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劳福局)局长罗致光在香港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新华社香港10月7日电题: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解决疫情下的就业困局——专访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
新华社记者 朱宇轩
“新冠肺炎疫情重挫香港多个行业,不少从业者或失去工作,或放‘无薪假期’。在疫情之下,如何支援受影响的行业和从业者,是我们亟须解决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劳福局)局长罗致光日前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
疫情对香港经济的打击堪称前所未有。根据特区政府最新统计数字,今年6月至8月,香港失业率为6.1%,依旧处于近15年以来的高位。在担任劳福局局长的第四个年头,如何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人士“搵一份工”(找一份工作),成为罗致光工作的重点。
保就业 创职位
“香港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当国际贸易因疫情几近停顿时,香港也深受影响。”行业不景气,产生的负面效应如多米诺骨牌般,传导至每位从业者,如何解决就业困局?罗致光表示,特区政府双管齐下,采取的措施是:保就业、创职位。
为保持经济活力及减轻市民负担,特区政府已推出历来最大规模的纾困措施,包括三轮防疫抗疫基金以及财政预算案的纾困措施,总额高达3115亿港元。
在防疫抗疫基金下,特区政府推出两轮“保就业”计划,通过向雇主提供有时限的财政支援,协助他们支付员工薪金,以保留可能会被遣散的雇员。罗致光介绍,所有行业的雇主均可申请此计划,经初步估计,两轮“保就业”计划已涉及约900亿港元。
“从统计数字可看出,虽然相对于4月,香港7月的疫情更严峻,但就业人口反而增加了5万个,可见‘保就业’计划是有成效的。”罗致光表示。
此外,为纾缓严峻的失业情况,特区政府已在防疫抗疫基金下预留60亿港元,未来两年可在公营及私营机构创造约3万个涵盖不同界别的临时职位,涵盖不同技能和学历的人士,缓解应届毕业生以及青年的就业困难。
搭桥牵线 配对资源
罗致光指出,2019年下半年起,受外围环境影响,香港经济开始下行;2020年初疫情暴发,全球经贸往来几乎被切断,香港航空、旅游、零售、酒店等行业也随之受挫,部分行业被迫暂停逾九成的经济活动。
“疫情之下,失业人士需要找新工作,安老、保安等行业仍需人手,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双方对接。”在招聘市场和劳工市场间,罗致光带领的劳福局发挥着“中间人”的作用,为双方搭桥牵线、配对资源。
罗致光介绍,劳福局会广泛联系公司、企业等,寻求这些机构组织是否有招聘需求,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发布给求职者。往年,劳福局会举办招聘会,让雇主和雇员直接对接,今年受社交距离措施限制,劳福局将招聘会改为网上举行,尽可能调度资源。
但疫情增加了双方资源配对的难度。“疫情导致很多人失业,但劳工市场上的招聘职位也少了很多。”罗致光说。
为应对雇员失业或就业不足,同时增加从业者竞争力,特区政府委托雇员再培训局,推出了一项特别培训计划——“特别·爱增值”计划。罗致光介绍,这项计划免收学费、不限学历,涵盖旅游、饮食、零售等多个行业,提供多种培训课程,学员完成培训后可获得每月最高5800港元的津贴。
经济复苏 任重道远
“此次疫情是特区政府从来没有面对过的,所以每走一步,我们都需要做新的尝试。”罗致光表示,疫情严重影响了香港整体经济,为防控疫情、改善民生,特区政府财政压力不小,
当疫情成为“新常态”,罗致光表示,不少从业者因为疫情离开了劳工市场,而当经济复苏后,这部分人士可能不再重新就业,导致劳工市场出现严重的人手短缺问题。
罗致光认为,内地和不少亚洲地区的疫情相对受控,因此香港经济复苏首先需要依托的是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往来,其次是香港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关系。
“从香港对外经贸来看,未来发展方向是内地市场,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通过与大湾区互联互通,从而带动香港的就业市场,这也是特区政府未来工作的重点。”罗致光表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