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全线开火,中亚“火药桶”又被引燃了 | 京酿馆

2020-09-28 13:34:32 新京报 

一旦阿方战事稍稍有利,足以让阿利耶夫在国内炫耀“胜利”,或阿方出师不利,连吃几个大亏,他们都很可能“到此为止”,暂且让“热战”回归“冷战”。

▲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冲突致百余死伤:互发视频炫耀战果,均宣布“战时状态”。?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文 | 陶短房?

9月27日,位于亚欧交界、素有“火药桶”之称的高加索地区,爆发了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间的激烈冲突。

各说各话的“战争”

说是“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而非两个国家,是因为迄今战事主要集中在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定的阿塞拜疆境内,即阿塞拜疆本土和自行宣布“独立”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之间。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面积4388平方公里,人口约16万,四面均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所包围,但该地区绝大多数人口却是信奉亚美尼亚天主教的亚美尼亚人。

综合各方消息,战事开始于9月27日上午7时10分左右,阿塞拜疆方面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上卡拉巴赫的费佐利地区和杰布赖尔地区。阿塞拜疆方面将此次军事行动称为“反击”,暗示“亚美尼亚才是率先发难的一方”。但实际上,由于认定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为“阿塞拜疆领土”,当地人寻求独立就是“挑衅、叛乱”,因此他们历来将对该地区的军事行动都称作“反击”。

阿塞拜疆国防部宣称,他们“收复”了6处村庄(其中5个位于费佐利地区,另一个在杰布赖尔地区),摧毁对方12座防空导弹发射装置,自己损失一架直升机并“有所伤亡”。

但亚美尼亚国防部随即驳斥了阿塞拜疆方面的战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国防部”最初发布的战报称,他们在27日当天击落对方4架直升机、15架无人机,击毁对方10辆坦克装甲车辆。但随后发布的更新战报则将击落直升机数目下调至3架,击落击毁无人机、坦克装甲车辆数目则分别上调至20架和30辆,“击毙击伤甚多”。

战事爆发后,亚美尼亚总理帕钦尼安宣布,在邻国阿塞拜疆对“亚美尼亚领土”发动“侵略”后,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进入“全面战争状态”,在亚美尼亚全境宣布实施戒严令和“总动员”。在Facebook上,这位亚美尼亚总理高呼“我们一定胜利!光荣的亚美尼亚军队万岁”。

当天稍晚,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总统新闻发言人哈吉耶夫、该国国防部和外交部也发表声明,作出了同样强硬的表态,并宣布在阿塞拜疆境内多个地区实施21时至次日6时的宵禁。

目前尚无独立消息来源核实双方战报,但从双边冲突“传统”看,应该都有很大程度的“注水”。

两个“自古以来”, 一个现实矛盾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处于多民族、多文化交界处,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信奉亚美尼亚天主教的亚美尼亚人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阿塞拜疆人,为争夺这一地区纠缠不休已历千年。

最初,这里属于波斯帝国领土,后者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对“非我族类”的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倒也“一视同仁”;1805年,沙俄和波斯签署《库拉河畔条约》吞并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1828年又通过《土库曼恰伊条约》将整个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吞并。由于在信奉东正教的沙俄看来,亚美尼亚人属于基督教体系,是“自己人”,而阿塞拜疆人则是“另类”,因此开始在两族冲突中偏袒前者。

十月革命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均成立了苏维埃政权,但出身格鲁吉亚、却有着强烈俄罗斯认同的斯大林进入领导层后,唯恐高加索各民族闹“独立性”,采取“分而治之”策略,刻意将当地各民族土地割裂得支离破碎,以便莫斯科的统一领导。具体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原本因民族关系,理应划归亚美尼亚。

莫斯科方面最初也是如此决定的,但仅隔一天就在斯大林影响下,被改为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国下的一个自治区。原本这里通过“拉钦走廊”和亚美尼亚本土连接,结果“拉钦走廊”也被划给阿塞拜疆,令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从此和亚美尼亚分离。作为补偿,和阿塞拜疆本土隔绝、但人口多为阿塞拜疆人的纳西切万地区,又被划给了亚美尼亚。

