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睿琪报道
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对旅游产业意义重大。几个月的停滞对文旅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此次的黄金周既是重振文化和旅游市场的起点,也是助力促进消费、释放内需潜力的支点。
数据显示,此次“五一”假期出游人数预计将创疫情以来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并没有完全结束的前提下,本地游、周边游、自驾游等成了旅行主流,各类专注体验、休闲需求的高品质文旅产品也更受青睐。在游客对安全防疫高度关注的情况下,酒店、旅游景区也在加速创新,“酒店健康守护”“景区安心游”等产品更受欢迎。
那么“五一”假期能否使旅游产业回暖?公众是否可以安心出行?从政府到景区又该如何在收益的基础上达到防控效果?
不能放松“安全弦”
疫情之下,旅游业恢复的前提是安全第一。只有做好个人防护,景区、交通等重点领域严防死守,全方位做好安全保障,才能巩固当前疫情防控成果,让每一个人的“五一”假期安全又安心。
据了解,近期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指出,全国性文体活动及跨省跨境旅游等暂不恢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明确,疫情防控期间,旅游景区只开放室外区域,室内场所暂不开放,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收费景区在实施临时性优惠政策前要做好评估,防止客流量超限。这意味着,游客在出行时不能放松“安全弦”。
游客是否能安心出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郭万超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安心出行是个相对的概念,有的地方可以安心,有的地区就不是那么安全。但今年的“五一游”肯定不同程度会受到疫情的影响。
“我国对此次疫情一直在积极防御,一些景区或者地区还是尽量不去,国家应该有一些规定出台管理这种情况,因为目前来说很多地区防控级别还没有降低,疫情严重的地方还是稍微小心点好。”郭万超表示。
“第一,各大景点做好防疫工作的挑战性很大,因为景区的人太多了,就检测来说难度都非常大,如果现在有更便捷的检测方式、筛选方式,那就可以采用;第二,从公众的利益考虑,国家应该出台一些政策,部分人需要限制,不能让他去旅游,同时应该严格检查、使用健康码功能。因为如果景区出现感染病例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景区必须马上关停,所以国家的防御措施需要严格起来。”郭万超坦言。
时下,虽然国内疫情取得明显控制,但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仍比较大。“五一”假期遇到疫情防控期,无论对于开放的旅游景区还是出游的个人来说,都是不能疏忽大意的。
本地旅、自驾游成关键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五一”出游人次较清明节有所增长,据携程的订票信息数据显示,携程平台旅客预订“五一”期间机票量一直大幅递增。截至4月中旬,今年“五一”假期交通出行量环比4月增加353%,出行总人次增加282%。
去哪儿网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预计出游旅客量与清明假期相比增长近四成,其中半数为90后游客,80后游客占比达22%,00后游客占比为7%。
郭万超向记者表示,今年的五一假期出游人数虽说会比清明节有所增加,但是很难突破往年的出游人数。旅游业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疫情对人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人们对于疫情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不怕,就会想出去玩。但很多人很在乎疫情影响,可能至今都很谨慎,绝对不会出去玩。
因为受到疫情限制,自驾游、本地游成了大多数游客的选择。来自马蜂窝旅游最新发布的《“五一”小长假旅游趋势报告》显示,游客会优先选择户外的景区景点进行短途游。平台上,“五一”期间国内最热门的景点排名前10位,全部为可以自驾的户外类型的旅游景点。
业内人士表示,与清明假期相比,今年“五一”假期的出游时间显然更加充裕,游客的出行选择也更丰富。因此高铁游范围已经从“1小时生活圈”扩大至“3小时度假路线”,自驾周边游在疫情下更加受欢迎。
对此,郭万超表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好的转变,这也是一个我们应该鼓励的出行方式。本地游不是大规模聚集的旅游方式,游客不一定要去人流特别多的景点,尤其春季户外好玩的地方有很多,甚至不是一些著名景点都值得去看;自驾游使游客更分散一些,从跨省游或者长途游变成短途游,这些旅行方式应该提倡。
旅行方式的转变也带动了旅客的居住需求。途家民宿方面负责人表示,随着旅游行业加速复苏,旅游民宿行业也正呈现出四大趋势:出境游转为国内游、跨省游转变为周边游、用户更加关注民宿产品的安全和品质、用户对住宿个性化和私密性的需求迸发。疫情过后,那些分散式、个性化、高品质的民宿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云游博物馆”带动产业收益
针对不能出行的人群,各景区线上线下齐发力,云直播、云看展等多样的云旅游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在线服务,降低旅游风险,也加速整个行业的复苏。
据悉,各地博物馆近期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博物馆尝试“闭馆不停服务”,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持续在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开启“云游”新模式。一时间,“云游博物馆”成了一大热词。
此前,郭万超曾在采访中表示,科技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会给文旅产业提供新的强劲动力,会丰富文旅产业的产品,增加一些过去没有的文旅产品新种类。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例如数字博物馆、飞跃陕西、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项目,大大丰富了文旅产业产品的类型。更加促进旅游的便利化,科技的运用为旅游提供了重要支撑,智慧旅游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线上参观不仅给博物馆带来了“流量”,又为当地特色文旅产品、特色产品“带货”。例如前不久的清明节,故宫举办了3场直播,故宫专业研究馆员作为讲解员带领观众云游故宫,直播关注量高达到2.4亿次。故宫周边的文旅产品也有了不错的收益。
线上直播能实现“即时互动”,而且受众覆盖范围广,但是线下观展的真实体验无法被复制。“这些产品的缺点是没有现场的真实感,但它更具有很多优点,通过线上产品可以将文物观察得更仔细,很多在线下看不到的细节线上也都可以看到,足不出户就可以细细品味这些细节,而且大多数都是免费的。”郭万超解释道。
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智慧旅游给博物馆带来全新机遇和挑战。如何在这个方向上做好线上线下互补,还需要在挖掘博物馆自身特色上下一番功夫。未来博物馆或将会运用新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通的传播体系,输出更多精品数字传播内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