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探讨“文明冲突”的话题。亨廷顿教授在其经典著作中,将全球最主要的文明,分为七到八类: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当然世界之大,肯定还能进一步细分;比如亨廷顿的学生、享有盛誉的国际政治学者福山,认为应该分成十三类;就不详细展开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亚洲,尤其东亚、北亚、南亚次大陆,集中着中华、东正教(俄罗斯)、印度、日本四大文明;它们所对应的主要国家,或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或军事强大、经济突出,在世界上的地位都举足轻重。所以,近现代以来,这一带的地缘政治博弈与冲突异常激烈,局面的复杂程度,可能仅次于欧洲和中东。直到今天,军事对峙、甚至小规模冲突的消息都不绝于耳。比如上个月,中印边境还一度出现紧张局面(最近缓和了许多。但时不时还有其“增兵”的新闻);这个神奇的南亚国家,近几十年来特别喜欢刷存在感,时不时“秀一下肌肉”,动作不断、搅得四邻不安。那么,到底怎么理解这一现象呢?今天,就以我们自己为参照物,谈一谈“隔壁邻居”印度的历史文化、前世今生。学识和篇幅所限,采取感悟式、漫谈式的方法;不准确、不专业的地方,请多海涵。
首先,说个地理常识。很重要,却容易被忽略——南亚这块“次大陆”,原本居然完全不属于欧亚大陆。据地质学考证,大致5-6千万年前,印度洋板块猛烈地“撞击”上欧亚板块,强行“拼接”在一起。那种超乎想象、改天换地的巨大撞击力,使结合部分高高隆起(如两车相撞的“车祸现场”),巍峨耸立的喜马拉雅山脉、横亘数千里的青藏高原;我国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势特点,由此诞生。因山高奇寒,形成雄壮的雪山。当夏季来临,部分冰雪融化成水;山北那一面,按“西高东低”的路线日夜东流,流淌成咱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冲积成平原,孕育出中华文明;山南这一面,则大致按照“北高南低”的路线,流淌成印度河、恒河,也冲积成平原,孕育了古印度文明。众所周知,二者同属“四大古文明”;印度起源更早,仅次于古巴比伦、埃及,时间上排第三。
其次。同为文明古国,但其历史兴衰的特点,和我们完全不同。几千年来,南亚次大陆多数时期,处于混乱割据的状态;凡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除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等寥寥数例外,全部为外来侵略势力。一部印度史,就是外来民族和文化的征服史!最早(公元前12世纪)征服印度的,是中亚的雅利安人;然后(公元前6-前3世纪)波斯人、马其顿人;好容易本土建立的孔雀王朝兴盛了一两百年,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接踵而来;混战之际,大月氏人冲进来,建立延祚几百年的贵霜帝国;等贵霜衰落,总算本土的笈多王朝统一印度、兴旺两百年,又再次陷入了长达5-6百年的割据分裂(大唐玄奘法师就此时来天竺取经,翻译国名为“印度”),直到穆斯林、蒙古人先后入侵,分别建立起德里苏丹国、强大的莫卧尔帝国。然后,葡萄牙人、英国人从海上来了……咋这么容易被外族侵略占领呢?是地理位置不利,无险可守吗?恰恰相反!南亚板块远古从海上飘来、强行“拼接”成一个巨型半岛;三面沿海,北边撞起高山,几乎全封闭状态,地理优势非常明显,堪比美国——除了,北面的兴都库仕山脉,有一个天然的缺口。如果是咱们,肯定很早就在此地修筑“长城”、重兵布防,易守而难攻。可惜,这里是印度。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蒙古人,几千年来就顺着它,大摇大摆地成功入侵,各统治数十、几百年。
第三,如此漫长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决定了印度内部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种族、宗教与文化。择其要者来说,一是 “种姓制度”。人分成5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及不入流的“贱民”(后称达利特)。种姓世世代代不变,不同种姓者,分别意味着高贵到低贱的身份、职业。据说这是3000年多前,雅利安人为维护其统治、防范不同人种通婚设立的制度,一直神圣而不可侵犯,持续到今天。这种别说现代了,哪怕以咱们古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眼光看,都完全匪夷所思的扯淡观念,却是其社会构成的重要基础。二是复杂的宗教矛盾。澄清一个误区,印度并非佛教国家。他们庞大的人口,基本信奉印度教;小部分信奉伊斯兰教。佛教本身源于婆罗门教,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佛教昌盛到达顶峰,后来渐渐衰落了;背后的深刻原因,就在于佛教讲求“众生平等”,与等级森严、历史悠久的种姓制度传统不相容,导致“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复兴,多数人放弃佛教、重回印度教。伊斯兰文明的入侵,也给它留下了巨大的问题,直接导致“印巴分治”。三是严重缺乏凝聚力。由于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即便本土力量短暂统一,也没有秦皇汉武这样的人物搞什么“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中央集权的意识很差;到今天,各邦独立性仍然很强,内部还割裂成多个社区、村庄,向心力严重不足。
