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深改委会议透露什么信号?有关外贸、教育、医疗…“双循环”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2020-09-02 07:39:44 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习近平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据新华社消息,9月1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

会议强调,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现内涵式发展,主动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突出优势特色、汇聚办学资源、促进要素流动,有效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

会议指出,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义务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教,落实政府责任,加强分类指导,强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管理,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国家举办义务教育,确保义务教育公益属性,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

会议强调,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不断完善诊疗方案,调整优化诊疗程序、治疗药物和重症病人抢救措施,完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医疗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医务人员坚守医德医风、严格执业规范,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要从规范医疗主体行为入手,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行为的监督管理,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资源共享,统筹推进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绩效分配等综合性改革,扎实推进行业作风建设。

会议指出,生活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意义。要从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推动群众习惯养成、加快分类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树立科学理念,分类指导,加强全链条管理。

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全面部署、系统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一些长期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得到破解,基础性关键性制度更加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形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增强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要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继续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统筹谋划、把稳方向、全力攻坚。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要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农村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的配置效率,激发农村内在活力。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引导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注意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形成合力。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依法依规、稳妥慎重,把握好各项工作的时度效,扎扎实实为民办事、为民造福。

加快推进三方面改革

习近平强调,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要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

“中央深改委这次会议,总书记强调‘双循环’新格局是战略决策,并提高到‘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应该是统领‘十四五’时期的战略理念。可以预见,‘十四五’规划中,将会体现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刘元春表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要推进市场化的基础性改革,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尤其要打通一些断点堵点。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央此前已经明确要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在当前外需收缩、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的背景下,推进‘双循环’新格局,首先要保住基本盘,产业链供应链不能断裂,做好‘六保’工作。然后,要加快疫后经济恢复,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再者,要抓住关键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从中长期角度推进基础性改革,顺势打造新的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力等。”刘元春表示。

如何推进上述三方面改革,在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已经有相关部署。在推动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方面,要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方面,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在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方面,要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

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

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防范风险挑战。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要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加快提升贸易质量,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外贸新动能,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化外贸发展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近期课题报告表示,预计“十四五”期间,主要经济体、跨国公司将进一步调整其产业布局,在“市场开放优势”与“国家安全需要”之间找寻新的平衡,进一步增强其产业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散化、多中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内部循环强化,原有的“大三角循环”分工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

“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在萎缩,全球化遭遇逆流冲击,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如何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竞争力变得很关键。创新驱动变得更为重要,要提高外贸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且要尽快突破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二季度海外疫情加速蔓延期间,国内部分医药类企业海外订单激增,由于国际物流受阻,这些医药类生产企业已经在积极寻求进口零部件和原料的国内替代。

白明表示,外贸企业也要适应形势,如果国内能实现大循环,能有相关配套,守住国内主场的基本盘,面对海外市场波动时才能更有底气。我国对外贸易告别了粗放式发展阶段,要适应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竞争优势更多来自质量、服务、品牌、管理、人才等优势。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主动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

会议强调,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现内涵式发展,主动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突出优势特色、汇聚办学资源、促进要素流动,有效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

2018年后,我国确定了“四点一线一面”为战略重点的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这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所谓“四点一线一面”,是指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以及中西部地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吴岩近日指出,在这个高等教育布局中,“中西部是弱点中的弱点,短线中的短线,短板中的短板,卡脖子七寸的七寸。”

实际上,教育部高教司2020年工作要点已经指出,今年将召开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推进会,印发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若干意见,打造西北、西南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支点。

吴岩指出,要把每所高校点的发展变成紧紧地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集群发展。这或是两个“西三角”战略支点的关键。

那么,西部高等教育如何集群发展?

适度“抱团取暖”将成为西部高校质量提升的必需。

2019年9月,教育部在对一份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的回复中称,通过建设若干个高等教育功能区,引导中西部高等教育主动对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综合考虑地缘、交通、产业、文化和自然禀赋等因素,调整优化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等,形成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大格局。

高等教育集群发展需要从以往粗放型的省域布局转变为精细化的城市布局。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认为,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我国高等教育重心逐渐下移,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凸显地方化的特点。高等教育将更有力地服务于地级市、县(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布局正在呈现均衡化特征,青岛、深圳等新兴城市正在快速积聚高等教育资源,而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仍集中在中心城市。随着西部人口流动的趋势,这样的资源分布特征或将更为鲜明。

(责任编辑:娄在霞 HN151)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