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消费政策、派发消费券、举办主题促销活动......为重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消费市场,各地纷纷使尽“十八般武艺”。就深圳而言,截至今年5月27日,深圳各区通过微信平台发放消费券带动交易总额超过17亿元,累计受惠商户超过3.6万。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逐渐消散的情况下,深圳的消费市场恢复如何?记者为此走进深圳多个知名商圈、餐饮店铺,一探究竟。
商圈:店铺空置率加大 人气大打折扣
▲▲▲
端午节期间,记者走访深圳东门、华强北、后海等商圈发现,尽管疫情已初步得到控制,但商圈的人气依旧大不如从前。“我在这里干了十几年了,都没见过这么萧条的东门。”王女士2005年就开始在东门经营服装店,对她来说,熟悉的东门应该是人潮涌动、车水马龙的,而如今的东门,四处冷清、客流稀落,让她倍感陌生。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年的五一和端午节客流量都不算太好,每天的营业额只有疫情之前的四分之一。
东门老街商铺有不少店铺退租
客流量大不如从前,许多商铺不得不进行打折促销。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很多临街店铺在以3-5折的低价吸引顾客,还有不少店铺在进行退租前的清仓大甩卖。商圈内的老牌商场——茂业百货、太阳百货等,也都在推出全场低至三折、买一送一等优惠。
走访过程中,记者还发现,商铺倒闭、退租、转让的现象比疫情之前更多了。以后海的海岸城商圈内海德广场附近的商铺为例,据记者了解,此处商铺在疫情之前也常有少量空置率,以及频繁变换租客,但记者在端午节期间走访时发现,此处商铺出现大面积的空置。
“这些商铺都是疫情期间搬走的,没有生意扛不过去了。”王先生在天利中央广场下租了一个小商铺经营便利店近十年了,他告诉记者,那附近的商铺租金很高,疫情之前商铺的流动性也很大,“我这个店铺楼上楼下加起来不到四十平米,每个月租金8万,我们旁边的那个店铺,已经换了好几次租客了。”
尽管端午节小长假,但海岸城商圈的人气也还不如从前周末。按照以往,海德广场沿街的茶饮店、小吃店都会排长队,但如今店铺内仍未坐满。记者发现,无论是东门,还是海岸城,搬迁的商铺此前多经营服饰、美妆、冷饮。王先生告诉记者,这类业态在商圈内竞争本来就很大,没有特色,也是导致经营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在疫情和经济形势下行的双重压力之下,商铺招租着实让不少业主头疼。“东门很多地下商铺都是香港老板的,目前还给租客免租,因为老板也很害怕租客不好找。”东门一家地下商铺店主告诉记者,无论是业主还是租客,大家目前对疫情后的生意恢复信心都不大,都只能熬着。
记者从海岸城附近地产中介了解到,海德广场一片的商铺的确出现比以往更大的空置率,“这几个月很少人来问租店铺的事情,商铺的销售也不太景气。”地产中介凌先生表示。
餐馆:人气恢复较快 但仍差点“火候”
▲▲▲
从累得想睡觉,到闲得总失眠,此次疫情中餐饮业受到了重创,连西贝莜面村这种全国大型连锁品牌也难逃现金流紧张的困局。然而,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沉寂已久的餐饮业终于重新迎来烟火气了。
端午节期间,记者走访深圳多个购物中心发现,购物中心里餐馆的人气相比三四月份恢复了许多。从现场情况来看,以往排队等号的火热场面再次出现,特别是一些“网红”餐馆,等候的人数甚至在30桌以上。尽管部分餐馆仍需要消费者扫码登记和测量体温,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用餐热情。
此外,记者留意到,不少餐馆在疫情之后实现了“旧貌换新颜”,他们多数在疫情期间生意冷淡之时进行重新装修和菜品升级,如今重新开业迎来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位于宝安的一家区域型购物中心里的一家川菜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餐馆在4月份的时候进行了升级改造,5月份再次开业,餐馆的人气也逐渐攀升。尽管如今看起来人气跟疫情之前差不多,但仍未达到“满血复活”的状态。“人气是恢复了不少,但还是差点火候。”上述川菜馆工作人员表示。
相比购物中心里的餐馆,临街餐馆的表现则略为逊色。记者在晚饭时间走访宝安曾经最旺的坪洲、西乡片区的沿街餐馆发现,以往这个时间段的户内户外区域都坐满了人,但如今户外仍有空位,店员比以往更加卖力地站在路边揽客。“比疫情期间恢复了很多,但还差三分之一,主要还是老客户多。”一家经营猪肚鸡的餐馆店员对记者表示,今年肯定完成不了去年的营业额了,甚至还担心未来几个月疫情还会反弹,“现在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了,能活下去就好。”
“现在客人出来吃饭的热情大不如以前了,本想着小长假是生意高峰期,但现在都没什么生意。”罗湖东门商圈永新街一家潮汕餐厅的郑老板告诉记者,自己在这个地方开店20年了,很多都是老顾客,平时吃饭都要提前预约和排队等位的,但疫情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意。“每个月净支出接近10万元,但现在生意恢复还是很难,每个月都在亏损。”郑老板表示。
消费者:超八成消费者将更有针对性的消费
▲▲▲
尽管疫情压抑了不少人的消费欲望,但此前一些业界人士预测的“报复性消费”在疫情逐渐得到缓和的当下并未如期出现。针对疫情之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化,记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2%受访者表示不会在疫情之后进行“补偿性消费”。而对于疫情之后的消费态度,约77%受访者表示,与疫情之前保持一致,另有约16%的受访者持纠结观望的态度。
受疫情影响,不少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裁员和缩减开支,这无疑让一些就业者对自己职业的稳定性和收入预期感到担忧。“我们公司疫情期间到现在已经走了很多人,公司没有裁员,但薪酬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往的定期加薪计划今年可能受影响。”曾先生就职于深圳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受疫情影响,他对目前职业的收入感到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今后的开支也变得更加谨慎。
在记者的调查中,像曾先生这样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有近四成的消费者表示,经过此次疫情,自己的消费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而言,有71%的受访者表示将减少大笔支出,85%的受访者表示将更有针对性的消费。
线下清淡,线上红火。疫情期间, “宅经济”更加深入大众,各大商超纷纷推广自己的线上销售平台,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习惯得到了强化。调查结果显示,89%的受访者更加认可线上购物。此外,电影院和线下教育机构在疫情中也受到很大冲击,但有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在线电影和在线教育上。约39%的受访者表示认可线上电影消费,还有44%的受访者表示认可在线教育的消费。
为了重振消费,深圳各区都向市民发放了消费券。仅罗湖区就向市民发放了3000万元消费券,其中包括零售消费、住宿餐饮消费、奖励消费的消费券。东门太阳百货一楼收银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罗湖区发放消费券那段时间,客流回升比较明显,但效果并不能持续很久,如今人气也未能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样貌。
外出消费,对许多消费者而言顾虑更多的是人群聚集的问题。在记者的问卷调查中,有约39%的受访者认为聚集性消费的风险很大,另有33%的受访者认为风险一般,仅有11%的受访者认为风险很小。对于疫情后消费存在的顾虑,有50%的受访者担心产品或者服务质量有所下降,还有27%的受访者担心商家休业或者跑路,从而不发货不提供服务。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受访者对疫情之后消费市场的恢复有信心,这一比例达到87%。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