再次,就说到大英帝国对印度的巨大影响了。它深刻地改变了这个文明古国,留下了强烈的西方印记;迄今对其国体、政体、官方语言等,仍然是决定性的。英国自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从做生意开始,乘莫卧尔帝国衰落,蚕食部分地区、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政府;18世纪中叶遭遇当地抵抗,干脆撕破脸开战。几十年后,击败所有敌对力量,占领印度全境,开始了100多年“英属印度”殖民统治。对印度人来说,这又是一次屈辱的征服;但也带来了很多影响。一定程度上,这彻底结束了印度分裂与混乱,真正意义上统一了全境。并且,迅速推动了印度现代化进程,确立了资本主义的观念和生产方式。而且,彼时的印度引进了先进的管理体制、文明理念,逐渐演变成一个现代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本土的文化精英(圣雄甘地、尼赫鲁等)接受了西方教育、迅速成长,建立了坚实的人才储备。总之,当二战临近结束、英国衰落,再也无法控制如火如荼的民族独立运动时,印度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的准现代国家了。
然而,老谋深算的英国人,在即将结束殖民统治时,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政治遗产”:印巴分治。当然,所谓“分治”,与印度内部复杂的宗教矛盾本身有很大关系;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众,经常水火不容。但将原来同属一个区域的人,硬生生一分为二、或者说一分为三,搞成印度,西、东巴基斯坦(后独立为孟加拉国)三个国家,无疑留下了极大隐患;再加上“克什米尔地位未定”,这个地区要维持和平宁静,事实上已不可能。从印度独立开始,印巴各种冲突、克什米尔冲突,几乎就没有间断过。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中印的对峙与冲突呢?表面看,当然还是由于边境的“藏南问题”。1962年,中印在边境上爆发过一场战争,中国全胜。但我们并未乘机欺负对手,仍然通过谈判双方划定疆域,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但从深层次看,就与前文有密切关联了。印度,这个饱经沧桑的古老国度,几乎是历史上第一次,由本土精英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现代化国家,当年大英帝国那种征服四海、侵略殖民的扩张思想,无疑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国内种姓、宗教等矛盾重重,更需要通过外部扩张、增强国际地位,来提高整体的自信心、凝聚力。放眼整个东南亚,又找不到可与其庞大体量相抗衡的对手,自信心更有爆棚的趋势,不停扩张军备,以“军事强国”、“南亚霸主”自居。
最后,还是得回到“文明冲突”的范畴。亨廷顿教授认为,世界主要文明中,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由于辉煌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与西方文明显得更加格格不入;特殊场合,容易对抗和冲突。而相对来说,印度有独特的文明气质,却由于其历史渊源,更加亲近西方。比如在美国,印裔比华裔成就更高、更容易融入主流社会。因此,无论冷战时代、还是当下比较敏感的时期,这头“象”,仍然会被当作牵制“龙”的重要棋子,各方面暗中支持、挑动一些对抗。从这个角度看,“龙象之争”,正是多元文明博弈的产物。当然,我们相信,中印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同属人口众多、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双方合作的利益,其实远远大于对抗。“龙”与“象”共同起舞,既竞争又合作、共创文明复兴的辉煌,必然是更好的选择;相信双方的有识之士,都能看到这一点。
本文为作者为程迅博士,感谢作者大力支持。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尊重原创,转载请后台联系。
延伸阅读
【微评】西方的全球霸权秩序 :“倒驴不倒架”罢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启真阁。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