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张文宏建议孩子早上不吃粥,怎么就“崇洋媚外”了?

2020-04-19 10:48:41 新京报 

  怕就怕,有些人用过度解读带偏节奏。

网剧《我是余欢水》剧照。
  网剧《我是余欢水》剧照。

  最近大热的网剧《我是余欢水》中有个桥段——

  剧中,余欢水给儿子做了一桌丰盛早餐,却唯独没有牛奶。不承想,儿子指明要喝牛奶,他说,喝什么牛奶啊,喝粥对胃好。结果遭到了老婆一顿“暴击”。

  早餐喝粥or牛奶,这确实是个问题。

  因为张文宏医生的一次呼吁,这问题又引发了人们尤其是宝妈们的热聊。

  4月15日下午,张文宏在一次视频讲座中,建议孩子早上吃鸡蛋、牛奶、三明治等高营养高蛋白的食物,不要喝粥。

  这本是专业意见,以张文宏惯有的直率性格,发出这呼吁也挺正常。可他此言一出,却“不小心”引爆了舆论。

张文宏讲座视频截图。
  张文宏讲座视频截图。

  在网上,很多人将“吃牛奶”与“吃粥”分别跟传统饮食习惯挂起了钩,借此对张文宏搞起了“诛心论”。

  让专业的回归专业,别总上纲上线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也受到不小冲击。

  跟很多人一样,“粥+咸菜”,是我从小以来的早餐标配。父母也常跟我们说:吃粥养胃。

  张文宏医生暗指粥营养不高,这是真的?这是我的本能反应。

  不过看了些营养学资料、听了些专业意见后,我意识到,或许我从小被灌输的“粥很有营养”判断,从科学层面确实站不住脚。

  按专业人士的说法,经过精细加工的白米,其本身的营养价值不高,主要提供大量淀粉(75%),少量蛋白质(8%),以及一些B族维生素。长时间加热煮制成粥,对淀粉、蛋白质和矿物质影响不大,但对B族维生素则有所破坏。

  有些科普类公号也借着张文宏的话科普:与白米饭等固体食物相比,白米粥可以减轻胃肠消化负担,但与白米饭或白馒头相比,白米粥的营养价值更低——其营养密度太低,几乎都是淀粉和水,主要成分也是碳水化合物和部分微量元素,没有太多每顿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特别是对小孩来说,小孩的胃小,白米粥占着肚子后,他们可能吃不下那些有营养的食物。而张文宏又是针对提高小孩抵抗力说出那番话,这算是“专业说法”。

  但在网上,不少人就他这段话做“深度解读”。这些质疑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 喝粥有什么不好?

  有些人的质疑简单直接:喝粥有什么不好?我们这辈人,还有上辈、上上辈乃至祖辈都是喝粥长大的,粥怎么就没营养了?

  为了击溃张医生的“不许喝粥论”,有些人甚至祭出“中华饮食文化”的大旗,说喝粥是优良的饮食文化习惯,需要保持和弘扬;还有人谈及国人体质问题,认为“油条+豆浆”才更合适做早餐。

  但这其实也遭到不少年轻一代的反吐槽:“科普再多也没用,爷爷奶奶和他爹,都觉得白粥最有营养。”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奶奶,(早餐)都是白粥配水煮蛋”。

某公众号文章截图。
  某公众号文章截图。

  2.喝牛奶就一定好了?

  还有人独辟蹊径,从牛奶营养价值、从学术层面上,硬刚张文宏医生的说法。

  有人搬出了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的说法,在最近发表的《奶类与健康》一文中,哈佛两位博士通过研究给出了结论:“奶类对健康存在不确定性,需仔细评估。”

  而关于牛奶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对人发育成长的影响,不确定性自然存在,但论述牛奶营养价值的论文似乎更多。

  3.这是“崇洋媚外”

  有些人则是“上纲上线”,直接为这段话扣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

图片来自微博。
  图片来自微博。

  在他们看来,牛奶、三明治是西式食品,粥是典型的中式食物,所以,提倡喝牛奶、不主张吃粥,因此轻易地跟媚外挂上了钩。

  不得不说,这番逻辑太跳跃。

  这里面,有些基于专业性的质疑确实可以探讨,比如,粥若加入其他合适成分,也可以提升营养。

  但扣上××形态的大帽子,就是不讲理了。

  看待科学话语时,别被非科学话语带偏了

  需要注意的是,张文宏说这段话的语境,是在疫情大前提之下。他的这段话,时间上是“这段时间”,对象是“中国的孩子”,且限定词是“早餐”。

  如此这么一捋,张文宏医生的意思大致就是,当下是非常时期,孩子们尤其需要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所以早餐要吃好,那就多吃鸡蛋、牛奶,不要只喝粥了。

  他此话一出,相应的养生、健康、育儿类的文章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介绍、科普怎样的早餐才是有营养的,如何为儿童成长发育调整饮食结构等,这本是好事。

  张文宏的话引发质疑,也无可厚非,毕竟有很多人是“喝粥长大的”,对“粥养人”的认知就跟“喝骨头汤补钙”那样,也算是根深蒂固。扭转他们的想法,终究要个过程。

  舆论场中,还不乏有些人喜欢钻牛角尖,好硬刚硬怼进行质疑,想要从学术层面,论下牛奶营养价值几何、与粥相比如何,这也拦不住。

  这也表明,从学术研究的结论发展到常识,让人广泛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应有的共识是,对专业结论该用专业视角分析,不能动辄上纲上线——那样只能是伤害专业化表达,也损害正常的表达环境。

  动辄带偏节奏,那就不对了。还有“别人在一线抗疫,他在网上胡说八道”,更是歪曲事实,抹杀张文宏医生在抗疫上的付出。

  疫情期间,张文宏医生因为“耿直”、“敢言”一蹿而红。他的金句广为流传,他的言语建议与谆谆教诲,也让很多人奉如圭臬。

  但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在网上,有些攻击、猜忌甚至不怀好意的恶意解读也伴随而至。

  如果说,无凭无据的“张文宏医生年薪180万”传言,可能还是出于好奇,那“好事之人”对张文宏医生的专业意见上升到“贬斥文化习惯”的层面,就不啻为坏了。

  稍有理性者,都不该被这类“夹枪带棒”的恶意解读混淆科学话语,带偏了节奏。

  毕竟,让科学回归科学才是硬道理,“诛心”先行,只能是与“科学”“理性”背道而驰。

(责任编辑:娄在霞 HN151)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