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 理财的主要手段是存银行,赚利息
三地调查显示,39.1%的受访者理财的主要手段是存银行,赚利息,此类人群在三地所占比例分别为:北京(39.0%)、上海(41.6%)、广州(36.6%)。33.1%的的受访者理财的主要手段是投资股市;14.6%的人群投资基金;5.6%的人群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
|
24.2% 购买过银行QDII产品
调查显示,三地购买过银行QDII产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4.2%,其次是挂钩型结构性产品(15.6%);然后是银行打新股产品(13.2%);此外近四成(39.4%)的受访者没有买过银行理财产品。
|
|
3、你认为在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的预期高收益是否可靠? |
55.0% 认为在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的预期高收益不可靠
调查表明:三地一半的受访人群认为在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的预期高收益不可靠,三地持此观点的人群所占比例分别为:46.0%(京)、53.5%(沪)、50.5%(穗)。只有23.5%的受访市民认为在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的预期高收益可靠,持此观点的人群在广州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6.7%。
|
|
64.9% 认为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存在亏本可能
三地64.9%的受访者认为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存在亏本可能,持此观点的人群在三地所占比例分别为:64.0%(京)、63.4%(沪)、67.3%(穗)。总体上有31.8%的受访人群认为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不存在亏本可能,持此观点的人群在三地所占比例都接近整体平均水平。
|
|
27.8% 购买理财产品的依据是受托理财方的规模、信誉和以往业绩
调查显示:27.8%受访者购买理财产品时依据受托理财方的规模、信誉和以往业绩,19.2%受访者依据受托理财方宣传的预期收益,15.6%的人群依据自己的研究,13.6%是经第三方的介绍购买理财产品,10.6%的人群凭自己的感觉,还有13.2%的人群购买时没有确定的依据。
|
|
6、你购买的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比对方宣传的预期收益高还是低? |
33.8% 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基本一致
调查显示:有33.8%的受访者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实际收益与对方宣传的预期收益基本一致,三市此类人群的比例分别为29.0%(京)、30.7%(沪)、41.6%(穗)。有27.5%的受访者实际收益比预期收益低,只有7.6%受访者实际收益比预期收益高。
|
|
52.3% 不太清楚投资情况
调查显示:京沪穗三地受访者中,对自己所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投资情况,有52.3%的人对此清楚一点,但不是太明白;有35.1%的人对此完全不清楚;只有12.6%的人清楚。
|
|
8、你知道您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么? |
48.3% 完全不懂所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如何计算的
调查显示:三地的受访者在提及所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问题时,有48.3%的人表示对此完全不懂,有44.4%的人表示对此稍微懂一点。只有7.3%的人对此完全清楚。
|
|
9、对于某些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的情况,您认为: |
80.1% 认为投资总是有亏有赚 调查显示:对于某些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的情况,80.1%的受访者认为,投资总是有亏有赚,个人投资者应该有心理准备。16.3%受访者认为,银行和相关委托理财机构应该负主要责任,三市的此类人群所占比例分别为18.2%(京)、13.9%(沪)、16.8%(穗)。也有3.7%受访者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 |
|
10、有报道称银行近期推出的理财产品大都调低了预期收益率,您认为: |
56.6% 既顺应了市场大势变化,也是迫于舆论压力的无奈之举
调查显示:在提及银行近期推出的理财产品大都调低了预期收益率问题上时,有22.2%的受访者认为这顺应了市场大势变化。16.9%的受访者认为这是迫于舆论压力的无奈之举。56.6%的受访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
11、当某些银行的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的情况后,你还会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吗? |
46.7% 是否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要视情况而定
京沪穗三地46.7%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某些银行的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的情况,将视情况决定是否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有33.1%的受访者表示将不会购买;有20.2%的人群表示仍会购买,此类人群在三市的比例为:21.0%(京)、15.8%(沪)、23.8%(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