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平安邀请朴树打造了一场明星车主音乐微综艺,鼓励大家在后疫情时期“加油,再出发”。如果说朴树代表的是一种历经变化仍旧不变的“少年气”,那么这档《加油,再出发》节目则再次表达了平安的“无龄感”:拥抱变化,不断出发。
在当前愈加复杂的商业环境下,企业消失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基业长青固然是企业普遍的追求,但是少有企业能够实现。原因在于,大多数企业固守着一些所谓的经典管理方法,而这些方法诞生于过去较为稳定的商业环境下,无法适应如今日益复杂化的外部环境。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进化学家范瓦伦在1973年提出红桃皇后假说,认为物种之间互相作用,协同进化,并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自身进化追不上其它生物进化的速度,这个物种将会被淘汰。这对企业同样适用。企业想要持久生存保持基业长青,就要持续地自我进化,从而能够快速应对外界环境变化。
用一个词来描述这种企业,就是“无龄感”。具备“无龄感”的企业往往不设边界,时刻保持着自身的活力,勇于拥抱变化;它们基于一种年轻的基因不断自我升级,从而摆脱了年龄的限制。也因此,在充满不确定性、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下,它们始终是富有竞争力的存在。
诸如亚马逊、微软,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年轻的状态,凭借进取、创新的企业文化,不断改造自我。在中国,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无龄感”显得更加重要。典型的企业则是中国平安(601318)集团,它一路“打怪升级”,持续拓展边界,成长为今天全球排名前十的金融巨头。那么,企业究竟该如何打造这种“无龄感”?
不断融合,打破边界
企业要具备“无龄感”,首先就要不设边界,融合发展。
拿亚马逊来说,它具有一个显著的标签:没有边界。从物流配送、超市、包装食品、服装、到制药、房地产经纪以及化妆品等,亚马逊几乎没有业务的边界,而且在许多领域,它已经无人能敌。至于微软,它的重新崛起离不开纳德拉领导下的战略变革与调整,从与原来的竞争对手握手言和,形成开放共享的合作机制,到为初创企业打造的“微软加速器”,这些对微软的全面转型都功不可没。
平安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平安就一直瞄准国际同行的先进模式,大胆实施“拿来主义”。一大批拥有国际先进经验的海外管理精英为平安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机制和技术,同时也将变革的力量注入了平安,使本土的优秀员工也获得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平安对海外人才也给予了足够的支持、足够的权力,鼓励、协助他们大胆变革,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融入日常经营。
这种融合赋予了平安不断突破边界的能力。如今的平安早已不是单纯的金融企业,在“金融+科技”和“金融+生态”的战略指引下,平安成为全球金融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者。
拥抱变化,引领变革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我们无法左右变革,只能走在变革前面”。打造“无龄感”企业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迎接变化、拥抱变化再到引领变化。这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
如今面对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亚马逊,人们依然看不到它的边界在哪里。而这种拓展边界的能力与它的创新精神息息相关。从用AWS掀起云计算的革命,再到线下无人零售店……亚马逊以自己独特的创新基因,不断地引领着行业和社会的变化。微软作为科技行业的老牌巨头,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创新的标志,得益于它瞄准了未来趋势,将云计算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开展业务创新,逐渐在全球云市场处于领跑位置。
平安一直在变,每个十年都进行着不同的探索,从综合金融到金融+生态,平安始终先人一步。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以科技拥抱变化。
平安的创新能力毋庸置疑。作为一家金融企业,平安却将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公司作为重点对标对象。在马明哲的超前战略部署下,平安有预见性地构建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研究院,从点到面,以技术、场景再到生态,形成了一个“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闭环逻辑。如今,平安的科技能力已经支撑起包括交通、教育、医疗等几乎整个城市建设的全场景。
今年的疫情期间,平安积累的深厚的数字化经营实力也对其全面抗疫形成了有效支撑。依托于科技上的提前布局,平安得以畅通线上化渠道,扩展智能化服务。比如,平安银行(000001,股吧)运维自动化水平达到80%,“在家办”等服务帮助海外客户及时获得金融服务;财产险打通客户端、销售端、承保端、理赔端,全面实现理赔过程无纸化;好医生高效的在线问诊模式在疫情中犹如雪中送炭,平安的远程办公工具也保障了全体员工实现线上复工。
保持活力,力求敏捷
敏捷化对于企业尤为重要。如果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不能改变原有的思维、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和业务流程,让自己变得敏捷起来,即使是优秀的大企业也可能因为反应迟缓而落后于时代。哈佛商业评论在《平安豹变:持续年轻,快速进化》一文中就提出,平安的敏捷转型得益于两点:一是组织结构的敏捷化,二是利用率先接受敏捷思想的合适人才来推动改变。
实际上,从更深层次来说,敏捷化的实现还在于建立一种成长型、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以此来激发员工活力,激活组织。在亚马逊,公司鼓励员工做长期的观察,并且允许试错。贝索斯要求公司始终保持在创业起步的状态,不断释放新的潜力,而不是停留在功成名就的状态,等待衰败和灭亡。对微软来说,纳德拉就是通过成长型文化重塑了微软,并对微软业务重新进行定位,将微软的市值再次拉回巅峰。新的企业文化倡导所有员工要“无所不学”,这不同于之前微软提倡的“无所不知”,让员工乐于去学习新事物并接受失败。
回顾经历过去30多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是否善于学习,是否具有超强的组织学习力,是做大做小的一个关键点。平安所具备的成长文化、组织学习力,则为外界勾勒了其从小到大成长发展的合理逻辑。
在平安,新人都会被提醒保持危机感,时刻勤勉、时刻警醒、时刻学习。平安的人才机制保证了所有员工都可以脱颖而出,不同专长的人有不同的上升通道。在平安发展的初期,其人才积累远不如中国人寿(601628,股吧)或外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成长启示:有远见、爱学习、强执行,不成功也难》一文中说到,在过去32年里,从保险理念和产品设计、风险控制和投资管理,到科技创新和业务转型、管理咨询和框架设计,平安在向保险业同行、麦肯锡等顾问公司、科技巨头们的持续学习中,建立起了为平安上下共享的知识财富,一步步实现了自我蜕变。这次疫情期间,平安这种充满危机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也帮助平安快速有效采取了应对措施。尽管平安是百万级员工体量的超大型组织,但执行文化、危机意识却深入了每一位员工的骨髓,促使团队步调一致、积极向上。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中,依旧稳步向前。
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指出,只有不断变化,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才能做到企业的基业长青。当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变得愈加复杂,商业环境的多样化、变化速度和相互联接程度前所未有,可预测性也大大降低,规模和经验都于事无补。因此,唯有不断自我进化,走在变化的前面,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换句话说,企业要获得的是一种“无龄感”,超越时间变化,不惧怕任何变化。无论是亚马逊、微软,还是中国平安,它们的发展过程都充分诠释了这一点。这不仅是企业生存的需要,也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基业长青。众多成长中的中国企业,都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