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近日撰文称美国其实并不是全球剩余资金的理想栖息地,相反它还会产生很多坏账。在房屋以及信贷泡沫破灭之后,之前流进美国的直接或间接资本所面临的都是同样悲惨的结局。[我来说两句]
|
|
|
拉丁美洲以及亚洲可以找到许多源自金融危机的教训。而现在,同样的剧本在美国重演,而且伴随着房屋以及信贷泡沫。这种通常只会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形,这次却的的确确发生在美国。 此次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与之前的阿根廷危机相比,在事件起因上如出一辙,但幸运的是美国不会像阿根廷那样惨。【详细】 |
|
|
□ 财政紧缩只是个神话 根本不能鼓励人心
克鲁格曼指出决策者不过是依照传统智慧提出财政紧缩计划,并在凭空想象缺乏依据的情况下夸大了紧缩政策的必要性。[详细] |
□ 第三次大萧条酝酿中 或有数百万人失业
克鲁格曼表达了对于一些国家过早展开财政紧缩政策的担忧,称决策失误可能会触发经济史上的第三次大萧条,并指出数百万失业人员将会为决策失误付出代价。[详细] |
□ 错误的经济政策转变
克鲁格曼指出了世界各国趋向财政紧缩政策的错误性,称在经济复苏尚未全面稳定的今天,过早推行紧缩政策可能会给不只是某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带来灾难性影响,甚至可能重蹈1937年的覆辙。[详细] |
|
亚洲金融风暴使全世界面临经济全面衰退的危机,但对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来说,这场灾难却使他的学术名望达到了巅峰。克鲁格曼教授以其先知先觉的预见性而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 |
|
|
|
□ 预言亚洲金融风暴
1994年,在亚洲经济一片看好声中,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语出惊人,他在权威学术杂志《外交事务》双月刊上发表专文,批评亚洲模式侧重于数量扩张,轻技术创新,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灭”。因为仅靠大投入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经济,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就已潜伏着深刻的危机,迟早要进入大规模调整。
1996年克鲁格曼又一次令世人大吃一惊,他出版的《流行国际主义》一书大胆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该书在短短两年内重印了8次,总印数达120万。在亚洲经济玫瑰满途的日子,克鲁格曼教授的论断犹如乐章中的不和谐音,尖锐刺耳,举世为之哗然。3年后的金融风暴印证了他的独具慧眼,也奠定了他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 |
□ 预见性分析美国次贷危机
在2006年2月13日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专栏中,他指出,从进口与出口规模的简单比较就可以发现,美国人花费的比他们挣的要多57%。美国人是如何“超消费”的呢?这主要是通过向日本、中国和中东石油国家借债的方式来完成的。在19世纪,美国从欧洲借了很多钱,用于修建铁路和其他工业基础设施。那一次借债支持的投资增长使得美国更强大,而不是更衰弱。但最近以来美国的外债主要不是用来推动投资,考虑到经济的规模,商业投资的水平处于历史低位;更多借来的钱被用来修建房屋,购买消费品,并且为联邦预算赤字融资。 克鲁格曼肯定地认为,这样的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或早或晚,美国的贸易赤字将不得不下降,住房繁荣将会终结,美国的消费者和美国政府将不得不回归到经济的基本面。他还指出,由于太多的经济参与者有着不切实际的预期,美国未来将面临的调整不大可能是“软着落”,而是一种“崩盘式”的调整。 |
|
克鲁格曼成名已久,但是其强烈的政治色彩也使他从一个纯粹的经济学家涉足经济政策领域。受其民主党思想的影响,他对经济政策的评论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克鲁格曼的老师、国家贸易理论的先驱、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巴国瓦地表示:“克鲁格曼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写评论、做演讲,我怀疑他有多少时间可以真正做学问,他所举的一些数据是否经过严密的考证。” |
|
|
|
□ [2010年3月] 《Taking on China》
当中美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剑拔弩张之时, 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Taking on China”(拿下中国)建议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与中国短兵相接。他建议美国财政部把中国定义为货币操纵国,并因此向中国增加25%的关税。[详细]
[反驳] 罗奇痛批克鲁格曼:人民币低估论大错特错
克鲁格曼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偏激言论,让越来越多的同行们忍无可忍。这一次站出来“炮轰”的,是克鲁格曼多年同道、大摩亚洲主席罗奇。19日在接受美国电视媒体采访时,罗奇对克鲁格曼有关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的观点给予了言辞激烈的反驳,并称美方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立场有双重标准之嫌。[详细]
|
□ [2010年1月] 《Chinese New Year》
在今年1月1日的《纽约时报》专栏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新年(ChineseNewYear)》的文章。可别以为这是对中国或中国人民的新年祝福。恰恰相反,文章充斥着克鲁格曼对中国的指责。他警告,当前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措施还是“适度的”,如果中国不改变经济政策,那么保护主义将变得“更为猛烈”![详细]
[反驳] 超过半数评论指斥克鲁格曼罔顾现实、信口雌黄
在他《纽约时报》专栏文章下的栏中,超过半数的评论指斥克鲁格曼在罔顾现实、信口雌黄。一则署名“尼娅”的评论说:“我非常不认同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不可理喻,难道为了摆脱经济萧条要牺牲中国经济?难道要对中国发动经济战争?”不少人也认为,克鲁格曼作为专栏作家“语不惊人死不休”可以理解,但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鼓吹保护主义,却有违一个经济学者的良知。
|
□ [2009年10月] 《The Chinese Disconnect》
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毫不客气地指责中国的货币政策,题目就叫“The Chinese Disconnect”,似乎可翻译成“中国人的不合作”,或“中国人的脱节”。[详细]
[反驳] 克鲁格曼人民币升值论缺乏逻辑 充满误导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石建勋撰文表示克鲁格曼这篇文章除了他强烈的主观判断和对中国的冷嘲热讽外,既缺乏逻辑性,又不符合事实,而且充满了误导。[详细]
|
|
|
1953年2月出生于纽约长岛,犹太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任教,2000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
克鲁格曼擅长经济建模,这使得他拥有好的分析工具,可以在传统的被简化的理论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他开始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新贸易理论;他还是经济地理的主要开创者,将“报酬递增”理论引入经济学主流;他同时还是位犀利的政策评论人。 “他总是超前别人两步”,《财星》杂志对他的创造力充满敬仰。 |
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 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
199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Pua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重新拾起并发展了空间经济学的计量方法,来分析经济活动的集聚和空间过程。被克鲁格曼称为“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 它是克鲁格曼把区位引入到主流经济学中而创立起来的。其理论的基础假设是:一、经济决策者的完全理性;二、均衡理论。另外两个次要假设是:规模报酬递增和外部经济。 |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1991年 |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2001年
《地理和贸易》-2000年
《汇率的不稳定性》-2000年
《流行的国际主义》-2000年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2000年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1998年
《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政策——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199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