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已披露的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在内19家银行发现,整体而言绝大多数银行的员工费用(含工资和五险一金等福利费用)支出都是上涨的,但是在受到金融科技应用迭代加速之下,优化减员也在不少银行发生,尤其是国有大行,2019年19家银行合计减员4000人。
人均薪酬方面,按照银行披露的银行集团员工总人数,如果刨去五险一金等福利费用,单纯以员工工资口径计算,平安银行(000001,股吧)以人均48万元的年薪位居第一位,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和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分别以44万和42.9万元紧随其后,2019新上A股的股份行浙商银行位居第四,人均年薪42万元,光大银行(601818,股吧)人均工资28万元最低,比平安银行员工人均少20万元。
从银行类型来说,如上所述,依然是机制灵活的股份行占据优势,员工薪酬颇具竞争力,而国有大行由于限薪以及人员众多,人均工资在银行中垫底,甚至比一些地方的城商行和农商行都低,这也使得不少国有大行的人才流入股份行和地方银行。
银行员工费用整体上涨
截至记者统计,已经有包括国有六大行和6家股份行以及几家城商行和农商行披露了年报。
某股份行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银行的员工薪酬主要体现在利润表中的“业务及管理费”栏中的“员工费用”,员工费用再细化为工资奖金和社保、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培训费等项目,其中细化项目中的“工资奖金”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员工工资。
整体而言,员工费用都是银行需要给员工承担的成本,员工费用的上涨也包含了员工工资上涨在内。
从增速上看,数据显示,19家银行中有17家银行的员工费用上涨,上涨最快的是郑州银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等。
其中,招商银行的员工费用514.39亿元,同比增长11.76%,招商银行表示,业务及管理费增长主要为大力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夯实科技基础,加大了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研发人员投入。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招商银行集团口径整体员工数84683人,同比增加了2442人,增加的人员主要为研发人员和公司金融部人员。
与招商银行类似,2018年回归A股的郑州银行也因为增加分支机构和679名员工,使得该行2019年员工费用同比增加了4.67亿元,员工费用总体达到21.98%,同比增长26.97%。
在物价上涨之下,渝农商行和紫金银行(601860,股吧)的员工费用竟然逆市出现小幅下降,2019年2家银行员工费用分别为49.33亿元和7.26亿元,分别下滑6.37%和3.1%。
渝农商行解释,2019年员工成本49.33亿元,较上年下降3.36亿元,主要是按照政策规定,取消退休人员大额医保缴费,数据还显示,渝农商行的员工工资32.19亿元,也出现了10.64%的同比下滑。
从绝对数来看,国有大行由于员工人数众多,员工费用支出也是最高的,动辄千亿规模也不罕见。
员工费用支出上千亿元的银行主要有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和建设银行(601939,股吧),2019年员工费用分别为1269.5亿元、1242.67亿元和1057.8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5%、0.5%和3.65%,员工人数分别为44.51万人、46.4万人和34.71万人。
紧随工行、农行和建行的是中国银行(601988,股吧),2019年员工费用907.62亿元,同比增长6.28%,员工人数30.93万人。
招商银行和邮储银行员工费用支出旗鼓相当,分别为514亿元和500亿元,但是在招商银行员工费用稍多14亿元基础上,该行员工人数不及邮储银行的一半,招行和邮储银行员工人数分别为8.46万人和17.44万人。
交通银行(601328,股吧)是6家国有大行中员工费用支出最少的,员工费用为329.27亿元,同比增长9.77%,员工人数8.78万人,这意味着,交行员工人数比招行要多3200人,但是员工费用支出却少了约185亿元。
平安招行民生人均工资位列前三
从银行类别看,股份行是银行中薪酬最具竞争力的银行,股份行人均年薪高达40.68万元。
其中,其中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人均工资(工资奖金等,除去五险一金等福利)位列前三甲,分别是48.04万、44.01万、42.91万,新近回A股的股份行浙商银行紧随其后,人均工资为42.04万。
从数据看,平安银行可谓员工涨薪最猛的银行。如果说招商银行由于2019年新增研发等人员2442人,导致员工费用上涨,而平安银行则是纯粹的因为员工工资上涨导致。
截至2019年末,平安银行的员工为34253人,比去年还减少了373人,但员工费用达到201亿元,其中单纯的员工工资是164.56亿元,同比增加了22.07亿元,若摊到每个员工身上,每个员工平均一年涨薪6.44万元,每个月多增加5369元。
人均工资44万元的招商银行,涨薪幅度略逊色于平安银行,单纯的员工工资方面为373亿元,同比增加了41.9亿元,摊到每个员工身上年薪上涨了4.95万元,每月多增加4123元。
股份行中待遇垫底的是光大银行,员工费用和工资虽然高于规模较小的浙商银行,但是每年的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均排在股份行末尾,分别为40.34万元和27.97万元,这意味着,员工每年人均工资方面,光大银行员工比平安银行员工一年少拿20万元。
