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琼
深圳传统产业并未离场,因为在产业转型的路上,深圳已紧锣密鼓地行进了20年。
陈琳的服装批发店在深圳市罗湖区宝华白马服装批发城的二楼。十余平方米的店铺里,几百件不同款式的年轻女孩衣服,整齐而拥挤地在店内的四面墙壁上平铺开来,地面沿着墙壁堆满了包装好的衣物,店铺中间放着若干个大包裹。距离商城暂停营业已经一个多小时了,陈琳仍坐在衣服堆里,比对着客户的订单,快速地整理货物。接近晚上八点,这座已经结束当日营业的服装批发城内,依旧灯火通明。
王惠在横岗眼镜城开店两年,自己办厂8年。现在她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店。“前店后厂”的模式,是横岗眼镜城普遍的“打法”。临近晚上七点,眼镜城的客流并不多,零零星星的客户刚走进商城,前后两旁的店铺便开始热情揽客。记者和王惠交谈的过程中,她的注意力丝毫未从行人中离开,王惠笑称,毕竟竞争对手太强大。
夜幕降临,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的珍珠、黄金、翡翠、琥珀、银饰……闪着亮光,店主江女士还在给客户介绍着;钟表师傅陈先生小心打包好客户订的手表,填写着快递单子;陈琳抬起酸痛的脖子,她说回家还得在朋友圈更新最新的衣服款式;王惠耐心地给好不容易招揽到店的客户介绍着眼镜……
服装、钟表、珠宝、眼镜……作为深圳传统优势产业,在时间的冲刷下,正在从“加工代工”向“智造创造”跨越,转型升级为“大时尚产业”。
从加工代工到产业觉醒
从父辈开始在深圳服装厂打工,到自己办厂开店,陈琳自己也已在深圳服装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了。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十多年前入行,也是靠代加工起步的,帮别的厂加工一些产品,一单就赚个几块钱,不具备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加入了自己的原创,才有了自己的款式和客户。
85后的陈琳2006年中专毕业后来到深圳,虽然她中专学的也是服装设计,但对她来说,要想有自己的产品,一切都从头开始。陈琳的记忆中,父母从她上小学时便南下务工,一直在制衣厂做事。直到2004年,他们在深圳龙华区观澜某厂房租下了不到400平方米的空间,开始自己接单,帮别的品牌代工生产,偶尔也生产一些简单款式的服饰。陈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起初只雇了五个员工,每个月的工资和房租加起来都不到1万块钱。
深圳位于珠三角地带,毗邻香港。经济特区建立初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承接了从香港转移而来的大量制造产业,但仅仅限于加工制造环节,靠“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和“贴牌加工”起家。服装行业也是这个时间进入深圳的,但其设计、营销、管理、咨询、品牌策划、广告等配套环节都留在了香港。当时代工企业数量猛增,行业利润微薄,订单竞争激烈。
但“三来一补”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模式,随着深圳的发展,也必将面临淘汰。
早在1995年,深圳市政府就在《关于加强“三来一补”管理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开展“三来一补”应本着稳定、发展、提高,在巩固中优化发展,在调整中不断提高的指导方针,加以正确引导。要根据深圳整体经济的战略要求,正确处理开展“三来一补”与整体经济的发展关系。既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加速发展生产力,又要有利于整体经济的优化和提高,不失时机地把深圳经济推向新的水平。
随着“深圳速度”朝着“深圳质量”迈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议题被提上日程,从“三来一补”到生产自主品牌,在深圳紧锣密鼓地进行了20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创新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林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传统优势产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始转型,而现在面临的是高质量发展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传统优势产业依靠“三来一补”发展;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深圳生产成本提高,产业逐渐向自主品牌的方向转型,这个阶段大概用了20年才完成。
