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2020年10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发布,为深圳描绘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指南和宏伟蓝图。
深圳作为过去四十多年全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带头作用;而当前在即将全面实现小康并加快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推进,即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中央又作出将深圳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部署,这是新时代赋予深圳的又一重大使命,也是重大的历史责任。
实现分配更加合理公平,缩小收入差距,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实施方案》核心思路。《实施方案》中对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各项顶层设计做了详细阐述,明确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改革的方向,确定了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既是对我国分配制度、对生产要素构成等认识的持续深化,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运用、新发展。
一是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一直是大城市发展的“瓶颈”。此次中央赋予深圳更大的权力,既包括扩大土地使用权限和范围,又涉及土地使用结构和交易方式的优化调整,支持深圳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守正创新,鼓励通过盘活存量用地,回收闲置土地,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拓宽土地供应来源,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提升土地使用效率,通过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完善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土地市场服务监管体系等市场化方式,形成清晰界定所有、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处置等产权权能的土地制度安排。
二是《实施方案》对知识、技术和数据等新兴生产要素提出了具体改革要求。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高地”,技术、知识、数据等新兴生产要素在推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越发显著。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产生、发展都依赖数据、知识、技术等稀缺要素资源。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制度,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将有助于完善技术和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鼓励全社会的技术创新、知识创造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共建共用,让要素价值由市场来决定,让技术的创造者,知识、数据的拥有者能获得的合理的报酬,构建起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完善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鼓励创造的良性循环。
三是明确了如何按生产要素来分配收入。土地、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要参与分配,但是生产要素怎样参与分配?按什么标准来决定不同生产要素在分配中的比例?这些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行示范区意义重大。《实施方案》提出健全要素市场评价贡献机制,率先探索完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反映了商品的供求变化和稀缺程度,某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越高,反映了该种要素的稀缺度越大,社会对它的需求越旺盛,它对市场的贡献也就越大,市场对它的评价也越高,在健全统一的市场中,这种生产要素理应获得更高的报酬。改革开放初期,资本匮乏,劳动力稀缺,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的分配占比较高。当前,技术、数据、知识的作用越发突出,市场对其评价也不断提升,该类新兴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也将不断增大。同时劳动作为价值创造最重要的来源,仍然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着力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同时注重发挥企业家的管理才能,支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正确处理分配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40年过去了,2019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6倍,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共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孕育新机遇,需要新作为。深圳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改革实践必将在打造经济特区升级版,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先行一步”,成为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共同富裕的成功范例。
(陈宗胜系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院长;胡熙系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