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印度纺织订单转移来华?专家:这至少能维持两三年

2020-10-17 09:52:54 第一财经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近日,在商务部外贸司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有媒体问:近日有消息称,9月份以来,印度多家大型出口纺织企业因疫情无法保证正常交货,已有多个本来在印度生产的订单转移到中国生产,请问商务部是否有这方面的数据?对此作何评价?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我们真诚希望印度能早日遏制疫情,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同时,他表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整订单生产、国际采购商根据生产能力选择供应商,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中国也有一些行业和地方的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市场生产。

  对此,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陈经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制于印度的疫情和供应链管理的惯性,海外企业很难在生产者之间随时切换,这一现象预计将维持两到三年时间,但从长久来看,实现纺织行业的高科技革新才是未来发展之道。

  印度纺织业或裁员1000万人

  印度纺织工业联合会(The Confederation of Indian Textile Industry,CITI)在7月致印度央行行长达斯(Shaktikanta Das)的一封信中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财年总体需求量预计大跌25%~50%。在这种需求量的影响下,有25%左右的纺织厂和制衣厂可能将永久性关闭,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失业。

  印度服装制造商协会(CMAI)也在今年表示,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纺织业可能会裁员1000万人。

  印度纺织工业联合会表示印度的纺织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但长久以来利润一直相当低薄,由于在过去几年里,印度经济增速下滑,他们一直在苦苦支撑,未来两年的日子恐怕将更加难过。

  在2019财年,印度纺织和服装业的整体规模为1620亿美元,其中出口规模为370亿美元。印度纺织工业联合会此前预测,到2024至2025年,该行业的产值预计将增加到3500亿美元,其中包括1250亿美元的出口产值,新增3000万就业岗位。

  纺织业在印度工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20世纪40年代末,印度纺织业占全部轻工业产值的46. 2%,此后比例逐渐下降。

  根据印度品牌资产基金会8月公布的研究报告,2018财年,行业共雇佣了超过4500万人。而在2019财年,纺织业占到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在印度出口中的比重占到了15%,是印度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是印度的纺织和服装行业相当分散,特别是服装业80%以上都是小微企业,而且印度的原棉和人造纤维对进口依赖很大,由于关税高造成成本较高,而在疫情来临后,港口停摆、运输停滞,进一步打击了印度的纺织服装业。

  印度纺织服装业的现状只是疫情下印度经济的一个缩影。根据世界银行10月7日发布《南亚经济聚焦》报告,本财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萎缩9.6%,这是印度经济增长四十年来首次收缩。

  无法随时切换

  在疫情暴发的初期,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也曾遭遇挫折,不过随着疫情的稳定,当前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已经实现了高位增长。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10月13日公布的数据,2020年1~9月,纺织服装累计出口15156.7亿元,增长12.2%,其中纺织品的表现尤为突出,增长了37.5%。

  陈经认为,首先订单的转移与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是紧密相关的,印度的生产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干扰,疫情在短期内很难结束。

  当前印度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突破700万例。印度多名医学专家此前表示,根据病例增速预测,印度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印度的抗疫工作正面临严峻挑战。

  陈经表示,更为重要的是海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不容许他们在中印之间随时切换。他说,在建立了稳定的生产流程之后,没有特殊原因,就不会断然进行变化。如今印度是无法交货,海外商家才会被迫把供应链转到中国来。

  他说,一旦转移到中国来,就将维持一段时间,哪怕印度生产商表示可以重新接单,切换也将是个缓慢的过程。因为企业需要进行认真考察,是否“靠谱”,而经过一段时间后,海外企业已经适应了中国的生产体系,包括物流、检验,报关等流程。如果客户最终接受中国的成本,订单或将长期留存在中国。

  陈经表示,纺织品行业是很特殊的行业,如生产毛巾,床单等产品,门槛极低,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这一生产能力。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提高,确实有产业转移的压力。但他分析,传统行业未必就是低科技行业,而实现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这正是中国所擅长的。

  他说,纺织行业也会看到科技革新的苗头,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化降低成本,这才是将订单保留在中国的长久之策。

(责任编辑:崔晨 HX015)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