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订单已排到8月,有钱也买不到!”全球呼吸机缺口近100万台!有创呼吸机为何扩产难?

2020-04-10 08:42:46 和讯名家 

  导读:生产一台有创呼吸机需要1000多个零部件,其中核心的包括涡轮风机、压力传感器、电磁阀等,主要的供应商来自于美国、瑞士、德国等地。

  有呼吸机生产企业开始寻求关键零部件的国产替代,不过这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时间。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   者丨王帆

  编   辑丨李博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随着国外疫情的蔓延,有创呼吸机成为最紧俏的医疗物资之一。

  “有的订货方直接一上来就说给我们打300万、500万,说我放在你的账上,先排队。但我们也不要,确实是做不了,订单已经排到七八月以后了。”一位国产有创呼吸机生产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4月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医疗物资保障举行的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陈克龙介绍,有创呼吸机一般用于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救治,截至目前我国呼吸机生产企业累计向全国供应各类呼吸机2.9万台,其中有创呼吸机3000台;向国外供应呼吸机1.8万台,其中有创呼吸机4000多台。

  工信部在3月底披露的数据则显示,目前中国的有创呼吸机周产能达到约2200台,为全球的1/5。简单计算可知,月产能大约在9000台左右,几乎相当于正常状态下一年的产能。

  然而,全球需求缺口仍然巨大。

  东兴证券3月30日的一份研报指出,美、德、英、法、意几国合计现存呼吸机数量约为21万台,合计缺口可能达到近100万台。

  对于中国的呼吸机生产商而言,是否可能继续通过扩产实现大规模增产?陈克龙表示,短期看有困难。

  原材料供应受限导致扩产难

  根据工信部3月30日披露的情况,目前我国有创呼吸机生产企业共有21家,其中8家的主要产品取得了欧盟强制性CE认证。

  为何扩产难?

  陈克龙介绍,有创呼吸机是高端医疗装备,设计、生产和临床验证都必须经国内外医用安全和标准严格准入和认证,周期很长。主要零部件的供应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随着疫情蔓延,零部件供应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创呼吸机属于最高级别的三类医疗器械,想临时进入这一市场几乎不可能,因为技术门槛高,认证周期长。而对于具有完备出口资质和实力的存量企业而言,扩产难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原材料供应受限。

  生产一台有创呼吸机需要1000多个零部件,其中核心的包括涡轮风机、压力传感器、电磁阀等,主要的供应商来自于美国、瑞士、德国等地。

  深圳安保科技是上述取得欧盟强制性CE认证的8家企业之一,公司总裁王双卫同时也是深圳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王双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所有的有创呼吸机制造商,一半的原材料都是来自于全球那十几家厂。比如电磁阀,平时一年的需求量大概10万个,每个厂可能做几千个、一两万个,现在突然让他们大规模增加产能很难做到,而且他们也受到上游的制约。

  此外,因为疫情的缘故,几大主要原材料供应国大多属于“重灾区”,存在工人开工不足的问题,这进一步耽误了交货,而国际航班班次的减少则影响了物流运输。

  深圳普博科技同样是上述获得欧盟强制性CE认证的8家呼吸机企业之一,公司董事长赖春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订的物料交货期是4-8周,现在最快也要12-16周。

  目前,全世界的呼吸机生产商都在尽力扩大产能。国外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日前宣布,将自己的呼吸机产能和供应增加一倍。迈瑞医疗(300760,股吧)也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目前院用有创呼吸机的产量已大幅提升,每日产量达数十台。

  这也意味着原材料储备消耗得更快,有厂家表示,现在原材料压力很大。

  王双卫则表示,“如果物料的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工人再怎样加班加点都没办法。”

  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机遇

  为了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工信部在上述发布会上提到,专门协调6个省市的呼吸机生产配套企业强化零部件的供应保障。

  对于关键零部件,也有呼吸机生产企业开始寻求国产替代,但这并不容易。

  赖春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原材料的替代从选型、测试、调试及最后长期替代的测试,我们公司需要一年以上,这还是比较匹配的部件,如果要定制化,可能需要两三年。”

  王双卫说,医疗器械基本是小批量、多品种,平时销量小,国内的很多厂家不愿意做。比如厂家一年生产1000个电磁阀,很可能是赔钱买卖,相比于汽车、航天配件等体量实在太小,但现在因为疫情突然出现批量的需求。

  有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呼吸机产量为8400台,这与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的数据相近。当前,有创呼吸机的月产能就大概为9000台。

  因此,有质疑指出,疫情结束后呼吸机的需求是否将迅速下滑?

  赖春红认为,呼吸机今后会成为各国的战略储备资源,未来几年市场将形成稳定的增长。但它毕竟只是小众产品,平时用量不大,而核心部件的生产需要长时间的研发、测试、优化改良、再验证,周期长,投入大,几乎不会有企业考虑。

  她表示,如果能被国家作为核心技术来支持的话,国产替代大概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王双卫更乐观一些,他告诉记者,其实有的3C企业有核心技术、有产能,如果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国内企业进行核心部件的攻关,解决长期以来的原材料卡脖子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事实上,在疫情的冲击下,诸多经济界、产业界人士对全球供应链有了全新的思考。有观点认为,为了免于极端情况的冲击,各国有可能会考虑将供应链放在“离家更近的地方”,布局部分本土产能以对冲风险。

  4月9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组织召开2020年一季度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运行分析视频会议时指出,对于因全球疫情蔓延可能引发的断供,指导企业寻求可替代产品,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对于存在较高技术壁垒的产业链环节,要如何突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客观来讲,呼吸机需求暴增,国际供应链受阻,会刺激国内厂商加快对进口零部件的研发和替代。从长期趋势来看,中国制造商正在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在未来的国际供应链体系中,中国会日益成为重要的上游零部件和资本品供应方,和新兴的下游制造基地形成供应链关系。

  “当然,这需要时间。”郑宇劼说。

  本期编辑 范家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