此外,记者注意到,股份行的薪酬体系更为市场化,从薪酬体系上来看,光大银行的薪酬由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和福利三部分组成,薪酬分配向经营一线和利润中心倾斜,以吸引和激励关键岗位、核心岗位人员。
浙商银行也表示,以市场化原则,以个人能力与绩效为主要驱动因素,建立一个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招行则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的薪酬支付理念。
国有大行垫底,农行人均薪酬最低
谈完了整体员工费用支出,一起来看看各类银行的人均费用和人均工资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记者统计的均是银行的集团员工费用和员工工资以及员工人数,员工人数部分包含了正式员工和劳务派遣员工。
从银行类型而言,国有大行由于是国企,要严格参照国企管理,不管是高管还是员工,不可能想发多少工资就发多少。
国有大行在外界看来,基本上是“躺着赚钱”相对比较容易,加之,员工人数众多(分母巨大),因此,国有大行在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丝毫不占优势。
从银行年报表述看,员工费用更多体现的是包含各种福利(五险一金等)在内的收入水平,而人均工资则更直接体现为现金工资,国有大行中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最高的为交通银行,分别为37.5万元和24.98万元,其次为建设银行,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分别为30.47万元和20.27万元。
待遇最低的为农业银行,农业银行由于员工人数是银行中最高的达到46.4万人比“宇宙行”工商银行还多出近2万人,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分别为26.78万元和17.2万元。
相比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机制更为灵活,也更为市场化,竞争较为激烈,为吸引人才,待遇也较为诱人,股份行成为银行中普遍待遇最好的银行,这也足以解释,近年来不少国有银行的人才流向股份行。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地方城商行,给出的薪酬待遇逐渐秒杀国有大行,也成为吸引银行人才的地方。
例如,郑州银行、苏州银行(002966,股吧)和长沙银行(601577,股吧),人均员工费用分别达到42.8万元、41万元和38.33万元,其中,郑州银行披露人均员工工资达到31.27万元,这已经超越股份行光大银行给出的人均员工费用(40.34万元)和人均工资(27.97万元)。
19家银行减员近4000人 ,科技人才需求大
券商中国记者结合A股已经披露业绩的银行同比数据来看, 19家银行共计减员3987人。其中7家银行的员工人数同比减少,另13家银行的员工人数同比增加。
减员最猛的前三家均是国有大行,其中农业银行的员工共计46.4万人(另有劳务派遣用工 7240 人),较2018年减少近1万人,减员位列第一;工商银行则比上年末减少员工4190人,约占农行减员的四成;交行报告期末总员工共计87828人,比上一年减少1714人;紫金银行员工减幅最小,截至2019年末共计减少19人。
业内人士分析,银行从结构上看,人员减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可替代性比较强的支持性岗位(包括劳务派遣员工),如柜员、保安、现金清收、电话客服、信用卡销售等,这在今年疫情期间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二是出于提质增效、缩短管理半径的考虑,银行选择减少部分管理岗位、运营人员的数量;三是学历不占优势的员工。其中,电子渠道替代、柜员转岗营销等是造成大行减员规模较大的最主要原因。
员工数量增加最多的银行分别是邮储银行、招商银行以及浙商银行。其中邮储银行共有员工 174406 人,较去年增加3597人,增量位列第一。苏州银行、郑州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601998,股吧)等员工增量均在500~800人之间。
可以看到的一个共性是——各大银行对于科技研发人才的需求仍在不断加码。
截至报告期末,招行金融部门和研发人员增加人数较多,尤其是研发人员增加了约1200人;浙商银行员正式员工13673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有3013人(其中博士学历62人),比例约占20%,大学本科9800人;民生银行专业技术人员(产品研发、风险管理、信息科技、运营支持等人员)达 22176 人,约占该行总员工的40%。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国有大行的员工数量骤减,但是多家银行已于近期启动了科技人才的招聘工作,其中,交行启动的春季校招,招聘部门就涉及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数据管理应用中心共计招聘260人,位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
建行于4月2日公布分支机构春季校园招聘公告,28个分支机构除江苏省分行仅需营销服务岗外,其他分支机构招聘岗位中均有“科技类专项人才”。
在中国银行河南分行社招公告中,信息技术部三个岗位共招5人,其中信息科技高级产品经理需要5年以上金融业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工作经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