这一安排在斯大林时代似乎“毫无问题”,但斯大林去世后就令两个民族龃龉不断。1985年,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倡“公开性”,而莫斯科的政治家和活跃人士不论左右,普遍更加同情亚美尼亚人,这令亚美尼亚人受到鼓舞,鼓起了“收复”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勇气。而阿塞拜疆人则唯恐莫斯科不公正,希望抢先彻底征服这一地区,造成“这里属于阿塞拜疆人”的既成事实。

由于苏联权威下降、戈尔巴乔夫优柔寡断,1988年2月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爆发,战争持续到1994年,期间经历了亚美尼亚大地震、苏联解体和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两国的独立,最终以双方停火、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事实上独立而告终,战争导致3万人死亡,更多人无家可归。

此后两国间矛盾一直尖锐:阿塞拜疆一再试图“收复失地”,亚美尼亚则不但希望保住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独立”,更希望夺回丧失近百年的拉钦,打通亚美尼亚本土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间的联系。这种尖锐矛盾曾导致多次武装冲突,其中2016年4月的所谓“四日战争”最为严重,当时双方共有约230名军人和平民死亡。此后在俄罗斯和国际社会斡旋下,两国宣布“接受谈判解决分歧”,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矛盾一度缓解。

但近年来情况又有所恶化: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和亚美尼亚总理帕钦尼安都面临国内反对派挑战,急欲通过对外显示强硬,刺激民族主义情绪,以巩固自己的支持率。在这种局面下,帕钦尼安多次前往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活动,发表刺激性言论,并向当地运送大量武器,而阿利耶夫则一面指责帕钦尼安,一面频繁发表“反击亚美尼亚侵略”、“消灭国内分离主义势力”等言论,并不断公开进行战争准备。

2020年7月,两国均爆发针对对方的示威,在各自政府的纵容下,示威随即演变为针对对方目标的暴力发泄,并导致边界流血冲突;9月25日,阿利耶夫再次发表针对对方的激烈言辞,声称“我们已做好一切准备”,亚美尼亚方面则摆出针锋相对的姿态。

至此冲突激化已不可避免,9月27日,战争终于爆发。

各方态度及冲突前景

阿塞拜疆方面之所以敢于如此强硬,一是近年来石油-天然气收入大增,国家财力充实,二是背后有同属一个教派、且在地缘政治中日趋咄咄逼人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撑腰。战事爆发后,埃尔多安公开表示“支持我们的阿塞拜疆兄弟”,他也是各国领导人中唯一公开“选边站”者。

其余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法国(明斯克集团框架内俄美冲突调停国)总统马克龙、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等纷纷发表声明,呼吁双方“立即停止敌对军事行动”、“尽快重返谈判”,并指出“停火必须是立即的、无条件的,谈判是唯一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消息称,土耳其外长卡武苏格鲁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业已紧急通话,并一致同意“需要停火”。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阿塞拜疆国力更强,人口更多,但历次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他们多是吃亏一方。亚美尼亚人历史上饱受倾轧,养成了好勇斗狠的民族性,因此持久战对双方都不利。而一旦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大打出手,阿塞拜疆官方所宣称的“本土作战有利因素”实际上也并不存在。

许多分析家指出,阿利耶夫虽然“嘴狠”,但事实上一直留有分寸,始终将战事局限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个别地点,这些地点都是靠近伊朗边境且地势相对平坦的。攻击这里的意图,一是试图切断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外援,二是这里更适合阿塞拜疆方面重装备展开,胜算比山区大一些。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民众仇恨情绪和离心力强烈,且民生贫困,阿方恐无意也无力冒险并花费巨大代价,尝试一口吞下这里,因为这里既不“好啃”,更难“消化”。

鉴于此,一旦阿方战事稍稍有利,足以让阿利耶夫在国内炫耀“胜利”,或阿方出师不利,连吃几个大亏,他们都很可能“到此为止”,暂且让“热战”回归“冷战”。至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问题的根本解决,战争固然徒劳无功,国际社会所宣称的“和平谈判”,只怕也是缘木求鱼。

(责任编辑:赵艳萍 HF094)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