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智库 | 精准配置口罩:从哪里来?应到哪里去?——三个维度下全国城市口罩供需矛盾分析

2020-02-13 19:00:15 和讯名家 

  柴  铎(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韩孟杉(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钟  悦(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林梦柔(中关村(000931,股吧)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课题组负责人:姜玲(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院长)

  2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警告:“世界范围内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口罩和其他防护设备将用尽,将面临个人防护装备的长期短缺”。

  粗算下,我国停工一周的损失接近2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周损失掉一个越南的全年GDP。

  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以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为抓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要按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原则,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

  一、疫情回顾与趋势简析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截至2月12日14时,全国累计确诊人数为44747人,较上一日增加2039人;疑似病例数16067人,较上一日增加3342人;累计遇难同胞1114人,累计治愈人数4812人。自1月23日武汉“封城”、湖北各地跟进至今,已逾20天。除湖北外,全国其他地区每日病毒感染确诊人数在逐渐上升后呈现回落态势,新增确诊、新增疑似增长均放缓,全国疫情运行可能已到达第一个“分水岭”。但由于还有近20万的“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且仍有部分未被追踪到的密切接触者存在,疫情形势仍存在较大变数。种种证据表明,由于疾病治疗方法短期难以突破,医疗资源紧张难以根本上缓解,疫情防控已进入艰苦的拉锯战、攻防战(与2003年“非典”期间,全国范围启动防控是在春节返程后,疫情运行只有一波高峰不同)。而对于全国和各中心城市来说,2月10日,各行业陆续复工后疫情防控将迎来总决战!

  值得欣喜的是,2月1日全国治愈病例数超过死亡病例数,治愈病例数与死亡病例数的距离正高速拉开。迄今,累计治愈数量已超过遇难人数的4倍,有助于稳定社会预期、降低紧张情绪!

  图1 新冠病毒疫情全国累计/日增加确诊、疑似、死亡、治愈人数运行趋势(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

  二、“紧平衡”能维持多久?——我国口罩等医用物资的总体供需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存在地区间、城乡间、不同行业人群间分配不均衡等问题。201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约为6.6%,仍处于世界最低水平(美国16.2%、哥斯达黎加10.5%、格鲁吉亚10.1%、巴西9%、日本8.3%、危地马拉7.1%、吉尔吉斯斯坦6.8%、巴巴多斯6.8%、土耳其6.7%、立陶宛6.6%);此次疫情也暴露了长期对医疗体系建设投入的不足。

  2003年“非典”期间,即使疫情传播面较此次疫情要小得多,防护口罩也曾成为高度“稀缺品”,许多地方迫不得已四处清查,甚至将上世纪80年代库存积压的口罩拿出,大多数普通民众使用的是“16层”“18层”棉纱口罩。即便如此,一线医务工作者还是有缺乏防护品、只能冲锋“肉搏”情况,造成大量医务人员感染,令人痛心疾首!此次疫情防控,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成为重中之重。

  近期,口罩成为全国最热点的词汇。“一线医院医疗物资严重短缺无奈求援”“全国口罩脱销”“同胞在全世界捐资采购口罩”“日本等国家大量捐助医用物资”“高价倒卖口罩甚至大量制贩假口罩多发”充斥报端。“一次性口罩如何多次使用”被迫成为热搜,北京、杭州、吉林等多地禁止公职人员购买或佩戴N95口罩;黑龙江提出1只N95口罩置换5只一次性口罩等万不得已的措施相继出台;云南大理“强征”重庆从境外紧急购买的口罩;上海紧急征用等待出口的40万只口罩等不寻常的新闻屡现。每个人都在关心,作为“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的我国,到底能生产多少口罩?何时能买上口罩?

