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金融科技的力量

2020-06-21 09:18:39 和讯名家 

作者|本刊记者  纪崴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12期

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按照“十三五”规划,在收官之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在科技的引领下,数字化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各领域提质增效的方向。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因由金融科技的迭代推进,实现自我转型的同时,将金融服务渗透至更多的经济难点、痛点领域,成为润泽万物的活水。

应势而谋:金融科技战略

现阶段,金融科技的力量愈加不容忽视,正在改变着整个金融业态的发展轨迹。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纷纷顺势而为,提出金融科技发展战略。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全面推动智慧银行建设,2017年以建立金融与科技高度融合的全新生态体系为核心理念,以客户服务智慧普惠、金融生态开放互联、业务板块共享联动、创新研发高效灵活、业务科技融合发展为目标,实施智慧银行信息系统(ECOS)建设工程。中国银行(601988,股吧)通过数字化转型推进深层次、系统性的变革,用数字思维重塑业务和服务流程,将数字化基因注入百年中行的血脉,转化为场景、智能、开放、创新、敏捷的数字化银行。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在历时6年半时间建成的“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坚实基础上,于2018年提出金融科技战略,持续强化科技能力为业务发展赋能。建设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简称“TOP+”。其中,“T” (Technology)代表科技驱动,以技术和数据构成双要素,双轮驱动金融创新;“O”(Open)代表能力开放,将集团的功能和数据以服务方式向社会开放,打造建设银行应用商店;“P”(Platform)是平台生态,构建平台,连接平台,站在平台联平台,共同构建用户生态;“+”,是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与文化,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初,建设银行提出了开启“第二发展曲线”,要基于长期积累的大数据、专业经验智慧,借助现代科技推动传统银行的再造和新生,在具体实践路径上从G端、B端、C端三个维度开启转型和重构,重塑新的价值创造体系。

谋后而定:科技平台覆盖银行运营全流

在金融科技战略指导下,各商业银行纷纷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科技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建设银行为例,建设银行持续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推进金融科技战略的科技驱动、开放共享、建设平台生态,并不断创新。用现代科技助力金融服务升级,全面实现金融工作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从客户需求出发,将科技、客户洞察、金融场景、产品运营融于一体,为客户提供更个性化的、适应其消费习惯变化的金融服务,解决痛点问题,满足极致体验。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参与金融科技基础性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增强知识产权转化与保护意识,助推产业发展。科技业务深度融合,连接“双小”与“双大”客户,连接对公与对私业务,连接用户与场景,连接需求与供给双方,促进集团能力的统筹整合,培育数字经济领域新的增长点。现阶段,建设银行拥有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在内的三大渠道,搭建起了“善融商务”“悦生活”“惠生活”三大平台,引进了大数据、“金融云”、智能客服三大智慧(601519,股吧)技术;成立了建信金融科技公司;推进住房租赁战略,上线运行住房租赁服务平台,打造“建融家园”长租社区,依托强大科技力量,延伸金融服务触角,丰富金融服务模式,构建金融发展新生态。

行且坚毅:为实现规划目标贡献金融力量

普惠金融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强调,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要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度,从而保障贫困人口获得脱贫的源头活水是金融领域支持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以建设银行为例,建设银行体系化完善扶贫工作机制,持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创新扶贫产品和服务模式,运用金融科技赋能扶贫,推动联动协同,形成了电商扶贫先行、信贷扶贫创新、服务网络延伸、公益扶贫带动、综合化扶贫支持“五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消费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重要扶贫方式。建设银行通过“善融商务”平台开设28家省级扶贫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扶贫馆,入驻扶贫企业4088户。2019年建设银行该平台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000061,股吧)金额8.59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6万户、8.78万人。建设银行推出“N+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业务模式,通过大数据增信、信用主体增信、核心企业增信、组织管理增信等路径,加大网络供应链、民工惠、小微快贷、新社区工厂贷、扶贫小额信贷、女性创业贷等产品的创新应用,构建新型农业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同时,建设银行融合信托、理财、租赁、保险期货等功能,开展综合化扶贫服务。创新“乾元—扶享”专项扶贫理财产品,设立“建信联合精准扶贫慈善信托”,为安康富硒产业园区建设设立集合信托,为安康6家医院提供融资租赁服务,为贫困地区企业开展生猪养殖饲料“保险+期货”项目,打造智慧政务平台、智能撮合平台,不断丰富金融扶贫手段、拓宽扶贫资金渠道。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无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加强金融科技的运用,最终的目的都是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等。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忽视、面临风险比较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需要在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之间找寻平衡。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各商业银行通过升级改造原有IT系统,采用灵活、通用的技术架构,建立完善的数据规范体系,实现客户信息统一管理和产品的快速创新,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资信不完整和评价手段效果差是传统模式下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两大痛点,商业银行围绕这两大痛点,建立了服务小微企业的新模式。以建设银行为例,建设银行应用大数据分析,有效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打造出以“五化”为特征的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批量化获客,通过内外部数据分析,甄别出信用较好的小微企业,形成“正面清单”,批量化推送给小微企业目标客户,变等客户上门为主动服务。精准化画像,通过数据集成和多维交叉验证,对小微企业进行立体式的基础画像、信用画像、场景画像、风险画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自动化审批,客户发起贷款申请后,在客户授权的前提下,系统自动调取客户数据、调用模型,自动审批,一分钟给出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结果。智能化风控,综合大数据、行为评分卡技术和风控专家经验,建立风险监控预警平台(RAD),实现全天候实时监测。综合化服务,针对小微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和需求,提供信贷和非信贷、金融和非金融综合服务。

针对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缺抵押、缺担保的问题,各大商业银行开始聚焦场景应用,构建丰富的信贷产品体系。以建设银行为例,在大数据“画像”基础上,建设银行形成丰富的“小微快贷”信用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企业需求。目前已累计对接60多类场景,场景数量近300个。通过与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对接和数据直连,成功推出“云税贷”“云电贷”“政采云贷”“裕农快贷”等产品。还通过与菜鸟供应链、满帮货运平台等重点企业深入合作,推出“数链云贷”“满帮e贷”等区域性特色信贷产品,为符合条件的供应链上下游经销商、货运公司提供信贷支持。

智慧政务助力提升地方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在支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建设银行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建设银行紧紧围绕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重点任务,融合自身优势,提出了智慧政务赋能数字政府建设的战略目标,为各级政府部门量身打造智慧政务平台。

在平台建设方面,建设银行秉承“四全”和“四化”,即全事项、全流程、全覆盖、全场景应用和行政审批线上线下一体化、民生支付电子化、行业应用智能化、城市服务数字化,通过多层次打通政务数据流,个性化配置政务事项与流程,为优化政府治理手段提供了有力抓手。平台聚焦“好用”目标,优化办理流程,努力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让企业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平台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推广应用人脸识别新技术,在全国政务APP中实现语音办事功能,首创政务功能智能推荐,推动电子证照共享复用,让管理服务更智慧。平台以“数据通、业务通”为目标,采用“整体设计、统一开发、集中部署、多级共用”的模式,横向连接行业主管部门,纵向打通“省、市、县、乡(街道)、村(社区)”五级政府,向上对接国家级政务服务平台,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

在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设银行在政府平台上线特色场景,并打造了京津冀一体化服务平台、云南“一部手机办事通”、山西“三晋通”、雄安新区“政通雄安”、安康“智慧治理服务平台”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当前,建行智慧政务已与20余个省级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与百余个省市县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近40万政务事项的可查询、可预约、可办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