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度会制度一般是在企业实施,将这一制度借鉴到政府里并形成重点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闭环,在上海全市都属首创。
区长、副区长牵头每两周召开招商引资调度会,先后引进 360、阿里、京东等一批企业重大项目……这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上海市普陀区最新的招商引资成果。
近日,上海市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姜冬冬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今年以来,普陀区优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区长、副区长分别牵头成立了7个招商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机制,每两周召开招商引资调度会。调度会制度一般是在企业实施,将这一制度借鉴到政府里并形成重点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闭环,在全市都属首创。
普陀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北部,是沪宁发展轴线的起点,也是上海连接长三角及内地的重要陆上门户和交通枢纽。
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主持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讲话。会议强调,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长三角区域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姜冬冬介绍,区内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正在建设的长三角云上科创服务平台数据库,将对超过100万名长三角云上科技研发专家的数据画像、深度签约50名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技术专家人才,打造上海全球知名创新人才智库,搭建起供需对接、产才匹配、精准推送的云创新平台。
下一步普陀区将以“长三角云上科创”为平台,促进全球人才智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通过建立技术交易体系,打造高价值专利银行运营长三角科技资产。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创新管理新工具,促进成果转化。
区长、副区长牵头7个招商小组
《21世纪》:近半年普陀先后引进360、阿里、京东等一批企业重大项目,新设企业数量位居中心城区首位。普陀吸引互联网企业扎堆落户的优势是什么?
姜冬冬:这是我区这些年正在形成的数字经济战略、“人靠谱、事办妥”金牌服务、“全域、全力、全员”大招商体制机制和特色营商环境等四大“磁吸效应”协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当今世界,数字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新蓝海。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数字经济迎来了新一轮爆发,这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反思。最近在走访企业中,我们感受到凡是数字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或行业,相对来说受疫情影响比较小一些,或者同样受到影响,它恢复反弹也比较快一些。
因而,普陀区出台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和推进新基建行动方案,希望在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治理探索、数字应用示范等领域形成特色亮点、打造若干高地。
不仅如此,在企业服务中,一方面全区坚持快速响应,事不过夜马上办,以“人靠谱、事办妥”“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四到”服务,确保让企业办事更省心、经营更放心、发展更顺心、扎根更安心。
全区设立了24小时服务企业专线,确保企业有问题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同时建立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定期关心联系企业,“点对点”对接了解需求。最近在重点园区、重点楼宇、重点企业形成专员对口机制,真正在普陀形成一批“楼小二”“园小二”,服务企业、服务楼宇更加精准。在特殊时期,区里坚持雪中送炭,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21世纪》:今年以来普陀区区长、副区长牵头成立招商引资小组,两周开一次调度会。为何会实施调度会制度?给当地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改善带来哪些变化?
姜冬冬:今年以来,我们优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所有区长、副区长分别牵头成立了7个招商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机制,每两周召开招商引资调度会。
调度会制度一般是在企业实施,我们借鉴到政府里,形成重点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闭环,在全市属首创。它既有利于形成各招商小组之间“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也有利于破除部门壁垒,形成问题快速处置的合力。比如,一个企业可能有多个诉求,即便只有一个诉求,也不一定只涉及一个部门。应用这个平台,企业碰到什么困难、有什么诉求,都能够比较高效地解决。
这套机制运转下来效果非常好,极大调动了全区上下的招商热情。今年以来,普陀区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市各区中排名靠前,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普陀的信心,为普陀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1世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援企稳岗,普陀区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下一阶段将如何拉动投资的恢复与发展?
姜冬冬: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对冲疫情负面影响、促进经济企稳运行的关键一招。牵住“一网通办”这个牛鼻子,推动更多行政权力事项线上办、自助办、邮寄办、预约办、帮代办、一次办。
目前,在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已形成一批特色亮点。比如,以政银企精准对接破解企业资金周转难题。疫情期间上线“普会贷”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机构“不见面”精准对接。市区联动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制,前端为企业担保增信,给予入库企业在贷款额度、担保费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后端为企业贴息贴费,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下一步,普陀区将全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投资发展环境。优化普陀建设项目政府服务机制,实现“项目服务全流程、优化审批全要素、协调推进全方位”,特别是要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和服务水平,打造尊重知识价值的一流营商环境,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以及打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支持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为缺乏抵押物的中小微企业快速“画像”。探索接入金融资源和第三方中介资源,提供贷款、担保、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等各类金融服务。
超百万名云上科技专家“入库”
《21世纪》:在科创和智能制造方面,普陀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作用?