  1.我国口罩生产能力“家底”与扩大生产的动员能力分析

  小小口罩的生产实则是一条庞大的产业链,考验着我国工业体系的应急动员能力。我们不妨先来看下面两个本质问题:

  第一,口罩生产企业赚钱么?答:行业规模在扩张,但行业利润不高,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并不高。多年来,我国口罩生产行业规模不断扩张。2018年,中国全年各类口罩生产总量为45.4亿只,日产量约为1240万只,占全球总产量的50%。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直属单位赛迪顾问的报告(原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15-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口罩产业产值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上,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口罩产量超过50亿只,产值达到102.35亿元。其中,可用于病毒防护的医用口罩占比约为54%(图2)。

  图2 2015-2019年我国口罩产业产值变化与构成现状(图片引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但是,据业内人士反映,由于行业门槛低、竞争激烈,不同地方人工成本的分毫差异就可能决定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加之需求方过于单一且专业,一次性医用口罩售价通常仅为0.6元——1.2元/只,生厂商的利润仅为5厘——1.5分钱/只。许多中小口罩生产企业长期处于低利润状态,且由于物流、水电、人工、环保等成本波动,有时甚至出现亏损,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此次疫情企业排查过程中,广州、北京通州均发现了进入破产程序的口罩生产企业、或长期闲置的生产线,已积极准备投入生产。而多数企业最担心的是,为应对疫情而突然增加招工、建设生产线、扩大产能,疫情过后会迅速出现产能过剩、导致经营风险。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已明确承诺,对过剩产量将采用国家储备方式予以全部收购。

  第二,其他企业能否马上转型生产口罩?答:需要一定周期,转换难度不小。首先,口罩并不只是“三层布”那么简单。能够满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用口罩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其生产销售需要集成上游聚丙烯生产、特殊的“熔喷超细纤维无纺布”过滤材料生产(由聚丙烯制成的静电吸附材料),以及口罩裁切加工、灭菌包装、下游分销运输等多个环节。其中,熔喷超细纤维无纺布的产能存在瓶颈。根据有关机构资料,天津泰达控股是国内最大的生产企业,其最大日产无纺布产能也仅有7.5吨(约可制成700万只口罩),无奈之下正在突击修复改造老旧设备紧急扩大产能。生产过程中,口罩裁切需要特殊刀片等关键材料,也因为疫情影响导致产能下降,运输受阻。初步加工完成后,新生产的口罩要经过灭菌、监测等多道环节,平均还需放置14天才能出厂(目前正在加快)。

  其次,我国对口罩生产的过程标准要求较严格。《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2014年版)规定,生产口罩需要通过企业注册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审核,在注册证、许可证、经营许可证“三证齐全”后方可生产。目前,全国约有25个省市的353家企业持有约550个医用口罩生产许可证。特殊时期,虽然民用口罩企业生产医用口罩可以紧急审批,但口罩的生产标准则需由《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GB/T 32610-2016》转换为《YY04692004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 19083-2010》;高等级产品还需满足《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2626-2006代替GB/T2626-1992,GB/T6223-1997,GB/T6224.1-6224.4-1986)》(即规定KN95级别的国标)。其中,医用口罩需要的“表面抗湿”“抗合成血穿透”等额外测试程序,一般民用口罩企业即便能够裁剪制作口罩,但不具备测试条件,转换难度相当大。目前,比亚迪(002594,股吧)(第九事业群)计划于2月18日量产口罩,是在已持有相关认证的前提下,对已有生产线进行了降级改造,做出了牺牲。

  来看一组数据:

  (1)口罩最大产能方面。2020年2月2日,工信部副部长王江透露,我国口罩(所有类型口罩)的产能大约是每天2000万,其中医用的外科口罩产能是220万,医用的N95的产能大约是60万。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截至2020年2月6日,我国医用防护服产品批文总数为48个,涉及43个生产企业。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河南和湖北等华中地区,该区域获批生产企业总数为21家,占全国资质企业总数的48.8%;华东地区获批企业总数为12家,占比27.9%;至2月8日,医用防护服日产量约为4万件(套)。

  (2)产能恢复速度方面。工信部数据显示,受春节影响,1月25日我国口罩日产量为800万只。9天后的2月3日,全国22个重点省份口罩日产量达到1480.6万只,产能利用率达到67%,产能已扩大一倍;截至2月7日,全国口罩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73%。2月1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截至2月10日,全国口罩生产企业复工率超过76%,接近最大日产量2000万枚,随着企业完全复工、满负荷运转,口罩产量还在迅速回升。

  (3)“跨界”产能方面。综合各方面消息,2月7日,中石化已签了11条口罩生产线合作协议;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富士康等企业也开始启动口罩生产。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会长雷利民给出了乐观的估计,2月底每天预计能生产各类口罩1.8亿只。但计算、对比需求后,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2.“紧平衡”状态能维持已经不错——口罩等医用物资缺口粗略估算

