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应该方便易行

2020-09-05 00:58:49 中国经营报 

梁发芾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要建立完善普通门诊医疗费用共济保障机制,个人账户“可以用于支付职工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以及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用耗材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费用。探索个人账户用于配偶、父母、子女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的个人缴费”。

近些年,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多有沉淀,如何使用这笔钱,人们有很多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将个人账户结余资金用于家庭共享或家庭共济,增加个人账户的互助共济功能。互助共济本来是各项社会保险的本质特征,如果没有互助共济这个特征,社会保险将变得没有意义,个人账户无疑蜕化为强制储蓄。此次的征求意见稿在这方面有突破,当然是一个进步。

事实上,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来自职工个人工资中的扣除和单位缴纳的部分,这些钱属于参保职工个人所有。但个人账户的资金用途被锁定,只能用于医疗门诊和定点药店购买药品,这是对人们自由支配个人资金的限制。论理来说,这笔钱当然能够用于家庭成员的医疗支付。因为,作为家庭成员,甚至作为家庭经济来源支柱的父母,当自己的孩子有病的时候,出钱治疗是义不容辞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为什么医保个人账户的钱,反而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治病买药?如果孩子病了急需现钱,父母手头并无余钱,而医保个人账户有大量的沉淀,为什么不能用这笔钱救命?所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不能家庭互助共济,不但完全违背了医疗保险互助共济的功能,而且也十分不近人情。某些情况下,由于锁定了资金,使得本来可以用于家庭治疗的现金被挤占,给急病治疗带来困难,不但没有缓解看病费用问题,反而可能加剧了这个问题。

事实上,前些年各地也在探索个人账户的家庭共济改革。各地的改革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规定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有的地方规定,共享只能在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有的则有所扩大,在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和居民医保参保人之间共享。这两种家庭共享模式,显然范围比较狭窄,因为不少家庭中,并非所有成员都是城镇职工参保人,有些家庭成员甚至什么类型的医保也没有参加。此次的征求意见稿没有做详细的区分,好像可以理解为,不管家庭成员参加了什么类型的医保,甚至根本没有参加医保,但只要家庭成员中有人是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人,且个人账户上有余额,那么,他就可以将这余额让家庭成员共享,用于门诊或药店买药。但是,征求意见稿另外一句话“探索个人账户用于配偶、父母、子女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的个人缴费”似乎意味着此次所谓共济也仍然限定在职工参保人和居民参保人之间进行,未参保的家庭成员似乎不在共济范围之内。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共济的范围仍然受限。另外,从已经探索的各地情况看,对于家庭成员的界定也是宽窄不一,有些地方不包括父母,有些地方不包括配偶的父母。此次的征求意见稿提出职工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虽然没有包括配偶父母,但包括了父母,范围适中,意义较大。正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为人父母者,可能正是最需要治疗和购药的人,如果儿女的个人账户可以共享,则他们的负担将会大大减轻。

个人账户家庭共享,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实施中最需要的是简单易行。从各地的探索看,有些地方通过某种电子平台将参保者的医保卡号与家庭成员的医保卡号绑定。这种使用方式,给持卡人一定的权限,由持卡人授权家庭成员使用。但可想而知,这种电子平台,对于一些不太擅长使用新型电子设备的老人可能也不大方便,而且,这种模式,需要有关方面在后台信息共享和进行甄别,医保部门能够非常快捷地掌握参保人的家庭关系信息。比方说,张三作为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个人账户有余额,将父母、配偶和孩子的医保卡绑定,授权他们使用,但电子平台要认可和通过这样的绑定,必然要有张三家庭成员的详细信息,以及家庭成员参保的信息。如果信息不完全,那么,这种绑定是很难快速完成的。还有的地方,要求参保人拿相关证件到窗口申请办理。这也非常复杂,家庭成员关系,尤其不在同一户口本上的家庭成员,怎么能够证明是一家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不少难题,比如我国的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层次很低,各地各自为政,壁垒森严,异地结算非常困难。不少参保人虽然账户余额不少,但和父母目前不在同一统筹区,家庭成员共享的好处实际上也很难享受。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使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享这一看起来比较人性化且更有利于实现医保互助共济功能的政策,变得复杂。征求意见稿对此并无具体规定,解决此问题恐怕仍然需要各地发挥各自的智慧。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本来给家庭医保共享提供了最便捷的信息化基础,医保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方便,让人们更为便捷地享受政策带来的好处。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