姜冬冬:当前,我们主要聚焦“三个平台”推动长三角创新合作。
一是推进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发挥上海和以色列各自优势,为海内外创新企业、创业团队提供与市场、资本、产业对接的一站式服务。着力打造中以创新合作示范区、国际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地,构建服务长三角创新发展的“发动机”“加速器”。下一步,将积极对接引进重点项目,推动举办重大活动,探索优化服务与合作体系,力争在年内形成中以合作创新、长三角协同创新机制。
二是推进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建设。上海市和清华大学合作共建,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国际合作、智库研究和人才合作五大功能,打造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创新载体。
下一步,将强化研发和转化两大核心功能,引进一批海内外、长三角创新人才。推动与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创新领域合作,开展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合作,举办“上海清华国际创新周”“全球区域发展论坛”等活动。
三是发挥武宁创新轴沿线科创平台作用。武宁路是普陀区连接上海市中心与长三角的重要通道,沿线集聚了一批高校、院所、企业等科创资源,并拥有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等国家、市级重要功能型平台。
下一步,将立足大院大所集聚优势,统筹利用众多科创平台,着力提升服务长三角创新发展的辐射能级。包括强化机器人、工业控制功能型平台带动作用,着力提升可靠性和智能化实验室、机器人项目路演平台、初创企业孵化器等服务能力;推动国内首家工业互联网质检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系统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举办长三角人工智能企业路演暨产业合作研讨会,推动打造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合作交流平台等。
《21世纪》:在长三角云上科创服务平台建设中,如何将政产学研经创新链条进一步连起来?
姜冬冬:去年8月31日,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落户普陀区长风地区。落户以来,围绕空天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可信交易等关键技术领域,创新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进展。已成立了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在沪首家高端智库)和云上科创、增压燃烧与空天动力技术、信息安全与汽车电子等8个专业实验室。
其中,创新中心在建的长三角云上科创服务平台数据库,将对超过100万名长三角云上科技研发专家的数据画像、深度签约50名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技术专家人才,打造上海全球知名创新人才智库,搭建起供需对接、产才匹配、精准推送的云创新平台。
目前,创新中心人才高地的集聚引领效应已逐步显现,一批清华系团队、企业正在普陀区集聚。同时,创新中心正积极与已落户普陀的企业进行对接,就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公共安全等领域进行应用市场合作。
下一步,创新中心将充分发挥上海市的龙头作用,以全球视野主动谋划和持续推动自主创新,以“长三角云上科创”为平台,促进全球人才智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通过建立技术交易体系,打造高价值专利银行运营长三角科技资产;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创新管理新工具,促进成果转化。
打造服务长三角公共活动中心
《21世纪》:近年来普陀在长三角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从实践来看,长三角公共文化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工作?
姜冬冬:真如城市副中心作为上海主城副中心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推进速度一度较慢。随着红旗村、铜川路水产市场“五违四必”综合整治完成,真如副中心开发建设全面提速,正着力打造文化商业新地标和服务长三角的公共活动中心。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景观正逐步呈现。
作为主城副中心之一,真如将是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功能承载区。下一步,将依托沪宁城市发展轴,结合上海西站交通枢纽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由服务上海西北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向服务长三角的公共活动中心转型。
为更好融入长三角,真如将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打造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地面交通多样化交通出行方式,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形成更为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有机衔接、统筹协调。我们也将继续深化与长三角地区文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文化领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工作。
《21世纪》:长三角一体化四地教育联盟已在普陀签约成立,目前进展如何?下一步将如何推进沪浙苏皖教育合作交流?
姜冬冬:前期我们已经成立普陀、苏州、嘉兴、芜湖长三角一体化四地教育联盟;落成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实验学校;举办2019长三角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嘉兴市牵头召开探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长三角(四地)产教融合高峰论坛以及举办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党建高质量发展分论坛等。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四地教育联盟还举办2020线上研讨会并启动长三角四地教育联盟“学‘四史’红色学堂”研学实践课程。
下一步,联盟将继续深化合作办学。嘉兴市桐乡教育局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合作共建的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丰子恺学校,2020年9月首届学生已经入学,明年将搬入新校舍。
在运用信息平台中,建立四地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融合机制,相互承接对方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由嘉兴市牵头实践的《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多点联动项目》已申报长三角多点联动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聚焦长三角区域在教育治理领域的创新性、突破性改革举措。
其中,项目将先行以“四地教育联盟”为平台,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设行之有效的教育治理数字化体系,提升数据收集能力,保证“四地教育联盟”之间相关数据通道顺畅。
四地还将共建长三角一体化专栏,组建跨区域高端专家信息库,推进跨区域名师工作室结对发展,拓展跨区域教育合作覆盖面。
(作者:卜羽勤 编辑:李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