  疫情下,全国“严防死守”的政策和铺天盖地的舆论造成了一种尴尬的“纳什均衡”状态,即便感染人数在快速下降、疫情运行态势明显好转。但只要疫情未完全解除、地区间人口还在流动,则任何地区、任何企业、任何一个人谁都不敢贸然摘下口罩。每个人回到工作岗位安心工作都需要佩戴一只口罩。因此,即使乐观地看,3月时疫情可能在部分城市梯次解除,虽然市内人员外出、工作会全部放开,但口罩需求不会马上回落。换个角度讲,即便口罩需求会在3月起逐步回落,但企业经营、就业目前已面临巨大压力,无法继续延长假期,多数企业不得不在2月复工,口罩就成了大问题。口罩分配短期内俨然成为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土地供应相并列的“宏观经济第四大调控工具”,决定了谁能复工、多少企业能复工。

  仅粗略估算,即能看到问题的大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4亿人。即便排除10亿人现阶段不必出门、或在边远地区戴口罩需求较低,仍有4亿左右人口需要外出工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数据未公布):2018年全国全部就业人员为7.7586亿人,城镇就业人员达到4.3419亿,仅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就达到1.7258亿人。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员达2.1390亿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3.5938亿人。即便疫情期间全国第三产业全部歇业(显然是不可能的),第二产业仅50%的基础性、重点行业人员复工,日均口罩需求量也超过1亿。就算按照保守甚至荒谬的情况估算,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完全不需要口罩,第二产业50%人员复工(1.07亿),第三产业30%人员复工(1.05亿),每人每天只用一个口罩,我国每天口罩需求量也超2.1亿,2月末即便产能达到1.8亿只每天,供需缺口仍然是千万至亿级别的。

  进一步看,仅考虑医疗领域口罩需求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就业人员总数达到3478万,除了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外,仅医师、护士、药师等疫情防控一线人员数量已经超过1500万。最保守估计,按照每人每天只需要3只口罩计算(每天吃3顿饭、每次换一个口罩),每天仅医务人员口罩消耗量就超过4500万枚。这还未包括各类就医患者、陪同人员在医院需要戴口罩的需求。

  表1 2018年末全国医护相关工作者数量

  综上所述,所有人都明白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全国口罩短缺的情况不会缓解,能维持“紧平衡状态”就非常困难,口罩短缺将持续到疫情结束。如果疫情无法在1-2个月内结束,情况将非常棘手。即便年中疫情完全解除,但出于防止来年疫情“卷土重来”的心理,民众购买、储备口罩的意愿仍不会马上降低,我国口罩可能在今后1-2年内成为短缺、抢手商品,甚至对世界口罩产业链产生深刻影响!

  3.要吃饭还是要防疫——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问题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笔者已在《直面疫情“黑天鹅”:经济影响、社会反思与房地产行业的“渡劫”策略》一文中详细分析,不再赘述。大致看,2019年我国GDP达到99.0865万亿元人民币,粗略按照全年365天平均计算,每天产值即超过2714亿元人民币,每延长一周假期意味着2万亿元的损失,相当于1周损失超过1个越南的全年GDP。

  若疫情导致企业长期难以复工复产,生产生活所需的各方面物资可能很快出现短缺,不仅将导致物价上涨、造成混乱,也会反过来制约疫情防控工作。对于多数企业,由于房租、工资等固定成本难以压缩,长期停工将极大加剧企业负担、扰乱企业生产经营节奏,威胁企业生存,这不是“下降多少”的问题,而是“0和1”的问题。由此,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也将剧增。同时,中国目前是全球3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国,也是包括美国在内的65个国家的最大进口商品来源国,“世界工厂”停工将对全球产业链构成威胁。无需多言,“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已经迫在眉睫。

  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道路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极其珍贵的口罩等医疗物资的精准投放,尽快终结疫情;兼顾减少经济损失、让能复工的生产领域尽快复工。那么,口罩应该如何优化配置?抛开情感因素,我们认为理性的口罩配置方式应该遵循三个原则,按照优先级排序如下:

  (1)到医治患者最需要的地方去(哪里患者多?)

  (2)到疫情防控难、最需要的地方去(哪里人口多?)

  (3)到经济生产最需要的地方去(哪里经济发达?)

