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令”是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的:从5月1日起,北京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购房人在购买房屋时,还需要如实填写一份《家庭成员情况申报表》,如果被发现提供虚假信息骗购住房的,将不予办理房产证。[详细]
[导语] 广东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10月11日发布放宽限购令的通知。11日23时24分即在其官网上刊登了《关于暂缓执行的通知》,放宽限购令发布半天时间即被暂缓执行。[微博热议]
佛山市10月11日上午发布限购放宽令,而在公布“放宽限购”消息后不足12个小时,11日23时24分,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官网称,“为进一步征询社会各界意见,并综合评估政策影响”,决定暂缓执行上述政策。[详细]
□ 广东佛山楼市限购政策朝令夕改猜测四起
□ 逆中央政策率先放宽限购
□ 白天出台连夜叫停可能受多方施压
□ 佛山限购令“半夜鸡叫”与政策博弈
□ 其他各地政府规避限购相关新闻
□ “限购令”恐难根治楼市之病
□ 限购令以行政手段强力介入备受争议
□ 限购实际效果遭质疑
□ “限购”长期或报复反弹
李稻葵:允许地方政府发债
李稻葵认为,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需要寻找到它的制度根源。他表示,允许地方政府以其开发的保障性住房作抵押进行发债融资,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财政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格局。[详细]
张茉楠 :根本在深化分税制改革
中国要加快地方债务的全面治理,避免地方债务进一步转化为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从根本上而言,必须进一步推进分税制改革,中央拿关税、社会保障税、个人所得税,而地方必须要进一步“开源”。[详细]
周其仁:全面征财产税取代卖地财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今日发布报告指出,内地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土地市值因用途变动而急剧上升。若要摆脱“卖地财政”困境,应主动改革相关税费制度,可考虑全面征收财产税,改变地方政府财政基础。 [详细]
贾康:可考虑发行市政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制度“扁平化”、减少层级需要推动地方阳光融资制度形成,以后还可考虑地方政府根据项目情况发行与之对应的市政债。[详细]
巴曙松:可通过金融创新化解
我国地方政府负债过高成因比较复杂,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地方政府无法在体制内寻求收支缺口的弥补途径,于是转向体制外,扩大预算外收入和借举债成为地方政府缓解收支矛盾的主要途径。[详细]
马光远:不能依赖土地财政
试图靠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来化解地方债务危机,不仅无法缓解,而且最终会因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而使得资金链完全断裂。解决地方债务最好的选择是果断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详细]
【第一击】10年4月 新国十条出台
2010年4月17日,针对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出现过快上涨势头的情况,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5大项共十条措施要求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 [详细]
【第二击】10年9月 新五条出台
楼市的快速回暖,引发了中央调控的加码。10年9月29日,中国政府网站公布了国十条的五条升级版,其中对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 [详细]
【第三击】11年1月 新国八条出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1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要求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详细]
【第四击】11年7月 二三线城市限购
2011年7月12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布局房地产调控工作。要求已实施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同时要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抑制租金过快上涨。[详细]
□ 二三线城市限价躲避限购曲解楼市调控 地方政府对限购的恐惧与规避,与土地财政掣肘直接相关。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相比于一线中心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土地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且截至2011年6月,地价环比涨幅排名全国前十位的城市中,80%左右是二三线城市。 [详细]
□ 地方政府福利房变种保障房充数 保障房建设面临缺少机制,缺少资金与土地的尴尬,在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务下,保障房的建设开始出现意想不到的变种。根据报道,一些地方政府将之前在建的教师宿舍、企业员工宿舍等,一并计入保障性安居工程。还有的地方,不仅有不少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重新进行集资建房,低价卖给职工,而且还有的将拆迁户获得的补偿住房列入保障房名目。[详细]
□ 地方政府变相抵制住建部限购扩容 据住建部知情人士透露,限购扩容遭到了被约谈地方政府的抵制,目前可能仅谈下十余个城市。在部分地方政府看来,他们所在的城市房价并不高,不应该纳入限购行列。早前,有业内人士预测应有60余个城市加入限购行列。 [详细]
占领华尔街是游戏还是阴谋
美债危机与中国突围
中国银行次债资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