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开启“缺工模式”:消费回暖带动订单激增,部分蓝领月薪高过大学生

2020-10-27 20:06:43 21世纪经济报道 

  蓝领工人紧俏的背后是中国制造正在迅速恢复,部分企业订单大幅增长。

  “所有工厂都缺人。”10月27日,一位专注于招聘蓝领的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周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他近日给江苏一家电子厂招的月薪8000元的普工,工人刚到现场,就被隔壁的电子厂以月薪1万元抢走了。

  周峰指出,此前一度低迷的蓝领招聘行业正在一夜回春,与此相伴的是,制造业正在开启新一轮的“缺工模式”。

  随着三季度消费回暖和“双11”的刺激,不少制造工厂订单明显回暖,以蓝领为主的制造业用工迅速走俏,多地开始争抢蓝领工人,而就业市场也正在出现人才工资倒挂的现象:不少蓝领工人月薪过万,大幅超过了本科生等群体的平均月薪。

  蓝领用工激增,人才工资倒挂

  负责为长三角企业引进人才的知猫科技总裁姜鹏对于当前的制造业“缺工”颇有感慨,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疫情期间该公司2月的订单为零,5月开始出现一些关键岗位需求,6月份技术性岗位明显增加,进入9月,蓝领岗位需求开始暴增,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60%。

  “现在甚至开始出现人才倒挂的现象,根据我们招聘的平均数据,本科生月薪4000元以下、大专4500元、职高5000-6000元,而不少蓝领岗位月薪却过万。”姜鹏说。

  10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榜显示,三季度中国制造业复苏明显,人才需求旺盛。新进排行的28个职业中,有19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67.9%;短缺程度加大的15个职业中,有5个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30%。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三季度中国蓝领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三季度蓝领景气度大幅攀升,保就业成效显著。中国蓝领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下称“蓝领指数”),达到历史新高3.00,较第二季度1.55有大幅提升,也高于去年同期水平1.83。

  报告显示,从今年各月的情况来看,春节前后蓝领指数最低,5月开始指数持续上涨,呈V字形上升,并在9月达到历史新高。

中国制造开启“缺工模式”:消费回暖带动订单激增,部分蓝领月薪高过大学生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表示,目前蓝领就业恢复的情况要好于大学生,但就业质量和结构性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群体收入下降比较明显,一些接触性的行业还没有完全从疫情冲击中走出来。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近日发文介绍,进入三季度以后,随着经济的持续恢复,各项经济指标明显改善,这为就业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三季度,工业生产持续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上半年为下降1.3%;消费市场不断好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9%,上半年为下降11.4%,这促进了就业岗位的增加。”

  订单大幅增长,就业明显改善

  工厂端的反馈更加明显。河北高阳荣天纺织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王欢此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9月以来其外贸订单暴增,而且在内贸批发平台1688上一个月的毛巾订单达到200万条,其中很多是印度转移来的订单,这使得工厂不得不加班加点赶订单,“工人三班倒24小时生产,但工人还是远远不够。”

  多位受访人士指出,这与三季度消费回暖和“双11”的刺激有关,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市场已走出疫情带来的深度影响,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95亿元,同比增长3.3%,复苏势头明显加快。

  汕头谷饶华通织造内衣厂的赖业鹏介绍,该厂在国内某知名批发网站的线上批发订单10月已出货400万元,日产内衣内裤3万件,“生产和出货量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0%以上,几天前我们新招了30多名工人。”

  而杭州卢浮服装厂的总经理张达尔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其天猫双11的订单已比去年增长300%,除扩增生产线外,到处都在抢工人,“我们的批发客户多为淘宝网红店和直播带货的播主,目前已生产女装20万件;另外,在1688每天还能接到散客1000多单,所以不得不到处招工来保证生产。”

  制造业用工需求的增加,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1.7亿人,比二季度末增加200万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9月份城镇外来农业户籍人口(主要是进城农民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下降,农民工就业压力明显减轻;7、8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7%、5.6%;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已接近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