  为此,我们以地级市为评价尺度,综合疫情严重程度、人口数、经济总量三个维度,运用“企查查”中口罩生产企业数据,以口罩生产企业数量、注册资本数(大致反映生产能力)衡量各城市口罩的产能,对全国地级市口罩的“本地供应、需求”状况进行评价,划分口罩分配的“优先级”,为相关医用物资生产分配提供参考。

  三、全国城市口罩“本地供给—需求”矛盾的空间分析

  截至2月8日,出现确诊病例的城市有334个,连续一周无确诊新增城市有30个,占比9%。

  图3 基于地级市尺度的疫情确诊人数空间分布图(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全天疫情数据,*注:本文地理分析图表数据均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进行分类。该方法适用于单变量分类,可对相似值进行最恰当地分组,并可使各个类之间的差异最大化。)

  图4 基于地级市尺度的疫情遇难人数空间分布图(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全天疫情数据,*注:本文地理分析图表数据均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进行分类。该方法适用于单变量分类,可对相似值进行最恰当地分组,并可使各个类之间的差异最大化。)

  图4 基于地级市尺度的疫情治愈人数分析图(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全天疫情数据,*注:本文地理分析图表数据均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进行分类。该方法适用于单变量分类,可对相似值进行最恰当地分组,并可使各个类之间的差异最大化。)

  1、口罩生产企业数量特征

  我们查阅“企查查”数据。我国经营范围包括口罩(所有类型口罩)制造的企业有4999家,其中在业1374家,占比约27%,存续3365家,占比约67%。现有生产口罩的企业大部分来自纺织业和服装业,医药制造业的企业较少,且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人民币以内的小微企业有2007家,占比约40%。

  图5、图6可以看出,共有10个地级市的口罩生产企业数量大于100家,占所有口罩生产企业数量百分比的47.35%。目前,青岛市、金华市已注册的口罩生产企业数量为全国之最,分别达到了579家和536家;随后,安庆市、潍坊市、深圳市的口罩生产企业数量均在150家以上、300家以下;新乡市、临沂市、南通市、苏州市、杭州市、保定市、东莞市、安阳市、宁波市、九江市等口罩生产企业数量也位列全国前列。

  图5 口罩生产企业数量分析图(前100的地级市)(数据来源:查企企-企业数据库)

  图6 口罩生产企业数量分析图(前30的地级市)(数据来源:查企企-企业数据库)

  图7基于地级市尺度的口罩企业数量分析图(数据来源:查企企-企业数据库)

  图7可见,我国口罩生产企业空间分布的集中态势明显。总体上,我国口罩生产企业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最为集中,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企业数量较多,这也与当地轻工业发达、人力资源富足的产业特征相吻合。河南等华中地区企业数量虽不多,但大规模企业不少,也是口罩主要源地。此外,东南部广东、福建等省份口罩生产企业也较为集中。而本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灾区”湖北的口罩生产企业分布稀疏、数量较少,口罩供需矛盾较大。

  2、口罩生产企业注册资本特征

  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可以大致反映出应对灾难时,企业紧急动员生产口罩的潜能。本研究梳理了全国地级市涉及口罩生产企业的注册资本信息。结果表明:企业集中度非常高。图8、图9可见,北京市、重庆市、上海市具有口罩生产业务的企业,其注册资本总额位居全国前三甲,分别达到182亿元、182亿元以及175亿元。阜阳、绍兴、苏州、武汉等城市涉及口罩生产的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均大于8亿元,具备一定的紧急生产潜能。

  图8 口罩生产企业注册资本分析图(前100的地级市)(数据来源:查企企-企业数据库)

  图9 口罩生产企业注册资本分析图(前30的地级市)(数据来源:查企企-企业数据库)

  图10 基于地级市尺度的口罩企业注册资本分析图(数据来源:查企企-企业数据库)

  企业注册资本规模较大的城市空间分布规律与企业分布规律大体相同。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三个城市的口罩企业注册资本总量达到全部企业注册资本总量的近50%。此外,四川、湖南有一些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

  3、各城市口罩综合生产能力得分分析

  将全国口罩生产企业数量、注册资本进行数据标准化(normalization);分别给予50%权重,计算城市口罩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得分。

  表2 城市口罩生产企业生产能力的简单加权计算法

  如图11、图12,全国城市口罩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加权得分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高值区积聚在东部沿海地区省份包括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华中地区的河南,东南地区的广东、福建,西部地区的四川也较为集中。

