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伍超明宏观团队
伍超明(财信研究院副院长,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沫
核心观点
在疫情和猪周期共同推动下,年初以来各种商品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结构性通胀引发全面通胀的预期增强。本文回顾历次通胀的成因并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情况,认为当前时点我国发生全面通胀的概率低。
货币超发、需求上行、其他商品共振上涨是结构性通胀演变为全面性通胀的主要原因。复盘2000年以来我国历史上的三轮高通胀,发现经济需求是否充足、货币环境是否宽松、其他商品是否出现共振上涨,是结构性通胀演变为全面性通胀的前提条件。如2004年通胀:前期货币超发和投资过热下,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结构性通胀快速转为全面通胀。2007-2008年通胀:猪肉领先于食品、CPI、PPI达到峰值,结构性特征明显,同时国内经济过热、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快了结构性通胀向全面通胀的传导。2010-2011年通胀:“猪油共振”下CPI和PPI同步上涨,“四万亿”刺激后国内流动性过剩为本轮高通胀提供“燃料”。
本轮结构性通胀引发全面性通胀的概率低。一是猪周期是本轮CPI结构性上涨的主导因素,但当前猪价上涨的扩散效应还停留在替代品层面,并未出现其他商品价格全面共振上涨现象,叠加下半年猪肉价格回落概率较大,未来猪肉结构性上涨特征将有所弱化。二是疫情对不同商品供需两端影响的方向、程度、时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将加剧物价短期结构性分化特征,但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类商品价格将逐步回归正常走势,疫情对物价的影响是短暂且结构性的。三是我国粮食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对外依存度较低,沙漠蝗灾进入我国概率较低,以及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传导效应较弱,沙漠蝗灾对国内粮价和通胀的影响有限。四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总需求整体偏弱,叠加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物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正文
经济学理论中通胀通常被视为总量性问题,但在各国实践中,通胀经常呈现出结构性特征,即一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另一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涨较慢或基本稳定。单一商品或某类商品导致的高通胀不足为惧,但一旦价格上涨扩散至其他商品进而引发全面性通胀,则会对经济活动带来危害。
2019年在“猪周期”推动下,我国物价呈现出典型的结构性特征,即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但非食品涨幅平稳,CPI快速上涨但PPI低增长甚至负增长。2020年以来,受疫情对供需两端的影响,1-2月份各种商品如蔬菜、水果、建材价格纷纷出现上涨,结构性通胀是否会演变成全面性通胀,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先回顾我国历史上高通胀的形成原因,再结合目前我国经济现状,对未来通胀走势给出一个预判。
一、结构性通胀演变为全面性通胀:货币超发、需求上行、其他商品共振上涨
21世纪之前,我国价格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推进,国内价格经历了从管制到放松的阶段,叠加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信贷投放过多、自然灾害爆发等问题,在1961年、1985年、1988年、1994年国内出现了几次高通胀,年度CPI增速分别达到16.1%、9.3%、18.8%和24.1%。上述几次高通胀是经济及价格体制改革过程中供需两端匹配矛盾导致的,对当前通胀的参考意义不大,这里不做具体分析。
2004年通胀表现为CPI和PPI同时快速上涨,但两者内部均呈现出一定的分化,即CPI中食品价格上涨幅度高于整体,但非食品上涨平稳;PPI中生产资料上涨幅度高于生活资料(见图3)。
从细项商品价格看,粮食价格大涨是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催化剂,畜肉类价格上涨幅度亦较高;非食品中居住分项上涨幅度较高,但其他分项价格上涨幅度较小甚至有些服务项同比依然为负;PPI中采掘和原材料等上游工业价格上涨势头凶猛,但加工工业等下游和生活资料等消费端出厂价格涨幅相对较小(见图5)。
前期货币超发和投资过热是结构性通胀演变为全面通胀的基础。在2002年通缩压力和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响下,2002年以来我国货币环境较为宽松,M2增速由2002年初的13.1%提高至2003年末的20%左右,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速(见图6)。另外,2002-2003年,投资增速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长期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见图7),实体经济需求旺盛。货币超发和投资过热下,结构性价格上涨才能有效地传导至其他商品,进而导致全面性通胀。
