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邓小平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路线图敲定

    《意见》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四方面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详细]
国际金融中心标准线
 1、应具备价格发现功能;应具备价格发现功能;
 2、能吸引全球资金积聚,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3、具有风险承担的意识和能力;
 4、制度健全、法律健全;
 5、信息披露及时准确公平,允许企业支付成本去私募市场披露和交易;
 6、具有财富创造能力。
□ 差距一:金融市场规模局限


    2008年,包括证券、期货、同业拆借、黄金在内的上海金融市场交易量已经达到167.7万亿元,占全国的76%。部分金融产品(铜和天然橡胶期货)已居世界前列。货物吞吐量5.82亿吨,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二。[详细]
 现状:在金融市场规模上,上海已经建立包括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保险市场在内的比较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除了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外,很多金融市场的规模比较小。[详细]
 不足:即使以上海发育的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为例,到了股票市值较高的2007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排名也仅列第七位,由于在华外资企业等不能在A股上市,这限制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规模的扩大。[详细]
 经验借鉴:金融中心大多是因贸易和制造业等实体产业的发展而生,随着国家、地区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形成金融需求的不断扩大,进而自然地成为金融中心。主要功能型国际金融中心大多属于这个模式,如伦敦和纽约。[详细]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令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遭受重创,但伦敦以781分超越纽约,高居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行榜榜首。[详细]
□ 差距二:金融国际化程度偏低


    实际上,上海早在准备确立自己的金融中心地位,要把上海建成“资金运营中心”。尽管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并不表示人民币就能成为世界货币,但人民币地位提升是指日可待的”,上海陆家嘴一位称自己捏着“人民币基金”的创投公司总经理说。[详细]
 不足:在金融国际化程度上,除了外资金融机构、非本国居民的金融从业人员数量还不是很多,外资金融机构业务占比还不是很大之外,更主要的外汇业务,包括外币贷款、结算和信用证业务规模还偏小,与国际金融中心差距很大。[详细]
 举措: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或近期推出
1、确定一批企业率先参与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业务
2、涉及到商业银行的结算体系
 [意义]上海获准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的意义远超过外贸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这一层面,其对于加快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更为深远。[详细]
 专家建议: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发行人民币债券,还可以发行外币债券,不仅可以发行本土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债券,也可以发行海外企业的债券。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机会推动以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详细]
□ 差距三:金融机构竞争力不强


    对于在上海的金融机构来说,国务院“两个中心”建设文件的出台,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上海对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的经济金融集聚与辐射能力。[详细]
 不足:在金融机构竞争力方面,“不强”是上海进行自我解剖的词汇,集中反映在金融人员缺乏国际金融实践,不了解国外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和方法,也不了解国内企业内部运作情况,缺乏风险识别、转移和化解能力。[详细]
 经验借鉴:正如纽约的金融命脉在华尔街,伦敦的金融命脉在金融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落脚地无疑就是浦东新区的陆家嘴。所谓陆家嘴金融城,是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基础上逐步成形壮大的。[详细]


  纽约的华尔街是美国的金融中心,这些金融巨头既成就了美国金融大国的地位,也酿就了这次金融危机。
□ 差距四:金融人才严重不足


    从总规模而言,世界上众多金融中心,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均为10%以上,伦敦和纽约占比为11.5%,中国香港为14%,而上海金融业员工约20万(包括劳务派遣工),仅仅占全市就业人口的1%。[详细]
 不足:人才的缺乏也是上海所面临的难题,目前上海金融从业人员大多都是操作性人员,缺乏市场营销、产品设计、风险定价和国际型经营人才,绝大多数高级管理人才都比较缺乏。数据显示,上海达到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不到1万人,与纽约等大城市相比明显不足。[详细]
 人才需求:
一、技术型,金融人才要谙熟资本市场、精通风险控制与管理、善用衍生物工具;
二、管理型,要求金融人才能熟知他国法律、深谙对外交往、在国际舞台上敢于并善于说出自己的声音,推介和融合我们的游戏规则。[详细]
 解决措施
□ 差距五:监管政策上对衍生金融产品和混业经营的限制


    对于在上海的金融机构来说,国务院“两个中心”建设文件的出台,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上海对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的经济金融集聚与辐射能力。[详细]
 现状:对于早已确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上海而言,不断强化包括金融法治环境在内的“软环境”,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保证,一直都是既定目标。但是,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比起来,上海金融法治的建设却似乎总是“慢了一拍”。[详细]
 不足:在法律等诸多体系上,上海与其它几个国际金融中心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说,金融业税收太高,但税法是全国统一,上海很难有实际行动,只能动用地方财政对高管等进行变相补贴。[详细]
 经验借鉴:新加坡政府耗资26亿新元给予企业各种补贴和税务优惠,比如从2010财年起削减公司税,从18%降至17%,给予工业和商业、房地产业主40%的房地产税回扣,以提高企业的流动资金和竞争力。[详细]


  与伦敦、纽约不同,新加坡是与实体经济无明确联系的离岸中心及所谓避税天堂。[详细]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计划
总体目标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体的有四个方面:一是基本形成国际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二是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三是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四是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法律法规体系。
主要任务
    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
具体举措
    1、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大力发展企业(公司)债券、资产支持债券,开展项目收益债券试点,研究发展外币债券等其他债券品种;
    2、 加大期货市场发展力度,做深做精现有期货品种,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支持境内期货交易所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探索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
    3、 拓宽上市公司行业和规模覆盖面,适应多层次市场发展需要,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逐步加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主板地位和市场影响力;
    4、根据国家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逐步扩大境外投资者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比例和规模,逐步扩大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稳步推进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5、根据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重点发展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机构;
    6、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基金)及创业投资企业,做好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试点工作;
    7、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会同上海市研究具体方案,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


    专家认为,在以建设“两个中心”为核心战略的有效带动下,上海经济结构转型和企业技术升级将提速,有望率先形成以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以内需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发挥带动整个东部沿海及全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