  城市中,得分最高的是北京市,其口罩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得分为0.56,其次是重庆市0.54、上海市0.53、阜阳市0.50,余下城市的口罩生产能力得分均小于0.50。苏州市处于得分列表的第6名,武汉市得分处于第7名,但其综合得分与前几名地级市的得分存在倍数级差距。综合而言,湖北省的口罩应急生产能力并不强,不仅数量不多,且企业注册资本规模也不大,周边地区除重庆市外供给源数量较少,口罩调配需要集全国之力统筹。

  图11 各城市口罩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分数雷达图(数据来源:简单加权分析法计算得到)

  图12 地级市尺度的口罩企业生产能力分数空间分布图(数据来源:简单加权分析法计算得到)

  4.医治患者、普通防控、保障经济三个视角下的城市本地口罩供需矛盾比较

  本文梳理《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地级市年末人口、全市GDP数据,绘制出全国城市的人口分布、经济分布情况(图13、图14)。

  图13 我国地级市年末人口分布图(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图14 我国地级市GDP分布图(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进而,按照前述口罩分配的三个优先级递进的原则,简单计算城市口罩供需短缺的状况。计算方法是,以各城市确诊人数(疫情严重程度,反映医治患者的需求)、人口数量(普通居民日常防护,反映疫情防控需求)、GDP(恢复生产、减少全国总体经济损失的重要性,反映经济需求)三项指标(标准化后)除以本地口罩生产能力指数得分(标准化后),分别得到“疫情防控口罩稀缺程度、人口普通防疫的口罩相对短缺程度、恢复经济的口罩相对短缺程度”三个指标。

  三个指标数值越高,代表本地口罩资源供需越紧张、稀缺程度越高。进而采用等间隔分类法,分别用五个等级(表4)来衡量,将各地区口罩短缺程度由轻到重分为5个等级:短缺相对缓和、短缺度居中、短缺突出、严重短缺、极度短缺。

  表4 口罩生产与疫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结果显示:

  (1)疫情防控口罩稀缺程度最高的城市集中在湖北。湖北的鄂州市、孝感市、荆门市的口罩防护稀缺程度均为极度短缺,是全国口罩稀缺程度最高的前三个城市。随后的湖北武汉市(与武汉有41家口罩生产企业有关)、黄石市、黄冈市、宜昌市、襄阳市均为严重短缺以及短缺突出。另外,与湖北省接壤的安徽省、河南省、湖南省的个别城市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疫情防护口罩短缺现象。稀缺程度最高的前50个城市中,位于湖北、湖南的最多。

  (2)从人口普通防疫的口罩短缺程度看。黑龙江佳木斯市和广东省广州市居民普通防疫用口罩极度短缺,7个城市为严重短缺,11个城市为短缺突出,37个城市为短缺度居中,其余城市均为短缺相对缓和。前五十的城市同样集中于湖北和湖南两省。疫情防控口罩稀缺程度、人口普通防疫口罩短缺程度两个指标下,湖北所有城市均排在前五十,孝感、荆州市、鄂州市、黄冈市、武汉市的居民普通防护需求难以满足,需求缺口巨大。人口普通防疫的口罩短缺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复工难度。

  (3)从恢复经济的口罩短缺程度看。经济体量大的地区有更大的复工需要,口罩需求更迫切。根据比较,山东东营相对极度短缺,昆明、广州、南京、长沙为严重短缺。除重庆和北京外,排前五十城市集中于湖北、广东、广西、福建。

  表5 基于三大分析角度的口罩资源分配情况列表(TOP30)

  四、结论与建议

  (1)我国口罩短缺情况难以改善,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恢复经济生产亦迫在眉睫。唯一路径是最大限度提高口罩等医疗物资的精准投放,尽快终结疫情;兼顾减少经济损失、让能复工的生产领域尽快复工。理性的口罩配置原则包括三个优先级:一是到医治患者最需要的地方去;二是到疫情防控难、最需要的地方去;三是到经济生产最需要的地方去。

  (2)基于医治患者、普通人防控、恢复经济三个视角的城市口罩供需矛盾分析结果显示了口罩调拨分配的优先地区(表6、表7):

