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1499卖48889!打工人穿不起国产球鞋

2021-04-08 07:45:00 和讯名家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首图来自壹图网。

  国产球鞋火了,火得离奇。

  前些日子,一些跨国品牌商恶意抵制新疆棉花的事件引爆了舆论,在爱国情怀的驱使之下,广大消费者用脚投票,大力支持国货,却惊奇地发现很多款式的国产品牌球鞋都涨了价,且幅度惊人。

  据媒体公开报道,电商APP上某款原价为1499元的国产品牌球鞋,居然标出了48889元的售价,涨幅高达31倍!不少网友抱怨称:“再涨连国产鞋都穿不起了,救救打工人吧!”

  如此情形,显然远远超出了市场的正常运行范围。倘若放大视角,近些年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比如盲盒、普洱茶等等。

  为何炒作之风盛行不休?本文将尝试做出解答。

  1

  客观地讲,个别商品存在一定程度的溢价并不稀奇。

  就拿球鞋来说,之所以能够在近几年掀起一波热潮,一个重要原因是年轻人的消费升级——对于这一群体当中的很多人而言,单纯的商品使用价值已经无法满足其消费需求,除了商品本身,他们还非常在乎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

  近几年,诸如《中国有嘻哈》等综艺节目的热播,让许多年轻人被明星偶像们前卫时尚的穿着所感染,使得一股潮流文化迅速蔓延开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而球鞋正是彰显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一些知名品牌的限量款球鞋还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再叠加上一些品牌商的营销策略,球鞋站上风口并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可是,受过度炒作的影响,作为消费品的球鞋,却悄然间转变成了一种资本品。

  所谓“消费品转变为资本品”,是指一部分本应由最终消费者购买并使用的产品,因某种力量脱离了消费领域,并被赋予了能够带来财富增值的属性,致使其功能发生了改变。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正常情况下,消费品和资本品会按照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存在于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之中,各自分别发挥着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与实现财富创造的职能,二者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如此便让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相得益彰,彼此相辅相成,并保证了全社会扩大再生产活动的顺利推进。

  然而,一旦消费品被人们视为生财牟利的手段而恶意炒作,它在销售环节里的价格就会远远超过自身价值,从而脱离了消费领域和原有职能,成为带有资本属性的商品。

  消费品转化为资本品的案例自古有之。最令人熟知的莫过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当时,原本作为大众消费品的郁金香,突然在鲜花交易市场上引发了一场异动,人们购买郁金香不再是为了观赏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能够无限上涨并因此获利,在疯狂的炒作之下,郁金香球茎供不应求、价格飞涨,毫无秩序可言,郁金香市场俨然变成了投机者伸展拳脚的赌池。不过,当有一个人准备卖出时,其他人就会跟从,很快就引发了大面积的抛售,其狂热之势丝毫不亚于此前的购买。随着泡沫的破灭,成千上万的人在这场万劫不复的大崩溃中倾家荡产。

  我国近些年也曾多次出现过消费品向资本品转化的情况,除了球鞋、盲盒、普洱茶之外,生姜、大蒜、玉米、白酒以及部分中药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都被投机者当成了炒作牟利的工具。

  这种现象是好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本质上讲,消费品向资本品转化属于消费品的异化,这将会给经济社会带来至少三方面危害:

  其一,模糊了消费品和资本品之间的界限,催生了市场上对于消费品的投机性需求,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的假象,掩盖了真实的经济运行状况,加剧了系统性风险;

  其二,违背了价值规律,使得消费品的价值与其真实价值严重脱节,扰乱了市场价格体系,淹没了价格机制的信息传导与供求调节的功能,继而引发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紊乱以及企业效益的大幅度波动,不利于相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三,容易抬高物价水平,引发通胀,甚至有可能挤压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小部分投机者则可能从中渔利乃至一夜暴富,进而加剧财富分配的不公,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正因上述种种,国家对于哄抬物价恶意炒作等行为历来都是严惩不贷;更何况此次“炒鞋”又发生在国货崛起的关键时间节点,负面影响无疑更甚。为此,新华社专门发表评论警告:

  “如果因为‘炒鞋’导致球鞋爱好者买不到想要的球鞋,进而让国产品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无异于竭泽而渔,自断国产品牌升级之路。”

  2

  至此可能有人会问了:为什么炒作之风总是屡禁不止呢?

