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的红利背后:谁的忧虑与挑战
“二战”考研的考生陆一驰,本科学的是五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报考了江南大学的本专业硕士研究生。
受疫情影响,临床医学成为今年重点扩招的专业之一。陆一驰认为,扩招会让他这个专业的考生考研之路更顺畅一些,毕竟考生人数已经是确定的了,招生人数变多,意味着每个人的机会变大了。
像陆一驰这样有望受益于今年硕士研究生扩招的,将达到18.9万人。2019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招生91.7万人,这同时包括了硕士和博士。假使这91.7万全部为硕士研究生,今年的扩招比例也将超过20%。
但机会并非“人人同享”。在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宣布,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高校倾斜,研究生计划增量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
这也意味着,可能仅有一些地区、一些高校以及一些专业将重点承担扩招的任务。对于“临危受命”的学校而言,如何吸收这18.9万扩招生,将成为一个巨大挑战。对于最终享受扩招红利的考生而言,两三年后再度走出学校,又将面对怎样的就业市场?
提振士气
王宏生今年报考了大连理工大学的智能信息处理与通信系统方向,初试成绩出来后觉得较为一般,而且学校没有公布排名,招生人数也没确定,据他了解这个专业保研的人数挺多,自己的情况可能不甚理想。
但听说了扩招的消息之后,王宏生感觉有可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助力,因为专业里一些老师的研究方向与人工智能有关系。
根据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的公告,智能信息处理与通信系统方向隶属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成立,而该中心正是依托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管理与建设。
广东的一名传媒与交互设计专业考生刘抒婷,则直接没有对扩招抱太大的期望。在仔细研究了教育部所公布的扩招专业及偏向的地区之外,她觉得自己所报考的学校、专业基本不在扩招之列。
刘抒婷说,学院设有交互设计和大数据方向,实验室的设备、座位有限,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配套,这也会成为扩招的一个限制因素。
对刘抒婷而言,更大的一个希望在于,她所报考的新闻方向,今年少招了3名推免生(保送生),如果运气好的话,学院可能早已安排将这3个名额转移到考研生的头上。
对于一些高校而言,越来越多的硕士招生名额在向推免生倾斜,这在知名高校尤其突出。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统计,2020年,北京大学的多个专业只招收推免生,推免比例达到100%,包括理论物理、固体力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南京大学的一些学院推免比例达到了70%以上,包括数学系、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等。
以2018年的数据来看,当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总人数为238万,最终招生数为76.25万,简单计算报录比约为3.12:1。但76.25万的数字里,还包含了相当比例的推免生,考研生的实际录取难度,或许远高于3.12:1。
尽管有一些专业的考生并不一定能够真正享受到扩招红利,但对于正在等待复试的考生而言,扩招的消息至少起到了提振士气的作用。
“总体而言,对于我们考研生,扩招肯定是好事,毕竟没有人能确定自己是可以稳定上岸的。”刘抒婷说。
高校的挑战
对于高校而言,扩招意味着什么?
2月26日,在扩招的具体方案尚未落地之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执行院长黄成向21世纪报道记者分析,如果扩招均匀分布在所有可以招收研究生的高校,即使今年人数大幅增长,对高校来说应对难度并不大。但如果是结构性调整,即扩招的学生主要倾斜在某些院校某些专业,可能会在短时间造成一些压力,包括师生比大幅改变造成的教育质量问题等。
师资力量,无疑是扩招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根据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的表述,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财政支撑的情况,以及高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精准测算全国现在有44万左右的研究生导师、1.2万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尤其是近年来新增2000多个硕士点的培养能力和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分校招生的规模。
扩招将重点倾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高校,以及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即并非所有的高校和专业均匀地分担扩招任务,一些学校和专业的压力或许更大。譬如,2019年,我国仅在35所高校布设了首批人工智能专业点。
事实上,关于扩招带来的问题,在近几年已经有所显现。
江西一所高校的研二学生江竹君,在2018年就曾是赶上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扩招的“幸运儿”。那一年她所报考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初试排名第40,按照以往每年招20个人的惯例,初试排名第40几乎意味着已经出局。
但江竹君最终出现在了复试名单上,并最终被录取,她的专业从往年的20人扩大到了60人。学期初刚上课的时候,不少老师都以为走错了班。
“以往研究生课堂基本是小班模式,学生和老师之间有很多交流机会,扩招后这种交流机会可能会被压缩,导师要带的学生多了,压力也会增大。”江竹君说。
广东一所985高校的研二学生杨升向记者表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方向不一样,会有不同的导师。这几年专硕招生规模在扩大,导师出现缺口,有的学生不得不找学硕导师,但这样可能会存在“不对口”的问题,不利于专业指导。
武汉大学的一名研二学生张迪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学校里面的宿舍不够住了,她被分到了校外的宿舍,因为距离学院太远,只得买了电动车上下学。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学院也正在建新的宿舍楼。
如何解决扩招之后的各种配套,从资金到人才到硬件设施,都将对高校构成挑战,配套政策也正在出台。譬如,近日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鼓励高校统筹各类资金、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
两三年后的就业问题
从更长期的影响来看,今年的扩招也许将产生“蝴蝶效应”,搅动两三年后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周晓南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考生,跨省、跨校考了中山大学药学院。尽管药学并不在教育部明确披露的扩招专业之列,但因为与大健康相关,或许也将有望分得扩招的“一杯羹”。
周晓南的初试成绩分数并不如预期中理想,但好在排名还不错,正处在既担心又觉得自己在复试环节中还是会有一定竞争力的左右摇摆中。但说到扩招的影响时,周晓南的第一反应是“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会有更大的就业压力吧。”
在疫情的影响之下,硕士研究生扩招很大程度是为了“分流”今年的一部分大学生求职者。但对他们而言,两三年后,大概率将要再次面临就业问题。
因为扩招的缘故,今年的考生们开始关注一个话题:毕业的时候,硕士研究生的学历会不会一定程度贬值?
曾受益于扩招的江竹君,因为专业硕士仅有两年的培养时间,2020年的她再一次走到了求职的关口,她说,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好像并不算稀缺,反而比较普遍了。
事实上,从数据来看,据一项公开统计,将1995年到2018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数据加总,大约是771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大约仅有0.55%。
但动态来看,每年都有大量的硕士毕业生进入到就业市场,一些用人单位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追求高学历的现象,这可能会反过来增加学生的“学历崇拜”。
江竹君说,“两三年后,与扩招硕士生同期找工作的本科生,竞争劣势会不会继续扩大?找不到工作的硕士生会不会因此继续选择考博士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的确需要警惕“过度教育”的问题,从就业市场的角度来看,一个岗位应该找到一个能力相匹配的人,如果过度追求高学历,社会的整体效益是较低的。
正在全力备考研究生复试的陆一驰则说,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是应对学历贬值的最好方式。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