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界造车这条道路上,苹果的野心正不断彰显。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据外媒报道,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休伯蒂(Katy Huberty)预计,今年苹果公司将在汽车研发上投入近1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1300亿元)。而整个汽车行业的研发支出为800亿~1000亿美元。
“苹果的最终目标是在汽车技术方面研发‘垂直整合解决方案’。”此前,休伯蒂曾表示,汽车未来的终局之争,必将是一种垂直集成解决方案的竞争。
有分析认为,一旦苹果在其擅长的领域即产业垂直整合中发力,这将成为其“跨界造车”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苹果造车迹象由来已久
近年来,苹果一直被质疑“创新力低、噱头多”。尽管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苹果在2020年4月15日发布的新款iphone SE中主推“性价比”优势,但仍反响平平。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兰素英?摄
苹果2020年第二财季报告显示,苹果总营收583.1亿美元,同比增长1%;净利润为112.49亿美元,同比下降3%;大中华区营收94.6亿美元,同比下降7.5%;iPhone产品线营收289.6亿美元,同比减少6.7%。作为苹果核心产品线,iPhone不仅营收创下了过去四年同期的最低水平,而且在苹果总营收的占比跌破了50%。
核心产品销量遭遇上升瓶颈,令苹果亟需投入创新领域以维持其创造力和吸引力。事实上,苹果对汽车行业的跨界迹象并非无迹可寻。乔布斯曾公开表示:“苹果有能力,有平台去设计制造一辆车。”而近期苹果公司获得的“沉浸式VR”(虚拟显示技术)技术专利,则进一步将苹果“跨界造车”想法提上日程。
2013年,苹果推出“iOS in the car”计划,宣布进军汽车领域。2014年,该计划更名为“CarPlay”。苹果似乎并不满足于当时主要与汽车厂商进行车载系统合作的局限性,由此推出了“Project Titan”,并进一步表示要打造一款完全颠覆汽车行业的全新车型。
但由于苹果公司内部一直对优先开发整车制造还是软件开发,意见不一,直到2017年获得加州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许可证后,研发动向才最终确定为自动驾驶。而其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开发进度相当缓慢,据2019年年初的报告显示,苹果的无人驾驶平均脱离次数为871.65次/1000英里,在此技术领域位列世界第一的Waymo,水平已经达到0.09次/1000英里。
图片来源:Apple(中国)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公开信息显示,苹果已经先后公布70项相关专利,除了车载系统、自动驾驶等智能化相关专利,还包括电动机、悬挂系统、灯光、车辆导航等方面,而苹果的Carplay车载系统已经在汽车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视特斯拉为竞争对手?
事实上,苹果一直在为整车研发“积蓄力量”。据悉,早在2015年,苹果就招募了菲亚特克莱斯勒(FCA)前高级副总裁Doug Betts,此前他负责FCA全球主导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工作。
此后,苹果还将“吸纳”人才的主要方向转向特斯拉,于2018年8月挖走了46名曾供职特斯拉的员工,覆盖制造、安全和软件工程等多领域。截至2019年末,苹果从特斯拉挖走的员工总数达500人,其中包括特斯拉分别主管汽车车身设计、汽车动力系统、车辆研发工程、汽车内饰四个领域的首席汽车设计师安德鲁·金、驱动副总裁Michael Schwekutsch、原高级副总裁Doug Field、工程副总裁Steve MacManus。此外,苹果还从福田汽车(600166,股吧)挖走了170名员工。
有分析认为,苹果公司在汽车研发领域投入资金巨大,或与其一直将同样致力于汽车技术研发的特斯拉视为竞争对手有关。与苹果手机业务在中国市场销量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正“顺风顺水”。正是基于此,苹果或是希望通过加大汽车领域研发以重新获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财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8.84万辆,其中,中国市场交付1.67万辆,占总交付量的20%左右。此外,5月8日,特斯拉刚刚获得一笔来自中国银行(601988,股吧)的无抵押循环贷款,以支持上海超级工厂的扩产。
休伯蒂表示,“这场游戏的最后不可能只是与其他汽车制造商合作更先进的CarPlay版本。”他认为,苹果需要控制平台的顶层设计、内部结构、体验和服务。以特斯拉为例,其垂直能源整合解决方案包括Solar Roof、Solar Panels、Powerwall和Powerpack,集合了能源采集、发电、存储和使用三个过程的解决方案。而苹果或也将致力于在汽车系统进行一体化的改造升级,也就是从iPhone、ipad到MacBook所一直沿用的技术思路。
但事实上,业界对“跨界造车”似乎一直持观望态度,重投资、低回报、造车本身的复杂性、失败案例居多也为“跨界造车”增添了更多不确定因素。在此背景下,苹果汽车的研发之路能否如预期般顺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