  我想,除了投机层面的影响之外,人们普遍具有的财富焦虑亦是重要原因。

  曾经有篇报道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厦门一女子于1973年存入银行1200元,历经44年后取出2684.04元,得到了1484.04元的利息。虽然报道的初衷是想说,市民44年的存款到今天仍能够顺利取出来,但是其中的具体数字却透露出些许不同的信息。

  在上世纪70年代,普通职工工资每个月只有20多块钱,当时好一点的大米每斤大概卖1角3分钱,猪肉每斤卖7角钱,家里若是有12口人,一天只需要1元钱左右的伙食费……也就是说,1200元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有人甚至指出“可以盖两栋楼房”。到了44年后的今天,拿回来的2684.04元钱,账面上似乎比1200元钱多了不少,可是别说买房子,只是下馆子吃几顿就花光了。

  经济社会在发展,我们手中掌握的钱财购买力为何却在打折?其根源在于通货膨胀——货币超发,物价上涨,继而导致手里的钱贬值,变得越来越不值钱;换言之,通货膨胀宛如一个小偷,会悄无声息地“偷走”我们的财富。正因如此,如何战胜通胀、打赢这场“财富保卫战”也就成为了所有人关心的话题。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投资理财的主要手段在于存款或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些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人还可以选择购买房产,也正是这几类渠道,长期以来几乎都是稳赚不赔,使得国人将80%以上的身家财富押注于此。

  然而近几年,财富增长的主旋律发生了巨变。

  一方面,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之下,各地各部门接连出台调控措施,楼市政策持续收紧,很多城市的房价甚至出现回落迹象,投机性购房的空间被大幅度压缩;另一方面,且不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持续走低,伴随着刚性兑付的预期被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已不再承诺保本,而是逐渐转为实行净值化管理,风险将由投资者自担。

  至于其他渠道,诸如高收益的P2P理财产品早成泡影,比特币之类的虚拟货币对于很多人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即……

  如此背景下,想要实现财富的增值,钱还能往哪里投呢?一些带有稀缺属性的消费品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以茅台(600519)为例,根据其财报中披露的数据,2020年茅台酒产品的毛利率高达93.99%,按照1164元/瓶的出厂价来粗略计算,每瓶500ml的茅台酒生产成本仅为70元。尽管建议零售价定为1499元/瓶,但实际情况却是,市场上的售价已高达3000元/瓶左右。可即便如此,茅台酒依然是一瓶难求。究其原因,并非消费需求巨大,而是人们看中了茅台酒保值增值的属性,尤其是中国白酒向来有“越陈越香”的说法,再加上强大的品牌效应,故而在投资品相对稀缺的背景下,人们将茅台视为投资或者炒作的对象。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白酒文化并不能为其所理解,反倒是那些明星代言的限量款球鞋、动漫IP衍生出来的人偶手办等符合年轻文化潮流的消费品类,更容易受到年轻人追捧,再加上商品本身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文化内涵,自然就具备了保值增值的基本条件。此时,不少投机者闻风而动,加入到“炒鞋”大军中来,助涨了球鞋的价格,也直接诱发了消费品向资本品的转化。有些人甚至喊出了“球鞋一面墙,堪比一套房”、“炒鞋年入百万”等极具煽动性和诱惑性的口号来怂恿其他人入局。

  这些现象当然是不健康的。除了前文提到的三个负面影响之外,还有一些更可怕的陷阱不得不防。

  其实在2019年10月,正值为期数月的“炒鞋”市场疯狂之后,央行上海分行发布了一篇名为《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其中特别提示——“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行业背后甚至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平台一旦“跑路”,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届时,恐怕很多人的财富都会在一夜之间化为泡影。

  相信谁都不愿意看到这一幕。

  3

  想要根治恶意炒作、哄抬价格的市场乱象,自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法规、加强监管。不过在我看来,人们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以及投资理财思维的转变,同样非常关键。

  说到底,诸如“炒鞋”、“炒酒”之类的投机取巧,虽然可能得到一时的收益或者满足,但绝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处处充满风险。想要增收致富,总归还是要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凭真本事赚钱。

  正因如此,矢志不渝地提升自己永远都是最为切实可行的方案,特别是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任何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都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知识储备、业务水平和各方面能力,如此方能保持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优势,进而可以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此外,有余力的人们还可以考虑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尝试一些新的领域,就像很多“斜杠青年”那样,不满足于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倾向于去选择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以此来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事业发展的可能性,并拓展更多的收入来源。只要收入能持续提高,财富的增长也就更有保障。

  从另一个层面看,除了赚钱,我们还应该学会投资理财。毕竟为了跑赢通胀,资金总要找个去处。

  当银行理财不再保本,房价不再无休止地上涨,坐享低风险高收益的日子渐行渐远。至此,财富增长的逻辑终究又回归到了“收益永远和风险相伴”这一古老法则上来。正所谓“顺势而为,方为智者”,广大投资者们到了转变思路的时候了:想要获得理想的投资收益,必须要学会如何与风险相处。

  此时,以往因风险较高而不太受普通投资者待见的股市和基金,反倒有可能成为新的财富增长引擎,而实践也一再证明,这当中蕴藏着无限的机会。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至于如何去准备,将是你我他都应该潜心钻研的大学问。

  炒作之风当休矣,自我修炼却永不能停。


  编辑:陈霞 丁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