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增速复苏势头持续放缓,7月增速与上月持平。
8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8%,增速与6月份持平。
7月份,汽车工业表现最为亮眼,当月汽车制造业增长21.6%,汽车225.8万辆,增长26.8%,其中,新能源汽车10.8万辆,增长36.7%。
受访专家指出,上半年以来,中国工业生产快速复苏主要得益于复工复产的快速推进,不过,随着国内复工复产渐趋饱和,复工复产率已逼近去年同期水平,而需求端的不确定性犹存,这使得工业增速开始放缓。而7月份长江流域多地出现高温、洪涝天气,也影响了工业的进一步复苏。
关于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专家认为,一方面,经历了连续多年的下降之后,汽车行业基数较低;另一方面,一季度由于存在断供情况,部分汽车生产被推后,国内外产业链的快速恢复提振了近期的汽车生产,部分车企存在赶进度的情况;此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下,不少家庭行业开始考虑从公共交通转向私家车出行,加上近期的汽车行业刺激政策,共同提振了近期的汽车生产与消费。
工业率先复苏,反弹势头放缓
数据显示,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8%,增速与6月份持平。从环比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98%。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
三大门类中,7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6%,上月为增长1.7%;制造业增长6.0%,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增速回落3.8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7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股份制企业增长4.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6%;私营企业增长4.2%。
值得注意的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连续四个月保持正增长,其增速也明显高于社零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不过,从四月份开始,工业增速反弹明显放缓,7月当月增速已与6月持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上半年工业反弹的表现非常明显,这也是带动整体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他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在控制住疫情后迅速实现了复工复产,由于一季度大量工厂停工,企业在二季度纷纷加紧生产,存在明显的“补库存”与“赶订单”情况;另一方面,近期内外部需求有回暖迹象,整体外贸表现好于预期,外贸产品的集中交付也提高了工业出口交货值。
不过,他指出,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的快速推进,复工率已渐趋饱和,产能利用率也已逼近去年的同期水平,这使得工业反弹的增速开始放缓。而进入7月以后,长江流域等主要工业生产区域遭遇了多年未见的洪涝灾害,这也为工业的复苏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钢铁、汽车、电子生产大幅增长
分行业看,7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2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钢铁、汽车与电子表现最为亮眼: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9%,汽车制造业增长21.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5.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8%。
与此对应的是,7月份的产量中,钢材为11689万吨,同比增长9.9%;汽车225.8万辆,增长26.8%,其中,新能源汽车10.8万辆,增长36.7%;工业机器人为21170套,同比增长19.4 %。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航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7月钢铁行业产量大增反映出基建正在加快发力,这也正是她近期在江西等地调研的结果:由于各地基建项目纷纷开工,不少钢铁企业订单多到接不过来。
关于汽车行业,她表示,一方面,经历了连续多年的下降之后,汽车行业基数较低;另一方面,一季度由于存在断供情况,部分汽车生产被推后,国内外产业链的快速恢复提振了近期的汽车生产,部分车企存在赶进度的情况;此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下,不少家庭行业开始考虑从公共交通转向私家车出行,加上近期的汽车行业刺激政策,共同提振了近期的汽车生产与消费。
她强调,新能源汽车的大幅反弹与政策导向直接相关:一方面中国推迟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退坡时间;另一方面,近期各地纷纷放宽了新能源长期的限购措施,比如仅北京就新增了2万个新年能源汽车牌照。
张航燕表示,疫情加速了各行业的线上迁移,这带来了手机、笔记本等电子信息产品的明显增长。而汽车与电子行业也正是机器人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疫情也加速了部分工厂的机器换人进程,这使得中国机器人行业在连续两年低迷之后迎来了一轮复苏。
展望未来,张航燕认为,中国工业的复苏性增长将会告一段落,未来工业有望在5%上下保持稳定增长,这也是去年同期的水平,而不同行业间的分化有望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农业、纺织类产品受疫情冲击较大,外部需求下降明显,可能持续负增长;另一方面,与基建、新基建相关的钢铁、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受政策提振的汽车行业有望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