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专访中银证券管涛:经济震荡筑底,“随行就市”很危险,可把国债当“底仓”

2020-05-29 17:32:43 和讯名家 

  文 | 《巴伦周刊》中文版撰稿人 张晓添

  编辑 | 康娟

  管涛认为,短期内全球经济快速复苏并促使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较小,“宽流动性、低利率”的态势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他建议投资者基于长线原则配置股票等风险资产,同时关注中国国债的配置价值。

  “全球宽流动性、低利率的态势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除非经济短期内快速复苏、全球出现通胀,然后货币政策转向。但目前看来,出现后一种情况是小概率事件。”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接受《巴伦周刊》中文版专访时做出这一判断。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4月的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收缩3.0%,这将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到了5月20日,IMF表示,来自全球各地的经济数据带来“更多坏消息”,经济需要更多时间全面恢复。这意味着,此前的预测增速仍可能被下调。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各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了大规模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在经济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当前市场环境给寻求收益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挑战。管涛建议投资者基于长线原则配置股票等风险资产,把握结构性机会,同时关注中国国债的配置价值。

  管涛曾长期在国家外汇管理局任职,对于全球货币政策和流动性态势有着深刻的见解。他于5月22日对《巴伦周刊》中文版表示,由于全球经济前景暗淡,投资者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资产荒”。股市方面,尽管流动性充裕有利于推高风险偏好,但在疫情冲击下的经济仍然处在震荡筑底阶段,因此风险和收益并存。他警告说,不根据趋势和基本面去做判断,都跟着市场走,这是很危险的。

  由于全球安全资产缺乏,且中国利率水平仍有下行空间,管涛认为中国债券市场存在阶段性机会,个人投资者可买入国债作为“底仓”。

  通胀前景不确定,金价走高因流动性充裕

  《巴伦周刊》中文版:国际金价在5月18日一举攻破1760大关,刷新逾七年高点。黄金通常被投资者视作是对抗通胀的工具,它近期的涨势是否与通胀预期有关,还是有别的解释?(编者注:最近两周金价又有所回落,5月27日亚市收于1708.88美元/盎司。)

  管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国央行都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市场流动性很充裕。3月上中旬,全球金融动荡和市场恐慌一度导致金价下跌,但美联储3月底宣布“无限量宽”后,市场恐慌情绪逐渐平复了。现在大家看到,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进入了股票市场,所以股市大幅度反弹。债券市场也有这种情况。随着流动性紧缩的态势大大改善,资金也流向了一些避险资产,包括黄金在内。

  如果按照过去“美元贬值、金价走高”的逻辑,我们目前没有看到美元走弱。美元指数仍在100左右,属于一个比较强的水平。

  至于说通胀预期,现在大家看到的更多是通缩,因为供给和需求都受到了抑制。对于发达国家来讲,需求是经济的主导力量。比如,美国消费需求占了经济的70%以上, 而疫情对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对供给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它面临的是通缩压力。在中国,剔除食品等价格的核心通胀下跌较快,并且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还是下行趋势。

  《巴伦周刊》中文版:那么此轮大规模刺激政策是否会带来中长期的通胀风险?

  管涛:目前的通缩风险会不会演变成通胀风险,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至少从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经验来看,全球央行“大放水”之后,发达国家没有看到通胀。至今欧洲、日本都是通缩趋势,美国的通胀势头也不明显。中国当时出现了阶段性通胀,也没有看到普遍的通胀。有人因此认为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过时”了。但这次是不是仍然“过时”,我们还不清楚,会有不同的可能性。

  当然,不论是通胀和通缩,对于各国决策者来讲都需要“走平衡木”。如果走向通胀的话,可能出现“滞涨”。不仅如此,通胀有可能会让低利率无法维持,那可能意味着未来的政府债务成本会上升。这是一种风险。我们看到,这一次各国财政救助已经使得政府负债大幅增加。

  如果通缩持续下去的话,低利率似乎可以继续维持,但这又有可能导致“债务—通缩螺旋”。然后两者相互强化、自我实现,就会走向“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就失效。这种情况在日本和欧洲比较明显。

  所以,不论通胀还是通缩可能都有不利的一面。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可能更希望看到温和的通胀,毕竟我们是一个成长型经济体。一方面,对于老百姓(603883,股吧)来讲,温和通胀是能够接受的;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讲,温和通胀意味着它有盈利空间。从我们前些年的经验来看,一般当出现通胀的时候,企业盈利状况都比较好,说明需求比较旺盛。当然这样要看通胀的不同原因。如果是结构性通胀,企业可能不是不会普遍受益。

  《巴伦周刊》中文版: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大放水”并没有带来普遍的通胀,反而看到通胀低迷伴随着资产价格上行,尤其股市和房地产。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管涛:各国央行实施大幅宽松政策,钱要么进入实体经济,要么流入金融市场。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就可能导致通胀。

  在中国,由于我们实体经济、制造业比较发达,并且投资在经济中的占比比较高,所以宽松政策容易引起通胀。但在美国这样的国家,虚拟经济比较发达,大量的钱进入了金融市场,所以资产价格的反应更加明显。也是出于这个原因,美股从2009年开始了十多年的长期牛市,到今年年初还在创历史新高。同时,由于宽流动性和低利率,很多企业通过回购股份的方式推高了股价。

  股市投资者应长线布局,“随行就市”很危险

  《巴伦周刊》中文版:在当前通缩/通胀前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主要大类资产前景如何?

