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几千万给交警买摩托?东北最强城市争夺战,超沈阳赶大连,长春“膨胀”了吗?

2020-09-21 07:30:00 和讯名家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01

  1956年7月,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在长春驶下了生产线。前前后后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这可是个大事,当时汽车是工业明珠,跟现在搞出顶级芯片差不多。

  没想到在六十多年后,长春最近却以相对负面的姿态上了热搜。

  在一张吉林省政府采购网的公告里,热心网友赫然发现了10辆单价36万的进口哈雷,以及160辆单价14万的进口比亚乔。

  一共170辆摩托,总共花了2687万元。

  按照长春交警给出的回应,车是前些年经过正规的手续和流程购买的,买回来后也一直没有闲置,这笔采购一定是合规、而且按照需求来的。

  这倒是没错,从2018年开始长春街面上就活跃着“哈雷大队”的身影,交警们骑着摩托帮市民朋友排忧解难,查处违章车辆、宣讲交通安全、给医疗队保驾护航、帮爆胎司机换轮胎。

  但是干这些事非得骑着哈雷吗?其实几年之前有关部门就对公务用车提出过明确规范,普通执法执勤车辆应该在12万元以内,因工作需要可以配置18万元以内,即使是最特殊的情况,价格也不应该超过25万。

  就目前的这些任务来看,36万一辆的哈雷、14万一辆的比亚乔都有点大材小用了。

  你看人家国宾护卫队就很低调,作为直面外国友人的国家门脸,他们骑的都是清一色的国产品牌春风650G,卖相帅,价格最高不到10万。

  在大家心中理应骑着哈雷风驰电掣的,并不该是交警,而是拿着霰弹枪的终结者施瓦辛格。

  02

  超不超标、合不合理自然会有很多讨论,振兴东三省喊了这么多年,大家都觉得成效一般,但长春能花这么高价格给交警买摩托,背后还是有一些底气的。

  核心原因就三个字:有钱了!

  近段时间,东北经济最强的四个城市披露了经济数据,大连3155亿、沈阳2887.7亿、哈尔滨2062.1亿,长春则以3058.2亿的数字位列第二;

  如果单看二季度那优势就更显明显了,长春是唯一的正增长,而且当季的GDP总量也位列第一。

  90年代的时候长春在东北的排名一直在第五、第六的样子,之后差不多每十年前进一两名,再加上东北其他城市增长乏力,到了今年上半年,距离最厉害的大连也只差了100来亿,登顶东北经济最强市看起来指日可待。

  这么一来,很多人很激动,就来了一大波长春“吹”。

  有的人分析长春相比哈尔滨、沈阳和大连的区域优势的:

  即使是在目前高铁网络不完善的情况下,长春仍可以一小时覆盖东北省会城市、三小时覆盖东北主要城市,辐射广、交通便利,相比更远的哈尔滨和京津冀辐射范围内的沈阳,确实更为合适。

  也有人认为,长春提出的未来重点发展的四大板块——长春国际汽车城、长春国际影都、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和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是未来整个东北的一个大引擎。

  为了跟这个战略配套,还有人翻出了前些年搁置的国家中心城市申报“旧账”,在吉林财经大学的官网上,一则“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领导批示”的消息不胫而走,似乎离申报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03

  所以既然有这么好的未来,在交警这个城市名片上多投点资,有啥不可以的呢?

  在抢眼的数据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不少问题。

  考虑到东北三省上半年整体的疲软表现,吉林省上半年的正增长确实值得一提,其中GDP总量达3058.22亿、实际增长1.2%的长春市贡献不小,但这份增量是从何而来呢?

