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金   微博   新闻   个人门户  search2

  李宁,曾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名词,是一个本土运动品牌崛起的形容词,而如今却成了走向没落的动词!被后起者追赶而疲于应付、被资本洗盘股价暴跌、在渠道上踯躅徘徊、盈利停滞不前、败走西班牙等等一连串的新闻下来,不禁让人们发问:曾经意气风发、“一切皆有可能”的李宁究竟怎么了? [微博热议]

李宁之囧:海内外皆受困

非凡中国拟收购25%李宁股份 李宁或再进军房地产业 复兴之路艰难

   中国主要体育品牌李宁公司周三宣布,体育顾问谘询及管理公司非凡中国斥资13.59亿港元向公司主要股东李宁等买进25.23%权益,期以发挥两家公司协同效益。 这是自去年非凡中国收购李宁失败以来,两家公司的第一次合作,意味着李宁可能再次进军房地产业。公告中称,预计此交易不会导致李宁集团的业务策略、管理及日常营运发生任何变动 。[详细]

去年净利降65% 冠军宝座岌岌可危 年初至今股票暴跌25.89%

  李宁公布去年业绩,期内纯利3.86亿元,跌65.2%,逊于市场预期,每股盈利36.7分,不派末期息。 业绩不理想外,未来处境或低处未算低。刚公布的第3季定单金额,再度掉头向下,按年录得中单位数跌幅。今年第3季定单再度呈现中单位数下降,反映行业环境仍然艰巨;当中鞋类产品表现较好,定单金额录得中单位数增长,但服装产品则有中双位数下降。 [详细]

偶像品牌所遇挑战

    中国体育市场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无疑是耐克、阿迪这些国际巨头,安踏、鸿星尔克、特步、361度属于第三梯队。而李宁这个孤独行者,则活在夹层中的第二个阶段,有点孤独,也有些尴尬。上有打压后有追赶,李宁活得极是不易,在夹缝中求生存,或许正是由于这样高压的尴尬境地,让李宁开始逐步迷失。
定位:90后定位偏离了购买阶层
     李宁其实从一开始创业时候就开始模仿耐克、阿迪,也选择明星代言人这条路子。但是限于资金和实力,只能签下次一级的明星。比如奥尼尔、特纳、琼斯。这些球星的自身局限性使得李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很难提升,运动迷们也难去追捧。[详细]
决策:盲目提价 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
     除了在品牌定位上的失误之外,李宁公司又犯了另外一个错误,那就是盲目提价。资料显示,过去两年,李宁公司的鞋类和服装类产品先后三次提价,其中鞋类产品提价幅度累计达25.9%,服装类产品提价幅度累计达36.5%。提价后的李宁产品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外品牌价差不断缩小,但是其连续的提价行为也使得原有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在如今“价格就是王道”的消费理念中,性价比较高的安踏、匹克等国内运动品牌迅速上位。[详细]
战略:缺少战略支撑的国际化道路
     从市场海外市场经营的现状来看,自2008年以来李宁标榜的国际化战略,将李宁打造成国际品牌和国际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成功。因为市场并没有接受李宁国际化的形象,否则也就不会有李宁在国际市场上的遇到这样尴尬的局面。在国际化道路上,李宁和众多中国运动品牌,都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最重要的其实就是缺少战略支撑点和品牌号召力。[详细]
产品:缺乏核心产品带动李宁品牌
     李宁作为国内运动品牌的领头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除了款式设计无法与国际品牌媲美之外,在品牌诉求和形象差异化上也很难与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拉近距离,其给人的品牌形象整体确实核心价值和核心连想,主要还是依托企业领导人的形象在支撑品牌。[详细]
竞争:被“晋江帮”步步紧逼
     李宁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着伟大理想的体育品牌公司,他们是看不起只会卖鞋的晋江鞋企业的,但是这几年看着这些曾是自己小老弟们的竞争对手的业绩突飞猛进,甚至已经超过自己的时候,心里总是酸溜溜的。无奈的是,自己的管理团队又不争气。[详细]
消费观:扭曲的中产阶级消费坑了李宁
     李宁的主要困境恰恰是深陷在了“中产阶级”陷阱里:无论“换标”以来,李宁怎样把品牌向高端提升,但事实上其产品的定位是趋向于中端的,以至于曾经被戏称为“60后李宁”。即使经历了2010年以来的“换标”改革,其产品调性也仍然趋于市场中端。[详细]
监管:盲目自大 管理混乱
     2008年,李宁奥运点火之后公司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的情绪开始在公司内部蔓延。高管和中层都被2008年的胜利冲得头脑发热。所以刚愎自用,根本就觉得自己一点错误都没有。公司不给员工合理反映意见的渠道。公司有话语权的至少是总监以上的中层,而高管只听中层汇报,所以说公司内部没有民主的氛围,也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果你说了,就一定会得罪某些公司内部既得利益的派系,自己会卷入派系之争。[详细]
市场:国内运动品牌市场渐渐萎缩
     早几年,在消费升级东风及资本市场的催化下,本土运动品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牌运动,以加盟连锁的方式疯狂圈地,并获得了高速增长。但他们的运营模式几乎相同,跟随效应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产生的同质化现象也十分严重。[详细]

