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张恪忞 编导 张紫曦):“危重病人就像在走钢丝绳,你不全力地去拉一把,他就走了,必须要尽全力!”
2月7日,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抒扬带领该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142名队员奔赴武汉。当时正值疫情蔓延速度最快、医院床位最吃紧的阶段,北京协和医院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重症病房:在48小时内,将病房改造完毕;组建全新科室,定岗定责,逐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按规律办事,围绕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展开救治……用张抒扬的话说,病人是在闯关,医护人员也在闯关,在过去的60多天里,医疗队实现着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北京协和医院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经验一直是外界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央视网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张抒扬,以下为采访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北京协和医院接管武汉同济医院一个重症病房,在这场战役中,有没有招架不住的时候,如何去理解“拼尽全力”?
张抒扬:其实说“接管”ICU(重症病房)不是十分准确,我们是建立一个新的ICU病房。我们做到了几个不可能,在48小时内,把病房改造完毕,这得到同济医院的大力支持,按照重症医学科和感染科这样一个相结合的病房要求来设置。32张病床,头一天一下子就来了18个病人,一个比一个重。病人一来真正感觉到这是一场战役。我们的工作是对极危重患者的救治。病人其实就是在走钢丝绳,你不全力地去拉他,他就走了,所以要拼尽全力。无论是医护,都是把过去多少年来的积累、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全部的爱都拿出来,拼命地去挽救患者生命,医生护士不放弃。
央视网记者:ICU病房管理模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有哪些经验?
张抒扬:组建新的科室,这个科室我们把在北京所积累的科室管理、医院管理的经验都放到这里。我们设置了三线的医生,7个护理工作组,每一层人员定岗定责,逐渐做到了从无序到有序,整个过程围绕着有序、规范、科学进行。
央视网记者: 护理队伍管理实施网格化、半军事化管理的意义何在?尤其是对ICU的护士,精细意味着什么?
张抒扬:北京协和医院所有的护士要经历急诊、重症病房轮转,让他们都学到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本领和经验。到这里来,我们仍然把这个护理团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护理7个工作组设有组长,各个护士长,尤其是党员在这里发挥着作用。7个工作组要一起上班。在病房里,首先从穿脱防护服开始,相互帮助,相互检查。在病房里,大家相互鼓励,劲儿往一处使,所以他们都结下了战斗的友谊。看到一种有序,一旦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起来,大家就步调一致往前走。
央视网记者: CPC(临床病理讨论会)是北京协和医院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在此次疫情防控之中,如何发挥其效用?
张抒扬:这次我们艰难作战救治患者的同时,开展了对病人组织的检查,或是尸体的解剖。在这一点上,中国经验也值得世界去借鉴。临床病理讨论,过去在协和我们称为 CPC(临床病理讨论会)讨论,这个是协和医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把一个对于医学和生命的探讨,在疫情防控当中,也真正地应用其中。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其实是为了这些仍然(患)重症活着的人,但是他们又极为危重。那么通过前车之鉴,对我们以后的精准救治患者提供经验。
央视网记者:即便是对极危重患者的救治,也要回归到基础治疗本身,整体救治策略是怎样的考量?
张抒扬:对于整个的治疗经验来讲,除了肺本身的管理以外,关键是通过密切观察病情、了解病情,通过各种化验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给予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案。基础治疗,包括生命支持、营养治疗,这都是我们关心的,其实这些又回归到了医疗基础的本身。时机掌握尤为关键,何时用,怎么用?比如说呼吸机需要用多长时间,创造条件尽早拔管、脱机,这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现在更深的体会是,在极危重患者的救治方面,医学是门艺术,尽管不完美,有很多我们还不懂,但是把已经掌握的东西如何用到我们自己满意、用得精湛,体现学术水平,这还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央视网记者:在临床治疗上,与患者沟通方面有怎样的体会?
张抒扬:整个医疗队非常不错,越战越勇,而且每个人都拿出劲头来。大家下班在驻地吃饭的时候,走路、散步的时候,谈论的也都是病人的事情。怎么对病人好?在过去天冷时,病人房间里温度较低,我们的队员就把自己的电褥子拿去给患者用。病人病情见好,想吃东西,想吃什么,我们回来就给准备什么。每个病人床前都放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就是希望病人醒来之后,看到这个象征着平平安安的吉祥物,让他们得到安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