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中,关于环保共有9个约束性指标,其中空气质量和水的质量老百姓(603883,股吧)最为关注。反映空气质量的PM2.5浓度和反映水质状况的劣V类水体比例这两项指标完成情况如何呢?规划要求,没有达标的262个城市PM2.5浓度在五年时间内下降18%。到2019年底,这些城市的PM2.5浓度降低23.1%,提前完成目标。关于水的质量,规划要求,5年内劣Ⅴ类水体比例要低于5%。2019年底实现了3.4%,也提前完成目标。和数据变化对应的是直观感受:这五年,天更蓝了,水更清了。那么,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呢?
在河北唐山市环保指挥中心,唐山市生态环境局大气污染防治处处长吴建军正在和同事们一起分析近期的PM2.5监测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十一双节假期8天,唐山市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到目前为止,全年平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吴建军说,这个数字在“十三五”之初想都不敢想。
这样的成绩之所以不敢想,是因为他们面临的困难实在是太多了。唐山是一座传统的资源型重化工业城市,因煤而建、因钢而兴。这种重化产业结构,在支撑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污染问题。2015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85微克/立方米,是国家标准的2.43倍。
吴建军说:“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专家团队,进行调研分析,多部门联合会商,明确了唐山PM2.5指数高的主要原因就是重污染企业多,中小企业多,产业结构属于高能耗、高排放,所以怎么压减产能、减少企业排放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
“十三五”期间,没有达标的262个城市的PM2.5浓度要在5年时间内下降18%,虽然因地域等条件差异,面临的困难各有不同,但是唐山面对的难题在全国很有代表性。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说:“因为PM2.5的背后是能源,我们国家是产业以重化工为主,能源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的结构,而且很重。仅仅通过两项约束性指标倒逼结构调整也没有先例,所以通过倒逼结构调整很难。”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说:“最难啃的硬骨头是推进散煤治理,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化解过剩产能,推进‘公(路)转铁(路)’,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这些措施都是结构性调整措施,虽然效益很显著,但这些措施很难一蹴而就,都是系统性工程。”
结构性减排就是要将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企业关掉淘汰掉,这涉及到企业的转型、相关人员的安置,可能还会损害一些部门和地方的经济利益。虽然压力大、阻力大、困难多,但是唐山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十三五”规划目标是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城市转型升级中必须翻过的一座山、迈过的一道坎。
河北唐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建业说:“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GDP增长和财税增收,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确保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真正见到实效,把PM2.5降下来,还老百姓蓝天白云。”
2015年底,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钢铁化解过剩产能1.55亿吨,煤炭化解过剩产能8.2亿吨的目标任务,这为唐山进行大气治理提供了机遇。按照国家一系列工作要求,唐山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向污染源头发起了总攻,先后打响了压减产能、超低治理和退城搬迁三大战役。钢铁行业需要高投入,一套设备动辙就要几十万、上百万元,每压减一吨落后产能都要付出巨大的决心和努力。
河北唐山市发改委产业发展处处长王恒说:“市县两级联合派出工作组进驻企业,反复宣讲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终于实现了企业关停,按期完成了去产能任务。5年来,唐山市累计压减退出炼钢产能3332.8万吨、炼铁产能2193万吨;钢铁联合企业由2015年的40家减少到30家。”
产能终于压下去了,PM2.5浓度也有所下降。但是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唐山环保部门却郁闷地发现,距离达标数值仍然差距很大。怎么才能让PM2.5的浓度一微克一微克地降下来呢?
吴建军说:“钢铁等产业是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还要发展,不可能全部关停,指标达不到就要想新办法。”
而此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给唐山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让唐山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必须改旧创新。2017年开始,唐山市开展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先后在钢铁企业投资约210亿元对原有治理设施进行升级。首钢迁安钢铁公司做了环保系统改造的排头兵,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全工序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
2018年下半年,唐山又启动了“污染退城行动”,推动钢铁、陶瓷、热电向沿海临港布局。今年9月7日,河钢集团唐钢新区在乐亭经济开发区正式投产,新钢厂实现全流程的超低排放。不断地爬坡过坎见到了成效,今年1至9月份,唐山达标天数177天,比2015年同期增加58天。唐山的蓝天保卫战可以说是这5年全国大气治理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的蓝天来之不易,让水更清的困难同样也不少。就拿汾河治理来说,为了完成“十三五”目标,山西省太原市就打了一场硬仗。汾河流域有13个国考断面,2015年有8个断面是劣V类水体,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2020年要实现劣V类水体少于6个的目标,难度不小。汾河太原段全长188公里,由于历史原因,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排汾河,使得汾河太原段长期为重度污染水体。
小东流河是汾河在太原市区的9条主要支流之一,被称为“九河”。汾河太原段的水质多半跟“九河”相关,曾经的“九河”几乎全是黑臭水体,严重污染汾河。
黑臭水体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污水直排环境有问题,这在各个城市都有一定的普遍性。据了解,“十三五”初期,全国黑臭水体的河流达到2800多条。为了解决这个顽疾,“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王东说:“各个城市开始加大排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等。从2016年到2018年这3年时间,我国污水处理能力新增3200万立方米/日,排水管网增加了近20万公里。”
太原也把治理汾河的重点聚焦在了“九河”综合治理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上。2017年,太原市开始整治小东流河,这里也是太原“九河”综合治理的难点所在,清理河道淤泥垃圾、搬迁高压电塔、改造管线、下穿铁路等困难需要一一破解。
“九河”综合治理工程在2018年全面完工,新建的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将“九河”曾经直排汾河的生活污水,全部收入市政污水管网,最后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再进行排放,大大提升了汾河水质。但之后,新问题又出现了。
为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太原市启动了汾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但是到去年12月底,每天依然有约5万吨污水无法处理,直排汾河。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留给太原的时间不多了。
今年5月15日,日处理能力20万吨的一期二步工程终于通水运行,补齐了太原污水处理的最后一块短板。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6月,汾河流域13个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困扰当地群众的汾河污染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截至目前,“十三五”规划的9个生态指标,有8个已经提前完成。只有优良天数,因为距年底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尚在进行中。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万军说:“地级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正在按照计划推进,从今年1到9月份初步数据情况来看,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预计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能够全面实现。”
看上去这几个“十三五”指标只是几个小数字,但这些小数字带给老百姓的却是大变化,它们的背后却是大工程。PM2.5一微克一微克地降下来,背后可能是几千万吨落后产能的清退;小河水一天一天变清,背后可能是几十公里排水管网的建设改造。这5年,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大家一起爬坡过坎,甚至壮士断腕,才有了今天的碧水蓝天。
制片人丨刘年 郭峰 黄洁
编辑丨刘宁宋云屹
摄像丨张玉虎 宋振云
责编丨温娜 王琦冰
剪辑丨邢永跃 苗佳亮
(编辑 赵羽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