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祝嫣然
[ 为有效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了扩大消费的重大举措,其中包括推出消费券,南京、济南、宁波已根据自身情况推出了不同形式的消费券。发改委对此回应称“将密切关注,并积极跟踪分析”。 ]
[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此前对第一财经分析,发放消费券,对于短期拉动消费有作用。 ]
“尽快让消费热起来,让经济活起来。”在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哈增友如是说。
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带来巨大冲击,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是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的关键举措。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王斌在发布会上表示,疫情对消费短期的影响较大,中期趋于平缓。疫情使我国市场和流通经受了一场严峻的大考,不会改变我国消费长期稳定和持续升级的发展趋势。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18日召开会议指出,要以省域为单元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所辖县区均为低风险的省份,要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告诉第一财经,随着企业有序地复工复产,以及疫情影响逐步消退,预计消费仍是2020年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首要动力,本次疫情的短期冲击更多地体现在一季度,考虑到消费产品的跨期补偿和替代效应,三四季度消费将出现明显反弹回暖,全年消费对于经济增速的影响可控。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这次疫情中展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业内分析,线上消费“爆发式增长”,线下服务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速前进,无人零售、数字营销、智能城市等新兴业态蓬勃涌现,为之后中国经济破茧重生、求新谋变创造了积极条件。
促消费措施加快落地
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从长远来看,扩大消费,关键要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打通消费领域的“堵点”“痛点”,破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消费领域治理能力。
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从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着力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等六个方面给出19项政策举措,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联合众部门、涉及消费各个环节的促进意见发布还是首次,表明了今后一段时间政府对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的决心,各部门将加大力度、精准施策,重点帮助居民释放因疫情被冻结和限制的消费潜力。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斌开撰文分析,促消费须从供给侧改革入手。相比之前的促消费政策,《实施意见》最大的亮点,是所有政策落脚点都是供给侧,把提升供给能力作为政策核心。供给侧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绝非一日之功,其影响在短期内不容易凸显。消费本身就是长期问题,需要用长期方式才能解决。
哈增友强调,为促进国内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将突出抓好两件事。一是指导地方落实好既定的扩消费政策措施,包括十九个方面的扩消费举措。二是支持地方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地方出台政策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要考虑地方的财政承受能力;二要让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受益,真正把好事办好。
“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左右协同发力。”哈增友说,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推进复产复工、恢复营业的主体责任,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抓紧取消过度管控的做法和规定,尽快让消费热起来、让经济活起来。
企业尽早复工营业是消费回补释放的前提,目前商贸流通行业复工营业的情况总体向好,但是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住宿餐饮、美容等领域复工率及客流的恢复依然偏低。
18日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要的健康证明要做到全国互认,不得再设置障碍,不对人员采取隔离措施。
消费下滑两成
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2019年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7.8%,已连续六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引擎”。
今年年初,消费指标出现下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8.7个百分点。
其中,大宗耐用消费品当中,汽车销售额同比下降37%,家具下降33.5%,建材下降30.5%,家电下降30%,住宿、餐饮、美容美发、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这些行业和业态客流大幅下降,企业的经营面临较大困难。
盘和林对第一财经表示,消费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近期受疫情影响,我国的消费需求受到较大的短期冲击,各类生活场景受限使得不少居民放弃或推迟了原本的消费计划,短期经济面临消费不足的局面。
盘和林表示,春节期间本应是消费旺季,但由于防控疫情需要控制和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减少人员外出,部分疫情严重地区实施严格的隔离管控,使得消费需求几乎被瞬间冻结。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企业也只能停止生产。由于小微企业本身体量较小,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此次疫情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甚至生存状况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有效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了扩大消费的重大举措,其中包括推出消费券,南京、济南、宁波已根据自身情况推出了不同形式的消费券。发改委对此回应称“将密切关注,并积极跟踪分析”。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此前对第一财经分析,发放消费券,对于短期拉动消费有作用,尤其适用于类似于疫情等因素造成的消费“休眠”状态,消费券以发钱消费的方式,既是鼓励消费,也是强制消费,而且在短时间内汇聚消费行为,这些都可以使消费“启动”。
京东数科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也认为,“消费券”如同“导火索”。因为当期消费的提振,将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生产端的回暖,进而保障和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从而为下一轮消费提供基础。从传导机制的特点来看,“消费券”政策目的更明确、作用更直接,这一点满足当前中国的实际需求。
沈建光同时表示,也要对政策的实施方向、范围与细节进行合理设计,对其实际效果、可能造成的财政压力等副作用进行谨慎评估。
数字消费成热点
我国消费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活力和新的增长点。疫情发生以后生活必需品消费稳中有增,餐馆的堂食转外卖、外出用餐变成了居家做饭,1~2月份食品销售同比增长9.7%。
盘和林表示,由于疫情的影响,线下消费活动转移至线上,摆脱空间限制的数字经济领域消费模式尽展其优势,比如电商企业积极发挥其平台优势,开拓货源、优化库存,在弥合供需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只是数字经济力量的一个缩影。”盘和林说,以互联网平台为主体的数字经济,其所具有的数字化力量使得其在对商家实行精准帮扶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数字经济可以利用其灵活性以及技术驱动能力,直达商户痛点,为疫情期间开张难、经营难问题提供解决新思路。
以文旅消费为例,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短视频等业态的流量大增,用户规模、日均用户时长节节攀升,相关指标创历史新高。云娱乐、云直播、云看展等新业态用户高涨,各大在线旅游平台纷纷推出云旅游项目,各地博物馆推出了2000余项网上展览,春节期间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众多5A级景区开辟了线上游览功能,一批VR文化旅游产品在网上传播,让人们足不出户可以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表示,将进一步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抓住5G、超高清等新技术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新业态,鼓励创业创新。扩大优质数字文旅产品供给,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发展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新模式。
沈建光表示,疫情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带来短期冲击的同时,也为各产业和全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制造特殊契机,为市场生态长期变革埋下深刻伏笔。无人零售、数字营销、智能城市等新兴业态蓬勃涌现,为中国经济破茧重生、求新谋变创造了积极条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