周林认为,对于这个阶段的深圳,传统产业转型之路还算是顺畅的。随着深圳本地生产成本提升,制造环节逐渐向周边转移,营销环节保留在本地,主要负责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占有率,实现更高的附加值。
而陈琳家最开始的厂房因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上升,三年前已搬至东莞。陈琳介绍,厂房从最初的11块钱/月/平方米的租金,现在已经涨至超25元/月/平方米,由于自己订单需求加大,厂房面积和人手都需要增加,除了租金在上涨,深圳的普工工资也一年比一年高,所以干脆将厂房搬至东莞,在深圳仅留下了这间店铺。
陈琳向第一财经记者坦言,现在在罗湖的这家店铺线下销量并不大,大概只占到了三成。多数货源是通过老客户以及老带新形成的。根据市场的变化,陈琳售卖服饰的款式也不断变化。而如果来了大订单,时间又赶,陈琳也会让一些大的工厂帮忙生产。
走进这些深圳传统老牌产业基地,不难发现,批发成为他们面向市场的重要方式。在水贝珠宝、横岗眼镜城、深圳南油和新白马服装批发市场,第一财经记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批发”等字眼。以服装为例,在某批发城中,部分楼层的产品品牌并不明晰,很多品牌商家过来拿货后,再进行品牌包装。而也有部分楼层专门做自己的品牌批发,种类繁多。
求变、求新
深圳传统优势产业求变、求新的步伐未敢停歇。服装产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低端的“三来一补”到品牌制胜并走上国际舞台,深圳服装产业涌现出Marisfrolg、影儿、ELLASSAY歌力思(603808,股吧)等一批具有强劲原创设计和品牌号召力的优秀企业。
在求变的过程中,深圳目前聚集了大批全球顶尖的内衣、服装、钟表、皮革、黄金珠宝设计师,在为本土企业设计创新产品的同时,还为国际品牌提供解决方案。同时,深圳产业的聚集力,吸引了传统内衣、服装、钟表等产业基地的一些企业把总部迁至深圳,在深圳创立研发设计中心和品牌。
然而,在新时期,求新的敏锐度丝毫不能放松。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零售”模式成为新的挑战。博士眼镜(300622,股吧)连锁股份有限公司(300622.SZ,下称“博士眼镜”)就在2019年年报中提及,电商渠道和社区平台等互联网工具的不断创新,为眼镜零售企业对资源、技能等自身内化能力带来挑战,未来持续探索“新零售”模式将成为眼镜零售企业发展的必行之路和难点所在。
在深圳龙岗区横岗嘉宝国际眼镜城开店的王惠同样面临着这一苦恼。电商兴起、直播带货一片火热,每天看着行人稀疏的商场,“如何打开销路”成为王惠脑海里每天都在琢磨的事情。眼镜零售过程中所包含的验光、配售镜及售后服务环节的不同属性,使得眼镜零售行业介于医疗与商业之间,带有“半医半商”的性质。电商形式对于眼镜销售来说,其实优势并不明显。而作为眼镜行业的一员,王惠表示,虽然我们以批发为主,但是对于零售端,我们也更希望顾客能够来到店里,进行专业的验光、配镜,选取最适合自己眼睛的眼镜。
面对消费者日益升级的视觉健康需求以及行业的竞争加剧,博士眼镜表示,这对眼镜零售行业的专业化服务水平的要求将不断提高,也将促进眼镜零售企业明确自身定位加速转型,客观上带动眼镜零售行业的发展与升级。
成为大时尚产业
在周林看来,深圳传统优势产业实际上已经演变成深圳大时尚产业。深圳本身是个时尚中心,在时尚文化发展方面,众多的品牌和产品便是时尚代言人。传统优势产业已脱离了简单的加工制造环节,正扮演着时尚产业的角色。对深圳来讲,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对打造设计之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互补作用,应该大力支持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
“而对于这些产业来讲,应该借助深圳这个平台,塑造前沿、时尚的品牌形象,以此来拓展自己。”周林表示,对于传统产业来讲,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经营方式,对产业链的布局进行动态调整,不同产业链和价值链可以在大湾区的背景下进行重组。对于需要低成本的生产环节,可以放在大湾区低成本的地方去,高端的,创造高附加值的环节可以保留在深圳,这需要企业主动来调整。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2019年在深圳钟表行业协会基地调研时便强调,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瞄准高端高新,深入实施“深圳品牌”战略,持续推进服装、钟表、眼镜、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迈进,使“深圳出品”成为高质量、高品质、高信誉的代名词。
而对于兴起的线上带货的冲击,周林认为,疫情对线下的实体店带来很大冲击,线上销售火热,目前来看也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未来线上营销的渠道不亚于线下渠道,怎么利用好,开发好线上渠道是品牌企业比较重要的课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