改为风险管理创新奖,以便更准确地反映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从本次的评奖案例来看,可以大体看出如下特点。

  创新的广度进一步拓宽。创新不再是某个工具或某个环节、某个产品、某个业务、某个部门、某个条线、某个板块的事情,而是从前台走向中后台、从获客到风控、从单一风险管理到全面风险管理、从线上渠道到线下网点、从业务到管理、从境内到境外、从行内到行外合作单位全方位地进行创新。以风险管理为例,智能化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智能风控的应用正在从个别风险领域到全面风险管理转变,不仅用于信用风险的管理,还广泛用于内部控制、反洗钱、防欺诈等领域。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从用于个人贷款到公司贷款,从贷前信用评估到智能审批以及贷后管理各个流程都在应用。不少机构的创新越来越体系化和制度化,在创新发展委员会或类似机构的指导下全面展开。

  创新的深度进一步加深。由于各种约束条件的限制(包括数据可获得性标准化的限制、反洗钱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约束),在某一具体领域或某个工具上的创新需求越来越复杂,为此需要用到的技术也越来越多、模型越来越复杂,一些前沿算法、技术都被应用到相关产品与服务中。

  创新的路径进一步综合。首先,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是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开展财富管理、风险管理、交易银行等创新;其次,组合型创新越来越普遍,如“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或零售业务”“线上+线下”“公司业务+个人业务”“信贷业务+非信贷业务”。

  创新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从报送的案例来看,在相同的领域不同的银行都有类似的创新产品或工具,金融科技公司相互之间也在竞相提供类似的工具或解决方案,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当然是好事,竞争的加剧会推动中国金融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

  展望未来,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很多,转型的压力很大,特别是盈利增长放缓与不良资产上升的压力很大,金融机构的科技投入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值得观察,数字化转型可能需要走一条安全可靠、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的道路。为此,可能需要思考和评估当前的创新策略。

  创新的全面与重点。在数字化转型时代,金融机构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个板块都不得不进行转型与创新,一家机构不应在管理和业务上有明显的数字化或智能化短板,但是金融机构更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寻找自己的创新重点,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创新的评估与改进。正因为要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那么金融机构或金融科技公司需要将目前已经推出的创新产品与服务做精做深做透,而不是急于广撒“胡椒面”。因此,一个必须要做透做扎实的工作就是对现有的创新的及时评估与改进。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公司,必须及时评估某种创新工具或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并及时加以改进。

  创新的开放与合作。既然任何一家机构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机构的开放性、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就成为必然选择。

  创新的安全与先进。在创新过程中,对先进性的追求是理所当然的,但金融业毕竟是高风险行业,安全性可能是最先需要考虑的。不论是金融科技公司还是金融机构,必须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否则可能带来创新风险。

  创新之路,虽然艰难,但必须坚持走下去。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我们的创新之路更应坚定、务实与安全,真正让中国金融体系更加稳健,更好地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

  欧明刚系《银行家》杂志副主编、

  中国金融创新奖组委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杨生恒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周文凯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