那些年,李宁错失的机会

    赞助顶级赛事、签约明星运动员,是体现各家运动用品公司“真本事”的核心地带,李宁的老员工感慨,如果公司的领导层能够再狠一点,意志再坚决一些,不是左右摇摆、犹豫不决,李宁公司的今天也许是另一番模样。

再一次与赞助中国奥运代表团失之交臂
    中国人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最大的可能就是奥运会,领奖服因此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李宁2008年输给了阿迪达斯,2012年又输给了安踏,如果说输给阿迪达斯这样的跨国运动巨头还情有可原的话,李宁公司败给了“小老弟”安踏,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意志不坚决。[详细]

CBA赞助权拿得太迟
    在中国足球屡战屡败伤透无数国人的心后,篮球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运动,拥有难以计数的爱好者,李宁公司此时才拿下CBA的赞助权,真的是姗姗来迟。实际上,早在2004年左右,李宁公司就已经推出了拥有反弹和缓震功能的篮球鞋,李宁公司也是第一批签约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NBA)明星作为代言人的中国运动用品公司,但是李宁没有将当初的尝试坚持下来。[详细]

足球赛事和明星资源的开发上虎头蛇尾
     在足球领域,李宁公司2003年已经与当时的国家队球星李铁签约,并且向市场提供“铁系列”足球鞋和比赛服,但是在足球赛事和明星资源的开发上虎头蛇尾,此后陷于沉寂。[详细]

整合销售渠道过于激进 令经销商心寒
     然而在一些需要柔情一点的地方,李宁公司又表现得太狠了一点。2010年,李宁公司将自己的经销商数量从上一年末的128家减少至90家,数量上减少了近三成。在中国运动用品市场,经销商并不仅仅是销售一个品牌的产品,除了李宁,这个经销商可能还开着耐克、阿迪达斯、安踏的门店,如果经销商每年有1亿元的采购资金,是采购李宁多一点还是其他品牌多一点,在其他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情义深浅成为投入资金多少的决定因素。很多经销商是在李宁公司创业时就开始合作,本来是李宁的铁杆支持者,但是李宁公司调整渠道的激进做法令人心寒,加上李宁市场推广上的失误,销售渠道因此一蹶不振。[详细]

李宁的救命稻草在哪

品牌李宁化 最炫民族风
    李宁在体育界和相关政府事务中拥有其他同类品牌和国外高端品牌不具备的地缘、业缘,甚至血缘关系。民族的,这是李宁的自然底蕴,民族的东西在60后、70后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他们对品牌的选择。从品牌本身入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真实展示,先做好这个基础,而不是和国外品牌血拼,一是拼不上、二是没必要,市场无限大,我们还有很多基本功要修炼。[详细]
产品多元化 品类区隔化
    不仅体育用品,其它产品也大抵如此:某类产品必然要锁定某类人群,然后是第二人群、第三人群。从人群中来再到人群中去,集约化的锁定、级层化的推广,在市场里还有巨大的产品空间可以运作,而不是简单的根据人群核算+简单的消费预测去和身后的品牌拼价格、拼人海战术。[详细]
停止摇摆:打造鲜明品牌个性
    据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盖洛普为李宁品牌所做的调查结果,消费者认为“李宁”像他们身边一个性格不鲜明的朋友,很亲切,很熟悉,但就是缺乏鲜明的个性。可见在品牌个性诉求定位上,李宁公司太缺火候。如果不尽速改变模糊定位的局面,依旧在产品功能性定位上摇摆运动与休闲之间,那既无法抓住顾客群体,更谈不上培养忠诚的消费者,不仅破不了市场“囧”局,恐怕还会更“囧”。[详细]
下定决心:大胆地放手向市场两端挺进
    李宁目前市场困境的核心在于,还在从“中端塌陷”的市场地带向高端攀爬。这本就是一条最难走的路,况且其品牌和产品策略仍在惯性地在“中端”徘徊,这样的结果让李宁深陷泥沼,颠簸不断。达尔文曾经有句名言:“自然偏爱极端”。在中国市场上也是如此,“中产阶级”坑了许多体育用品企业,而大胆地放手向市场两端挺进,才是突围之道。[详细]
抢占体育资源 推升品牌形象
    面对困局,李宁需要进一步的打造自己“来自东方的国际化品牌”市场形象才能脱离与安踏等国内品牌残酷竞争的情况,真正成为国际品牌有实力的追赶者,甚至挑战者。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产品细分的基础上打造细分专业领域的品牌优势。如同nike在篮球方面,addidas在足球专业方面的品牌经营。[详细]
稳定内部:锻造稳定的管理运作团队
    市场、同行前后夹击,李宁如何突出重围?忧虑中孕育重生,王汉武认为并不是没有机会,“每个领域因为有了竞争者,优秀品牌才会更突出,这是一个品牌得以净化的最高境界”。王汉武认为,当务之急,李宁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品牌国际化形象要加大,可以借此甩开追逐者的步伐;率先细分市场并占领这些市场足够的份额,以阻击竞争对手在这些市场的渗透;针对竞争对手制订更精准的策略;稳定内部,因为一个强大的品牌一定有一个稳定的管理运作团队”。[详细]

网友热议

专题策划制作 和讯新闻
CopyRight © 和讯网 北京和讯在线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