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深度|给智能化泼瓢冷水,AI独角兽旷视科技的困局

2019-09-10 18:24:09 和讯名家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来源)

  近日,有CV“四小龙”之称的旷视科技在港交所递交IPO招股文件,正式对外公开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计划,高盛、JP摩根、花旗为联席保荐人。有分析师表示,一旦成功IPO,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人工智能公司。

  最近几年,人工智能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然而,AI类科技公司落地不易、变现难等问题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旷视科技自然不能独善其身。据相关资料显示,旷视科技16-18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780万元、3.13亿元、14.27亿元,19年上半年收入为9.49亿元。

  看似一片红火,然而旷视科技的净利润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16-2018年,旷视科技分别亏损3.43亿元、7.59亿元、33.51亿元,仅2019上半年,亏损额度就飙升至52亿。尽管上述亏损主要归因于上市导致的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经过调整,近两年公司净利润约在3200万元。难以忽视的是,旷视科技的亏损速度依旧远远高于营收增幅。 恰逢敏感时机,旷视科技的一项黑科技再次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近日旷视科技对外界展示了公司研发的“智慧教学”系统,该监控设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面部细节、动作一一实现捕捉,并将听课、阅读、举手、睡觉、玩手机等行为进行记录、统计,以判断各位学生在上课时的状态。

  这套系统应用虽在教学上有一定意义,却也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权益,不是非要进行道德审判,而是这类涉及到可能侵犯学生个体人身权益的技术,要经受得住公序良俗的拷问。这对IPO上市前的旷视科技而言,实在难以称之为“好消息”。

  旷视科技面临的窘境并非个例,多数提供智慧校园解决方案的企业都涉及到类似问题。尽管有强势的资本方强力助推,但整体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更是面临一个普遍性问题——“科技与隐私范畴的界线何在”?而质疑浪潮的不断扩大,可能恰恰是“监控系统逆智能化”浪潮的一部分。

  “不透明”的人工智能

  目前,人工智能多以数据采集-模型加载分析-输出结论的模式为主,与人类理想的智能化而言,仍旧处于大量数据的批量处理阶段,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技术上的未成熟固然有技术局限和产业自身的问题,然而,这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地难息息相关,隐私受到侵犯的潜在可能性更是让人们对智能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心生疑虑。 众多智能化应用中,人脸识别的应用最为广泛,却也非常特殊。人脸识别通常与身份鉴别相关联,如:面部识别解锁、手机刷脸支付、银行开户等。该技术不仅仅适用于用户自行选择下的操作,也同样适用于被动识别场景,如监控系统判别、用户喜好收集等。

  对于前者,用户拥有极为有限的自主选择权,一方面是各个应用平台形同虚设的询问机制,用户往往难以注意到自己非重点关注的内容,常常在未阅读须知情况的条件下勾选“同意”选项;另一方面,许可后的数据处理极度“不透明化”,众所周知,图像识别技术发展需要依赖于庞大的图像库,从而对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行训练,为享受相关服务而放弃面部数据的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已经被迫成为“知识共享”中的一员。(近日陌陌旗下开发的ZAO应用,就是对人脸识别的滥用,换脸在人们的狂欢中,一定会付出代价。紫金财经注)

  前者尚且有自主选择权,对于后者而言,则面临更为尴尬而防不胜防的情况。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收集、分析,几乎无需用户同意就可实现,人们甚至难以判断是在何处、何时泄露自身面部数据的。 数据隐私泄露情况难以察觉,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尽管人们已开始对此予以关注,但一句轻飘飘的“加强隐私设计”、“尊重用户隐私”,实在难以制止此类现象发生,更难让用户获得相应的安全感。紫金财经始终认为,人们只是欣喜于各类新技术的进步,往往忘记了对于自我的保护,当技术作恶,并发展到尾大不掉时,将会为时已晚。

  监控系统逆智能化

  随着各类换脸、AI作弊、诈骗等违法行为初漏端倪,人们开始警惕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监控系统逆智能化概念随之产生。 近年来,世界各地“反人脸识别”案例屡见不鲜,英国警方因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被告上法庭、亚马逊股东强制要求公司停止向警方出售人脸识别软件、英国某街区未经居民同意安装人脸识别监控系统遭到强烈反对……种种事件的背后,是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与隐私范畴间的界限的寻求。 在“反人脸识别”技术中,人们采用了面部彩绘、墨镜帽子等单品遮挡以及应用可识别红外光设备开发等措施,以在监控系统提取面部特征的过程中进行干扰。 多伦多大学Parham Aarabi教授和研究生AvishekBose的团队甚至开发出了一种算法,利用对抗学习(adversarial training)这一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与人脸识别技术的动态对抗,从而对识别过程进行破坏。通俗而言,就是在图像中添加小且难以察觉的干扰项,使系统数据分析分类网络失效,从而影响分析过程,导出错误结果。

  从“物理防御”上升到“科技手段”,意味着人们逐步洞察了人脸识别技术背后的风险,并采取了相应的防御手段。在此,紫金财经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相较国外而言,国内人们对于隐私、肖像等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表现的较为迟钝。正如百度CEO李彦宏所言:“中国大多数用户愿用隐私来换取便捷的服务”。(此番言论虽然遭受批评,但实际上有不少商界人士是认同的。紫金财经注)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法律观念的不同、有认知上的区别以及互联网环境的差异等等。然而目前,国内“反人脸识别”与“监控系统逆智能化”意识也在悄然苏醒,更多的用户开始注重于自身权益的维护。 不透明、再加上监控系统逆智能化的潮流,上市过程中的旷视科技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旷视科技: AI“独角兽”?