  一级优先城市(代表):湖北省鄂州市和襄阳市三个短缺指标均很高,口罩需求最为迫切,应作为优先调度口罩的“救济”对象。

  二级优先城市(代表):黄石、武汉、驻马店、孝感、荆州、黄冈等城市在患者需求和普通人需求两个指标上较高,而恢复经济重要性程度上一般,应考虑继续延期复工。

  三级优先城市(代表):广州在普通人防护需要和经济恢复需要两个指标较高,复工需求高但难度很大,需权衡成本收益科学决策,予以重点调拨口罩支持。长沙、蚌埠、宜昌、荆门在疫情防控需要和经济恢复需要(迫切性)两个指标上较高,可酌情调拨口罩,协助其有序复工复产。

  四级优先城市(代表):东营、昆明、南京仅恢复经济的口罩短缺程度一项指标较高,在能力允许条件下,可集中省内、相邻地区口罩资源予以支持。

  其余类型城市现阶段相对只能多靠自立更生挺过难关。

  表6 基于本地供需视角的口罩资源分配优先级划分

  表7 基于本地供需矛盾分析的不同城市口罩调配紧迫性排序(TOP30)

  图6 基于供需视角的口罩资源分配优先程度分析

  (3)除要害部门外,对不直接创造价值的公共部门,应坚持“能线上办公、尽量线上办公”,尽量将必要的公共服务项目如各项行政审批、证明出具等功能移至线上,带头居家工作。尽量减少“表格防疫、站岗防疫、巡查防疫、多部门重复防疫”等行为的口罩消耗,取缔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真正履行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同时,应严格杜绝权力机关对医疗物资的“权力”寻租(如大量、非必要发放口罩)。用最务实的态度,严格按照地区、行业优先级配置口罩资源,将珍贵的医疗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4)应坚持“开源+节流”双管齐下的思路,做好艰苦应急措施准备。目前口罩不仅存在供需矛盾,使用也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使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促进口罩生产、争取境外口罩货源的同时,有必要实行一定程度限购,加大宣传、呼吁公众不要囤积口罩,不要过度利用高防护标准口罩,同时开展科学节约、重复利用口罩的权威科普:例如,紫外线灯等一些消毒设备也可以社区为单位、为住户按单元轮流投放,在不得已的时候提升口罩重复利用率;对口罩特别紧缺的地区,万不得已可采取发放出入证等方法限制外出人次,采取社区网上预订、集中配送方式解决居民生活需求;商场、超市等场所可调整营业时间(晚开业、晚歇业,早晨消毒清理盘点),单位提前下班时间,家庭外出劳动人口在晚间下班后能佩戴当天的口罩采购生活物资,减少专门采购生活物资的口罩消耗等等。

  (5)应坚持“行政分配+市场调节”双管齐下的思路,提升口罩的宏微观配置效率。一方面,建立非常时期物资调配机制,除保障疫情严重地区医疗所需外,可适度对保障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性行业、高新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设计社会利益面广的行业进行口罩分配倾斜,提升口罩的宏观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应发动市场力量、挖掘口罩存量潜力,谨慎处理口罩“涨价”行为,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放开企业根据自身成本收益衡量,通过各种渠道购置口罩,根据企业内部部门优先级配置口罩,提升口罩的微观配置效率。

  (6)应允许口罩生产企业赚钱,加大经济激励,打消企业生产顾虑。应加大医疗物资生产全链条的地区间协同,解决原材料、设备等生产“卡脖子”问题;对原材料、产品运输应建立绿色通道。各城市应专门设立由副市长以上领导主管的应急医疗物资管理临时小组,全面协调解决口罩制造企业解决资金、资质、生产场地、设备购置和原材料采购等困难。监管机构应开通口罩等生产供应绿色通道,为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最短时间内办好相关生产证件。对于生产销售口罩等用于疫情防控的药品、医疗器械的企业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在增值税留抵退税方面予以优先支持,或给予直接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对企业取得的用于防控疫情的财政性资金不做纳税收入,从应计税所得总额中扣除。对企业多生产的防疫物资,应全部由政府兜底采购收储。

  此外,应采用线上预约、线上付款、错峰取货、快递统一配送的方式投放口罩,减少因排队购买口罩造成的人员集聚,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疫情必将终结,希望就在前方!

  责任编辑:马琳 曹冉京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房地产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