以2007年8月为分界线,我们可以将此次通胀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2007年8月前,猪肉价格上涨带动CPI快速攀升,但PPI波动幅度较小。实际上猪肉价格从2006年6月份开始就已经进入上行周期,CPI中猪肉价格同比增速由2006年6月份的-16.8%提高至2007年8月份的80.9%,14个月增幅达97.7%,导致CPI同比由1.5%提高至6.5%。但CPI的上涨主要集中在食品上,期间非食品价格同比由1.2%降至0.9%,还略有下降。同时此阶段的PPI也是相对平稳的,并未出现大幅上涨。
阶段二:2007年8月后,食品价格上涨逐渐传导至其他商品价格上,CPI继续上涨,PPI快速上行,全面性通胀压力凸显(见图8)。
一是国内经济过热。2007年二季度国内实际GDP增速高达15%,是我国2001年以来经济上行周期的顶点(见图9),经济持续高增长带来一定的通胀压力。
二是国际原油和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带来一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2007年原油、金属等原材料进口价格持续提高(见图10),高成本的原材料进口必然转嫁到下游产业链上,促成了全面性通胀的爆发。
三是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提高较多推升企业成本。2006年3季度起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较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速由14%提高至2007年末的18.5%(见图11),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高带来一定的成本性通胀压力。
在2010-2011年的通胀中,各类商品价格同步性较强。从各类物价的走势看,2010-2011年各类物价出现了全面上涨,在涨幅上虽然食品依然高于非食品和CPI整体,但各类商品价格峰值位置基本相同(见图12)。换言之,本轮通胀各类商品价格上涨同步性较强,并无明显的领先与滞后关系。
“猪油共振”叠加四万亿刺激下货币宽松,2010~2011年物价呈全面通胀特征。2010年5月~2011年6月,CPI猪肉同比由2010年5月份的0.8%提高至2011年6月份的57.1%,“口蹄疫”导致的猪周期是本轮通胀上行的主要贡献力量。同时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国际原油和金属等大宗商品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见图13),是国内PPI上行的主要助推力。本轮通胀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释放大量的流动性,包括我国推出的“四万亿”刺激政策有关,共同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进而带来物价的全面上涨。如我国M2增速由2008年末的17.8%大幅上涨至2009年11月份的29.7%,并且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速(见图14)。
综上,不难发现,经济需求是否充足、货币环境是否宽松、其他商品是否出现共振上涨,是结构性通胀演变为全面性通胀的条件。
二、2020年不会发生全面性通胀
(一)猪周期是CPI上涨的主导力量,但其扩散效应还不强
猪周期是CPI上涨的主导力量。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三轮高通胀时期猪周期从未缺席,2004、2007、2011年我国CPI畜肉类同比增速高点分别为23.5%、49.0%、33.6%(由于猪肉同比数据从2005年开始,我们用畜肉类数据来代替),均处在猪肉价格上行周期。回到当前时点,猪周期是2019年以来CPI回升的主要贡献力量,如2月份CPI同比5.2%的涨幅中,就有3.2个百分点是猪肉贡献的,同时受非洲猪瘟和环保“一刀切”影响,本轮猪周期涨幅和节奏均快于以往(见图15),使CPI的结构性特征更加突出。
疫情期间猪价将持续高位,下半年或有所下降。2月21日农业部公告“全国所有疫区均已解除封锁,1月份没有接到新发非洲猪瘟疫情报告”,表明非洲猪瘟已得到控制,其对猪肉供给的负面冲击将逐渐减弱。产能恢复方面,2019年10月起,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速由负转正,生猪补栏周期或已开启(见图16)。但新冠疫情下生猪运输受阻、屠宰场无法正常开工、在建或拟建养殖场进度延后,生猪补栏节奏放缓、补栏周期被动拉长,疫情对猪肉供给的恢复形成一定的拖累。同时从母猪补栏到生猪出栏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因此疫情期间猪价将持续高位,后续下降速度也将低于预期。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速领先生猪价格增速10个月左右(见图17),预示着猪肉同比增速上半年都会维持高位,下半年或出现回落。
新冠疫情爆发于春节期间,且采取了隔离、限制出行等较为严格的防控措施,对各商品和服务供需两端均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但疫情对不同商品供需两端的影响方向、程度、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或使物价的结构性特征更为明显。具体看:
必需消费品:先升后降,影响短暂。必需消费品如食品、生活用品等需求相对刚性,同时居家隔离、囤货行为会增加短期需求,但供给端受交通物流、人员管制等限制持续偏紧,必需消费品价格短期上涨压力较大。如春节后农产品(000061,股吧)批发价格200指数不降反升,与春节后价格回落的季节性规律相背离(见图20)。但近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交通物流逐渐恢复,叠加国家出台政策保供稳价,必需消费品供需缺口有所恢复,必需消费品已有所回落。因此,预计疫情冲击带来必需消费品涨价是暂时性的,疫情逐渐缓和后供给会快速恢复,其价格亦会出现回落。
