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时期,确定病原体用了三四个月,这次不到十天就完成了。具有发现新病原能力的实验室不止一家,整体水平提高了。在未知病毒的研究方面,我国居于世界前列。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2020年服贸会公共卫生论坛今天(9月6日)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凝聚世界防疫智慧、共抗全球疾病威胁”进行主题演讲。新冠病毒有哪些特性?疫情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哪些启示?对此,新京报记者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进行专访。
谈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传播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新京报:此次疫情初期,你担任国家卫健委“病原检测结果初步评估专家组”组长,初步判定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目前我们对新冠病毒特性有哪些新的认知?
徐建国:新冠是具有甲流流行特点的冠状病毒。以前发现的冠状病毒,没有流行得这么厉害的。新冠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在自然环境的生命力,前所未有。它在一些外界环境中和物品上存活的时间更长,传播的场所很多,近距离特别容易传播,所以要格外重视,不能大意。
一般来说,新冠疫情在一个国家要经历20-40多天的孵育期,30-50多天的高峰期,60多天的缓慢下降期。但国与国之间差异很大。考虑气候、地理、文化、传统等特点,以及防疫策略和执行程度的差异,发展趋势难以准确预测,需要做远期谋划。
新京报:目前,很多疫苗已经进入三期临床,对于疫苗未来的使用,你是如何看的?有些人担心,未来如果病毒发生变异,目前研发的疫苗效果还能保证吗?
徐建国:对于控制新冠疫情来说,疫苗是有力的武器,也是百姓的期待。目前我国有5条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在同步开展,速度很快,水平也高。
疫苗很重要的作用是阻断疫情传播,控制疫情规模,减少疫情对社会的影响。未来哪些人需要打疫苗,应全面考虑,统一规划,科学合理,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疫苗的预防作用。譬如,人口密度较大、人员交往频繁、传播风险较大的地区,疫苗发挥的效果会更好。迄今为止没有发生疫情或者确诊人数非常少的地方,应该精准接种。
病毒变异是正常的,科学家在密切监测病毒的变异。至于变异什么时候会影响到疫苗的保护效果,我们期待科学家的监测报告。现在没有必要担忧。
谈疫情防控
超大型城市应该有一个“小汤山”
新京报: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如何防止流感和新冠肺炎交叉感染?要如何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徐建国:如果往年不注意接种流感疫苗,今年要特别重视起来。打疫苗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更重要的意义是防止疾病在人群中传播。把流感控制住了,也是对新冠疫情控制做出贡献。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医学资源用于新冠疫情防控。
秋冬季节要加强新冠监测力量。要基于监测结果,指导防控。要特别重视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监测。
另外,我们需要认真落实国家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新冠病毒的检测能力。全国检测新冠病毒的能力,应该至少达到每天100万人份,或者更高。要有相当规模的机动检测力量,能够随时派到急需的地方。大规模检测,是控制新冠疫情的必要手段,是发现传染源的利器,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做到早发现、为控制传播争取时间的技术手段。
新京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哪些启示?
徐建国:国家对公共卫生、对重大传染疾病研究的支持和投入应该是长久的。目前,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报酬较低,岗位缺乏吸引力,疾控人才流失,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改观。
新京报:特大城市人员密度大、流动频繁,在传染病防控方面有何建议?
徐建国:目前,感染科医生待遇比较低,这里风险高,平时病人相对少。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应该有一个“小汤山”,要做好应急储备。超大型城市的公共卫生应急,特别是传染病应急响应要做好。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建设需要特别重视,特别要加强病原学研究的力量。
谈病原学研究
未知病毒研究我国居于世界前列
新京报:你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40多年,完成多起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学调查。在此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次?
徐建国:1999年的那次。当时,江苏省徐州市出现了一些先腹泻、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由于病原无法确定,死亡人数增加到170多人。这应该是SARS之前最重要的一次突发传染病事件。刚好我在美国就是学这个的,回国后自己的实验室也是做这个的,所以很快判断是一起大肠杆菌O157:H7引发的疫情。
新京报:做病原学调查,你和同事平时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徐建国:有应急任务时工作比较紧张,比如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我们有个救灾队常常要在地震之后奔赴现场,开展卫生防疫,保证水和食品的安全。灾区条件非常艰苦,在汶川地震初期一段时间,由于交通中断,现场防疫队伍基本是与世隔绝的状态。
在所有传染病中,控制鼠疫是最艰苦的。在玉树地震后,我们到达现场防鼠疫,由于高原反应,喘气和走路都困难,手里连相机都拿不动。我看到鼠防队员在控制旱獭密度时,在一条小溪附近搭帐篷,住在那里,往附近的旱獭洞和老鼠洞中放药,观察效果。他们非常艰苦,待遇很低。
2010年,玉树发生地震。由于震区属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一些国外专家认为,中国可能会发生鼠疫。地震将当地的检测实验室也摧毁了。为了防控鼠疫,我们带着移动P3实验室第一次上了青藏高原,开展鼠疫菌监测工作。从那时起,我们就发现可研究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新京报:目前,我国传染病防治体系在病原学研究方面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徐建国:对于突发性大规模传染病而言,找出病原体至关重要。我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已初步建立72小时内筛查300种已知病原体的检测能力。三天完成300种检测,150种病毒、150种细菌。同时,我们也布局了发现新的病原体的研究。SARS以后,入侵我国的新发传染病,基本上3天就把病原体明确了。我国发现新病原体的能力大大提高。
SARS时期,确定病原体用了三四个月,这次不到十天就完成了。这次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多家实验室,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发现新病原能力的实验室不止一家,整体水平提高了。在未知病毒的研究方面,我国居于世界前列。
谈个人工作
未来希望培养疾病预测人才
新京报:今年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你被中宣部和国家卫健委授予“最美医生”称号。你有何感受?对于年轻的医生,你有何建议和期许?
徐建国:我做过很多起传染病事件的病原学调查。SARS之前,一些内容是保密的,不允许发表,所以很多工作是默默完成的。我是疾控系统中得到这项荣誉的第一人,这对我们疾控人也是一种认可和激励,今后更要好好工作。
目前,传染病的理论和知识在发生变化,国家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也希望年轻人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不管多辛苦多艰难,都不要退却。
新京报:南开大学成立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你出任首任院长。研究院发展未来是如何考虑的?
徐建国:我们希望利用南开大学综合性院校多学科的优势,探索和发展新的理论、策略,为培养高水平的公共卫生人才做点贡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传染病理论、策略、技术、方法等,已经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应该引领这个趋势。
我们应该重视传染病疫情的预测研究。综合性大学有优势。今后,对传染病疫情的预测应该成为常规的。开始可能不太准确,要逐步提高准确性,服务于社会大众。这也是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就像现在的天气预报一样。
我们希望动员全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力量,重新定义公共卫生的内涵,开阔视野,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主动防疫,为确保国家传染病安全,做点贡献。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协作记者 李木易
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