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高纪凡:完善电网调度机制,发挥源网荷侧的储能作用

2024-03-08 12:05:00 时代财经 

光伏,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行业之一,其战略地位逐渐凸显。

近年来,在“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中国光伏发电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规模第二大装机电源。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609GW,成为装机第二大电源,仅次于煤电;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GW/66.87GWh,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GW/48.7GWh,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2023年,光伏、储能完成投资额分别超过6700亿元和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电网消纳、新能源与用电负荷时间和空间不对称性等问题愈发突出。

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指出,随着我国光伏、风电规模化发展,新能源消纳并网问题不断加重,对于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受特高压外送限制,呈现后续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分布式光伏方面,河南、山东等多省份陆续发布消纳预警风险,大幅降低了分布式光伏市场发展的预期和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与此同时,电力市场化机制不成熟亦导致光伏储能电站收益下降。以山西为例,2023年全年光伏交易电量25.38亿千瓦时,成交均价311.04元/兆瓦时,较平价固定上网电价332元/兆瓦时下降6.3%。

尽管储能作为调节性能源,可以有效改善新能源输出曲线,提高新能源在电力市场中的灵活型,但受储能参与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不成熟等因素影响,“配而不用”的现象愈演愈烈,低利用率导致储能价值无法充分发挥,为开发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

高纪凡认为,当前光伏、电化学储能成本快速下降,已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构建光储协同的新能源装机模式,破解电网消纳压力和突破光伏装机瓶颈,可以打开市场的天花板,成为下一阶段新能源发展的关键,也是可推动我国电力系统“十四五”期间率先实现碳达峰,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关键。

高纪凡建议,鼓励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以及独立储能建设,进一步完善电网调度机制,充分发挥源网荷侧的储能作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中鼓励光储企业与电网的协同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光伏储能与电网的互补优化,提高新能源消纳效率和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破解光伏、储能、电网、用能不协同的难题。建议进一步加快出台相关实施方案。

他亦建议,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通过容量电价机制、现货、辅助服务等方式,保障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成本疏导和相应收益。

“丰富新型储能参与的交易品种和成本分摊机制,借鉴煤电、抽水蓄能容量电价机制,研究出台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以进一步发挥储能容量价值,推动储能产业与光伏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保障我国新能源(600617)发展稳中有增。”高纪凡在议案中表示。

(责任编辑:董萍萍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