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疫情影响下,我国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但产业升级并未停下,特别是以新产业、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增长。
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稳投资、调结构、扩内需的关键新引擎,新基建在区域布局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也得到了各地的重视。不少省份在一季度后陆续发布相关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加速布局。
集中布局数字经济
国家发改委近期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3个方面。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按照上述界定,赛迪顾问收集分析了全国已经公开的26个省份的年度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计划,从分析报告结果来看,安徽、广东、浙江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数绝对量较大,分别达到了280、165和109项,而河北、山东、广东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数量占比较高,分别达到了43.5%、35.0%及34.1%。
“根据现有投资计划,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具有东部地区引领、中西协调的区域格局态势。”上述分析报告撰写人、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总经理王高翔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纳入省级重点投资计划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东部地区共有406项、中部地区373项、西部地区216项,而东北地区仅有2项。
不过他也补充道,疫情发生后,无论是新基建还是传统基建,各地应该还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所以这个数据比例后续应该还会略有变动。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近两月加大了对数字经济的布局,陆续发布了相关政策。
在4月24日召开的安徽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表示今年计划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583个、年度计划投资4500亿元以上。并聚焦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卫生、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冷链物流以及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持续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充实各级重点项目库,逐一制定前期工作推进节点计划。
福建省在4月22日公布了该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数据显示,福建省2020年度数字经济重点项目251个,总投资5878亿元,2020年度计划投资1084亿元。其中,数字新基建项目52个,总投资72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6亿元;数字经济产业项目192个,总投资442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87亿元;数字经济重点园区项目7个,总投资7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1亿元。
早一些的4月13日,上海公布了《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加快建设智能物流、生鲜冷链、新能源车充电桩、智能交通地图系统公共底座、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城市基础体系,支撑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5G引领的智能网络基础设施,重点支持5G、新型城域物联专网、IDC等信息基础设施的示范应用和模式创新;加快推动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提高通信连接速度、国际出口带宽和计算存储能力。
同样是4月中,江苏省制定了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扩大信息消费和支持发展5G网络的政策意见,将加快建设5G、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今年计划新建5G基站5.2万座,完成相应投资127亿元。
而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5G更是各项新兴技术运行的基础,各地也在加紧布局。
上述分析报告显示,5G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9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列入2020年重点工作,其中有6个省份明确规划了2020年新建5G基站的数量,合计超过17.8万个,广东、浙江、江苏计划新增基站数均超过5万个。数据中心方面,国内在运营的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共占据整体市场50%以上的份额。
各地侧重不同
根据赛迪顾问4月下旬公布的《我国各省区市“新基建”发展潜力白皮书》,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地无论是创新投入还是产出均处于全国前列,不过在产业支撑方面,中部地区加速崛起。
比如,湖北、安徽、河南、湖南等中部省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引进高端项目,产业提质增效效果明显。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告诉记者,鼓励发展新经济要有针对性的新举措。在破旧立新过程中,要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加快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资源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给予新经济发展一定的试错空间和政策容忍度。
他还表示,新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决定创新的区域和方向,比如一二线城市在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与传统工业企业相比,新经济对于矿产、土地等资源的依赖性下降,区域特征并不是固化的,关键看各地方政府谁能够营造出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高地。
上述分析报告也显示,对于不同领域的新基建,各地区也有不同侧重。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广深一带5G硬件相对较多,北京的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突出,上海工业领域有优势,尤其是和二产、三产融合方面。另外新基建中融合基础设施部分涉及的智慧交通内容等,长三角区域处于绝对领先的状态。
王高翔说,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城市依托自身的新型基础设施优势脱颖而出,如贵阳的大数据、上海松江的工业互联网。“城市完全可以依托新型技术设施的布局和高标准建设来丰富产业场景供给,进而形成具有较强特异性和竞争力的核心优势,推动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另外,城市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时也应以“适度超前”作为导向,以高水平建设推动城市新型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与供给水平超前于城市短期发展需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