  2019年,是旷视科技成立的第8个年头。也是在今年,旷视科技选择了IPO上市。有业内人士称,旷视科技是全球真正的人工智能领域第一股,其上市意味着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成熟化、透明化。 赞誉之下,旷视科技在产品短片中展现的“智慧教学”系统,因涉嫌侵犯学生权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伐。尽管公司随即发出相关声明,称该行为分析图片为技术场景化概念演示,旷视科技在教育领域的产品专注于保护孩子在校园内的安全,但大多数人依旧对AI应用场景落地生出警惕之心。

  人脸识别技术在众多AI应用中最为成熟、易于实现,所谓的“XX智慧监控解决方案”比比皆是,旷视科技并非首位提出人脸识别+行为监控概念的企业。而随着逆智能化声音愈来愈大,在人工智能领域内,法律道德意识均不完善的情况下,旷视科技的不当产品宣传,无疑将使得AI应用落地雪上加霜,甚至为企业的前景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抛开行业大背景问题,尽管技术出身的旷视科技拥有“独角兽”的标签,却难以掩饰企业业绩状态不佳、产品线散乱、业务扩张无度等问题。 1.独步“四小龙”? 企业投资方云从科技顺为资本、元禾原点、普华资本等旷视科技联想创投、鸿海集团、创新工场、蚂蚁金服等商汤科技软银中国资本、老虎基金、阿里巴巴、IDG资本等依图科技红杉资本、高榕资本、云锋基金、真格基金等 商汤科技具有较为成熟的商业变现模式,17年即已实现全面盈利,主要涉及智能终端、互动娱乐、智慧城市等行业,将主要目标放在了优化传统零售企业上。 云从科技则以银行金融、安防、大交通的行业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成立至今仅过了四年时间,是“四小龙”中唯一的AI国家队。 依图科技则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建设之初致力于深耕医疗领域,后来向金融、安防等方向进行拓展。  “四小龙”投资方涉及类型有所不同,却有着公认的雄厚资本助推。尽管旷视科技率先踏上了IPO之路,然而对于旷视科技而言,其他三家企业未来深耕方向明确,各自发展方向规划清晰,而旷视科技还仅仅是一家售卖技术的公司,未来的方向并不清晰。 2.重技术而轻落地 旷视科技十分注重技术研发,然而实际应用场景却不多,变现难,落地慢,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据了每年总收入的115 .3%、65 .6%及43 .0%。当然这也是AI创业企业的普遍问题。 尽管公司拥有深度学习等优势,然而在智能化已经开始普及的时代,人工智能的技术是普遍而公开的,用户在短期内难以分辨产品端的细化差异。尽管旷视科技的技术研发成果有目共睹,但公司收入规模与利润,以及迅速攀升的研发费用,注定旷视科技在亏损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3.产品线散乱 据招股书透露,旷视科技收入来源主要涉及个人物联网(消费电子)、城市物联网(安防)以及供应链三个方面,其中,安防对近两年业绩增长贡献明显。 不过旷视科技的产品线并不聚焦,根据产业链划分,旷视科技贯穿了上游——算法、软硬件,中游——系统集成以及下游销售端,除却硬件为外购,算法软件多为自主产品。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首先,公司研发产品线过多,难以专精,尽管公司已经着手砍掉部分产品线,如何布局、如何深化、如何直击未来痛点,均为未知。 其次,安防领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政府业务及企业业务,产业结构极为特殊,这里是硬件的天下,算法与软件的应用场景仍是整个行业头痛的话题之一,而这恰是旷视科技薄弱的部分——硬件集成能力、运行环境有效处理,公司凭什么与安防巨头争抢市场? 最后,安防领域内,成本控制的主要部分在于硬件,旷视科技的产品线足够复杂,能否实现硬件自主存疑。 4.人才流失 旷视科技步入商业化之路的年头不长,对企业周期而言,尚且稚嫩。近年来,由于公司规模扩张较为快速,也对内部管理产生了影响,大规模的人员调整引起公众的注意,甚至出现了旷视科技裁员15%的流言。 人才的流失虽不会直接导致技术断层,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应用开发、落地变现的难度,而这正是旷视目前的痛点,如何建设一支稳定的AI科技队伍,也是旷视科技的必修课。

  AI概念未来突破点在哪?

  那么,AI概念的未来突破点到底在哪里? 就行业发展而言,通过“智能化”与“逆智能化”概念的相互碰撞、抵抗,在实践中逐步明确科技与隐私的边界。换言之,只有严格相关标准、通过大众舆论加以监督,才能实现双方的统一。 聚焦于单个企业,实现AI应用的落地与变现,则需要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过程中具有前瞻性,通过防火墙、隐私保护等技术为“智能设备”提供安全保障,使智能化趋向合理化发展。旷视科技,要想打破困局,则需要建立有效管理架构、适当精简产品线、细化涉及行业类别、审慎进行产品宣传等多点优化。

  人类发展史上,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不可逆转;然而,人类的发展史同样证明,在即时满足与延迟满足中,后者获得了存续。人工智能化固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在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逆智能化同等重要。通过保持审慎的态度,以批判性思维进行考量,对企业推出的产品进行检验,真正实现“新技术”造福人类。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至今,已经大大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紫金财经认为,无论是传统技术巨头参与人工智能还是AI创新公司,如何实现AI高效着陆,让AI快速产生价值,同时与人类基本的公序良俗相融合,一直是巨大的挑战。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紫金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