  管涛:全球宽流动性、低利率的态势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除非经济短期内快速复苏、全球出现通胀,然后货币政策转向。目前看来,出现后一种情况是小概率事件。即便是按照基准情形——全球经济今年衰退3%,明年增长5.8%——实际上也只是把今年的一些损失给补回来,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有大的转向。从流动性角度来讲,宽流动性、低利率有利于推高市场的风险偏好,对于风险资产(包括权益类资产)是利好。

  但从基本面来讲就是另一回事。在疫情的发展前景不明朗之前,经济仍然处在震荡筑底的阶段,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投资者要做权益类投资,应该更多基于长线的考虑去布局,不能是追涨杀跌、炒概念。投资者要更多地把握结构性机会,不要企图赚快钱。

  《巴伦周刊》中文版:目前看来,美股有多大可能性“二次探底”?

  管涛:这个关键要看疫情的影响。至少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全球范围有根本好转。一方面,欧洲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而美国每日新增病例仍在较高水平。关键是,另一方面,一些亚非拉新兴市场国家疫情快速蔓延,比如巴西印度秘鲁。这意味着,疫情对于全球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还会持续。

  甚至有疾病专家预测,今年秋冬季可能还会出现第二波疫情。这意味着人类要长期和病毒共存。一旦疫情冲击持续,不排除会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出现债务违约。那么供给和消费行为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短期来看,总供求曲线都是往下的,会在一个比之前更低的水平上达到平衡。那么,现在的股价就显得“虚高”了。

  很多人表示看不懂目前有些“疯狂”的股市,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大家手上的钱太多了,投资者都舍不得离开股票市场,甚至最近美国股市也有大量散户涌入。同时,大量高频交易、量化交易“随行就市”,追涨杀跌、助涨助跌非常明显。这种情况下,大家现在都没办法根据趋势和基本面去做判断,都在跟着市场走,这是很危险的。

  2008年启动的那一轮宽松,美联储出手晚了。后来雷曼倒闭触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导致救助成本大幅增加。但“晚出手”的好处在于,股市跌得比较彻底。无论是美联储还是美国财政部,“底部救市”资金在后来赚到了丰厚的利润。

  这一次,美联储的确避免了股灾演变成系统性危机和全面流动性紧缩,但问题是可能救市救在了“半山腰”。资产价格被推得这么高,如果经济受疫情影响继续恶化,资产价格可能继续下跌。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救市的资金可能面临“被套牢”的风险。

  “资产荒”之下个人投资者可配置国债

  《巴伦周刊》中文版:中国国债市场近一段时期来经历了牛市行情,但最近出现了小幅调整。主要原因是什么?

  管涛:中国率先进入“抗疫模式”,采取了“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所以市场流动性比较宽裕,使得整个利率水平下行。但由于通胀水平比较高,通胀预期限制了利率下行的速度。另一方面,国家增加了专项债的发行,并发行了抗疫特别国债,这意味着长端的债券供给会增加。在这些消息落地之前,市场会显得有些犹豫。

  中国的利率水平还有下行空间,因此中国的债券市场可能还会有阶段性的机会。但是,就信用债而言,由于经济仍然面临压力,是否会出现企业债务违约的风险仍有待观察。

  《巴伦周刊》中文版:债市的波动是否会影响到股市情绪?此前的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中,中国股市相对“抗跌”,随后的回升幅度也较小,为什么?

  管涛:债市的波动未必会与股市联动。中国股市没有跟随美股大幅反弹,是因为此前调整的幅度相对比较小, 所以反弹力度也没有美股那么明显。美股“大起大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是直接融资为主,货币政策在银行渠道是传导不出去的。我们可以看到,前4个月美国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在扩张,但55%的新增资产都是现金,信贷增加的相对较少。美联储释放的流动性更容易进入股市。

  中国央行既管货币投放,又管货币投向。央行释放流动性带来的银行资产增加,基本上对应着银行放的贷款或者买入的债券资产,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传导出去了。银行的现金资产增加比较少,意味着流向资本市场的钱就比较少。所以,现在国内市场主要还是存量博弈,增量资金相对较少。特别是,此前全球金融动荡之际,中国也出现了一定的资本流出压力。

  这种情况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假如海外市场再次“探底”,那么国内市场随之调整的幅度也会比较小,而美国市场受到的冲击可能会比较大。

  《巴伦周刊》中文版:从外资流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情况来看,国内哪类资产更能吸引投资者?

  管涛:全球经济比较暗淡情况下,投资者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资产荒”。一方面,由于利率很低、甚至有负利率,大家不愿意持有现金。但另一方面,经济前景不佳,能够提供正收益的好资产更加难找。

  欧洲日本已经负利率了,国债都是负收益;美国是零利率,国债收益率很低。我认为,不排除未来美国国债出现交易中负收益率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全球缺乏安全资产。

  人民币国债能够提供相对而言较高的正收益,同时中国经济相对比较稳定,财政货币政策空间相对比较大。人民币国债作为一种安全资产,是境外投资者比较青睐的。

  股票属于风险资产,当全球金融动荡的时候,避险情绪上升,所有的风险资产都可能遭遇抛售。如果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放在一起来看,中国一季度的资本流出规模相对有限。

  《巴伦周刊》中文版: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当前环境下国债资产的配置价值如何?

  管涛:个人投资者也可以买一些国债作为“底仓”。这样可以保证一部分本金,而不是把所有资产都投入风险资产中。

  实际上全球范围存在一个类似的问题。过去十年宽流动性、低利率的环境下,许多机构投资者为了追逐回报,不得不去投一些流动性低、风险高的资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前两个月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这些长线机构投资者原本是稳定市场的一股力量,但现在他们也变成了“投机者”。 投资者可能需要逐渐适应这种变化。

  《巴伦周刊》中文版:谢谢您。

  听说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

  得到的“在看”越多,

  文章在信息流中越靠前。

  为了更好的相遇,

  奖励小巴一个大拇指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巴伦。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