PPI:短期下行压力较大,但政策刺激下或很快迎来反弹,全年大概率弱负增长。从工业品上下游产业链看,上游企业开工虽存在一定的延迟,但其库存仍在高位,上游原材料供给相对充足,如春节后主要钢材品种和秦皇岛煤炭库存均持续上行,且主要钢材品种库存已超出历史同期水平较多(见图21-22)。但下游建筑业和加工制造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疫情下网格式隔离和复工复产延迟对下游产业的冲击较大,下游需求端萎缩相对更为严重。如春节后日均耗煤量的上行延后大概一个月左右,虽然目前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日均耗煤量有所上行,但与历史同期值仍有一定的差距,下游需求端恢复仍需时日(见图23)。
因此,在疫情冲击下工业原材料处于供大于求状态,其价格短期面临下行压力,如春节后Myspic综合钢价指数持续下降(见图24)。但近期逆周期政策持续加码,基建项目前置且放量,需求预期改善下水泥、有色金属等相关大宗商品价格,预计会迎来涨价行情。
(三)沙漠蝗灾:对通胀影响有限
近期沙漠蝗灾蔓延引发对粮食价格上行的担忧,预计其对国内粮价和通胀的影响有限。
一是本轮蝗灾进入我国的概率较低。鉴于当前蝗灾已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距中国仅“一步之遥”,对蝗灾进入中国的担忧有所加剧。根据2月17日新华社报道,当前印度蝗灾已基本控制住,目前仅西部拉贾斯坦邦部分地区仍有少数蝗虫聚集。其次,沙漠蝗灾在我国历史上尚未发生过,沙漠蝗虫大概率不能适应我国气候。另外,我国防蝗治蝗能力较强,沙漠蝗成灾风险较低。
三是我国粮价与国际粮价相关性不高。从国际粮油和我国CPI粮食价格的走势看,2011年以后,我国粮食价格同比增速长期低位运行,与国际粮油价格相关性减弱(见图27),也就是说,即使沙漠蝗灾蔓延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我国的传导效应也不强。
本轮CPI走高与前三轮通胀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宏观货币环境不同。
一是所处经济周期不同。从经济周期看,高通胀往往与高增长并存,即高通胀通常发生在经济上行周期中,前三轮通胀期间,我国实际GDP增速均提高较多(见图28)。但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期,2011年起我国实际GDP就缓慢下行,2018年下半年下行节奏有所加快。因此,从经济周期角度看,经济增长不支撑物价持续全面性的大幅上涨。
二是我国货币环境整体稳健。前三轮高通胀的背后,都有前期货币超发的影子,如03年、06年、09年M2同比增速都达到过阶段性高点,随后我国物价水平整体上行,并于1年左右的时间达到高点(见图29)。但当前我国货币环境整体稳健,2018年以来M2增速基本维持在8%~9%的水平,货币政策强调“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基本匹配”,因此货币环境亦不支持物价全面上涨。
往期回顾
疫情影响几何——肺炎疫情影响评估(一)
疫情大概率开启中国经济“5时代”——肺炎疫情影响评估(二)
如何看待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肺炎疫情影响评估(三)
网络消费能多大程度抵消疫情对消费的冲击?——肺炎疫情影响评估(四)
货币政策当务之急是缓解结构性信用收缩压力——肺炎疫情影响评估(五)
黄金还能涨多久?——肺炎疫情影响评估(六)
美联储为何还会继续降息,新一轮危机发生概率大吗——肺炎疫情影响评估(七)
财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团队简介
识别二维码
本微信号推送报告由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提供,仅供本公司员工和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当然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提供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该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报告所载信息仅反映本公司初次公开发布该报告时的判断,我司保留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补充、更正和修订相关信息的权利,报告阅读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关的更新或修改。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报告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报告阅读者的一切商业决策不应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直接或间接后果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所有表述是基于分析师本人的知识和经验客观中立地做出,并不含有任何偏见,投资者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我司和分析师本人对任何基于偏见角度理解本报告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发表、引用或传播。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本公司对本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明察宏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