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川
[ 今年疫情以来,“银税互动”的贷款余额增加了770亿元,贷款户数增加了12万户。 ]
“为了应对疫情,特别是方便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我们加大了‘银税互动’的力度,将受惠企业范围扩大了。”
在2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发挥“银税互动”作用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情况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说。
“银税互动”是税务和银保监部门于2015年面向诚信的小微企业创新开展的一项融资支持活动。
具体做法是:税务部门将企业的纳税信用推送给银行,在依法合规和企业授权的情况下,将企业的部分纳税信息提交给银行。银行利用这些信息,优化信贷的模型,为守信小微企业提供税收信用的贷款。
截至目前,“银税互动”贷款余额已达5700余亿元,同比增逾七成。
增量、扩面、降本、便利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银行均已推出银税互动的信贷产品,如浦发银行(600000,股吧)“银税贷”、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中银E税贷”、渤海银行“渤税经营贷”等,企业可以凭借在税务机关诚信纳税的信息,获得更快捷、更优惠的贷款支持。
比如,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青岛市分行与青岛市税务局签订银税合作协议,创新推出银税互动产品——“纳税e贷”,实现全流程全线上,从网上办税厅税务数据授权申贷到获得授信,最快只需要3分钟;山东德州陵城农商银行创新“税贷通”信贷产品,以企业诚信纳税的良好信誉作为授信重要依据,最高授信200万元信用类贷款。
陵城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这不仅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也切实提升了诚信纳税信用价值。实现银行授信审批与纳税信用信息共享,开创以“信”养“信”、以“信”用“信”的融资新模式。
目前,受疫情影响,企业资金链普遍承压,小微企业更加明显,加大“银税互动”力度正当其时。
李均锋称,“银税互动”对银行、对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非常有帮助:一是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二是向企业尽量发放信用贷款,借助企业的纳税信息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三是灵活方便,可以在线上实现数据直联,客户可以线上申请、线上办贷。
截至目前,“银税互动”贷款余额已达5732亿元,同比增长74%;贷款户数75万户,同比增长114%。
“今年疫情以来,‘银税互动’的贷款余额增加了770亿元,贷款户数增加了12万户。应该说这个工具对缓解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难、贷款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李均锋称。
近日,税务总局与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银税互动”作用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要求在已实施“银税互动”支持政策框架下,针对疫情期间小微企业更加迫切的资金需求,加大税收信用贷款支持力度,努力帮助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
在落实扩围要求方面,将“银税互动”受惠范围,从企业扩大至纳入各省税务机关纳税信用评价试点的个体工商户。
个体工商户在“银税互动”中目前看受益的范围不是很大。目前统计的“银税互动”贷款中,涉及个体工商户5932户,贷款余额21亿元。下一步,“银税互动”扩围后,个体工商户的受惠范围会更大。
李均锋表示,对个体工商户的融资政策视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来管。一是有增量,要求商业银行对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速要高于其他贷款增速;二是扩面,扩大个体工商户贷款覆盖范围;三是降本,要求商业银行运用人民银行支小再贷款发放的个体工商户贷款一定要实行优惠的利率,利率要低一些;四是便利,要求商业银行对个体工商户的贷款要灵活简便,简化手续,要方便个体工商户申办贷款。
“如果受疫情影响,个体工商户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存量贷款可以实施临时性的延期还本付息,这和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是一样的。对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存量贷款,可以进行续贷、展期,能续则续。作为就业一个非常主要的渠道,8000多万个体工商户,如果每个个体工商户就业两到三个人,就是几亿人的就业,可以利用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来保就业、保民生。”李均锋强调。
努力打通信息孤岛
除了纳税信息外,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信息还包括其他很多领域。在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方面,银保监会还采取了哪些措施,目前进展如何?
李均锋介绍,银保监会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从部委、中央这个层级,打通小微企业的“信息孤岛”;二是,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范围更多还是在省以下的区域范围,银保监会近几年一直在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或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
他表示,这几年来,银保监会与税务部门合作推出了“银税互动”,利用税务信息来增加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与市场监管部门推出了“银商合作”,利用小微企业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信息,对小微企业的状况进行判断、评估。充分利用发改委的“数据中国”平台,推出“信易贷”产品。有数据,企业就能更容易拿到贷款。同时,银保监会正在与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等部门,把小微企业在农业、海关等领域的信息进行整合,让银行机构更容易、更便利、更低成本地获得企业的信用信息。
“通过‘纵横’双努力,进一步打通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为银行更好识别、更好管理企业贷款风险提供更好的信息。”李均锋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