  除了汽车、生物医药,大头还是来自于基建,地铁线路、机场工程和高铁项目齐头并进,拉动效应还是比较明显的,但除此以外,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的思路也让长春受益。

  今年6月,以前由四平代管的公主岭市改由长春代管,别看人家在行政级别上只是个县级市,存在感不强,但人口和GDP都在省内能排得上号,算是比较优质的“外援”了。

  在合并之后,长春的总面积达到近2.5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则超过沈阳,仅次于哈尔滨,直接升至东北四大城市第二位。

  只不过放眼全国的话,上半年1.2%的增幅算是尚可,但刚3000亿出头的总量就稍显孱弱了些。

  04

  如今的弱势地位,跟螺旋前进的历史走向是分不开的,现在很多人黑东北,可能是有健忘症,大东北的工业和粮食,在很多年里都是国家支柱般的存在。

  建国之后的东北,算是正儿八经、根红苗正的老工业基地了。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五个五年计划,把东北布局成煤炭石油钢铁重化基地,可以说是靠着先天的资源优势支援全国了。

  但这些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其实很有限:

  尽管东北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考虑到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负担越重、亏损越多。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粮食是民生命脉,自然要统筹协调、不能随意加价;

  同样有着优势地位的重工业,在定价领域仍是没啥发言权的“弱势群体”。

  掌握经济命脉的钢铁、煤炭、石油、化工、航空、兵工大型机械制造等行业,不但利润不留地方,还得支援全国;相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手表、自行车和收音机,钢铁和机床哪能坐地起价呢?

  等到了中苏交恶的20世纪60年代,全国又在战备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又有一大批生产线和产能向西南等13个内陆省份转移,久而久之,这差距就变得更大了,后来老东北的国企改革,最惨的家庭三代人一起下岗,其中的压力一般人理解不了。

  整个东北都逃不脱这个历史进程,生产出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的长春当然也不例外。怎么振兴东北,就成了一个全国话题。

  05

  虽然说摸索了这么长时间,被黑了这么久,但是复苏一个强大的东北谁会反对呢?但是这个事难度确实大,阻力很多。

  首先是产业结构。

  虽说第二产业发达,但主导产业单一、过度依赖汽车、石化。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还能靠着工业基础发光发热,但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化竞争,过去的优势就成了拖累。

  未来如何转型暂且不说,最起码近几十年里高速发展的几个行业——外贸、金融、互联网,地处内陆的吉林是一个都没沾上边。

  在之前尚能靠地方主导上马的固投、基建项目续一波命,但在GDP挤水分和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直到现在都没能恢复元气,长春甚至还有过一段GDP增速为零的尴尬期。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拧巴到一起,就是现在这个局面,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其次是人口问题。

  挣钱难了,老百姓(603883,股吧)也用脚投票,东北人南下已经持续了十几年,成了“人口净流出=前景看空”这个理论的注脚。

  作为建国后工业化较早的地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东北算是执行计划生育最严格的地区之一,在当地土生土长的80、90后中间,独生子女的比例相当高。

  年轻人到一线城市发光发热、老年人都去南方做了候鸟,留下来的人多将体制内的工作岗位视为甘之如饴的铁打金饭碗,没人做生意,营商环境再好也不行啊……

  很多人在说起长春乃至整个东北的经济问题时,总会习惯性的落到地域文化、政府效率、企业家精神和人才政策这些落点上来,这些问题动不动就引发“地域黑”的争论,各说各的理。

  之前《一个党委书记的大胆发言:为什么东北发展比不上广东?》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其实东北也在做一些改变,上半年时任三亚市长的阿东直播带货引起了刷屏,现在这个东北人已经回到吉林工作了,这种在外历练的干部多了,希望能带来一些实际的转变吧。

  说一千道一万,大东北还是在艰难的复苏中,如果长春真能成了东北经济领头羊,那就需要在模式、观念上面带个好头,缺钱的地方太多了,东北的社保医保都是大问题,全国也都在支持东北,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把钱花出效果,是个考验能力的问题,反正怎么看,花两三千万买哈雷,不合算。

  撰文| 关雎

  头图| Ritomm

  排版| Seagull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猫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